APP下载

电流控制交错Boost变换器精确建模与设计

2021-12-22阎昌国龚仁喜安玉李青刘小雍

电气传动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电感峰值电阻

阎昌国 ,龚仁喜,安玉,李青,刘小雍

(1.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2.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近年来,开关电源高频化、高功率化的快速发展,对其寄生参数的利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1]。交错Boost变换器作为中大功率开关电源的前级电路,在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网供电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建模时,考虑寄生参数,对交错Boost变换器的设计与应用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建立更为精确的数学模型去描述电路实际工作状况,还能缩小实际电路与传统理想模型之间的偏差。迄今为止,对交错Boost变换器的建模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文献[4]用状态空间平均法获得了占空比D>0.5与0<D<0.5两种情况下的数学模型,但缺乏对控制级进行建模,所获模型为不完整的理想模型。文献[5]运用时间平均等效原理,虽建立了包含功率级与控制级在内的交流完整小信号模型,但没有考虑元器件寄生电阻等非理想因素,仍属于理想模型。文献[6]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虽考虑了部分元件的寄生电阻,但所建模型为离散迭代映射模型,不便于直接指导实际电路的设计。鉴于此,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峰值电流控制的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设计方案。该方案考虑了各元器件寄生电阻、二极管寄生电压、电感电流纹波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文中运用时间平均等效原理,获得了峰值电流控制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下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完整的交流小信号模型,通过将该模型与传统理想模型对比分析,证实了所建模型较之传统理想模型更为精确。同时,所提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也通过了实验的验证。

1 系统方案

图1为本文提出的一种峰值电流控制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系统设计方案,它由主电路功率级、电压控制器与峰值电流控制器三部分构成。主电路为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由带寄生电阻 RL1,RL2的非理想电感 L1,L2,带寄生电阻RS1,RS2的功率开关管S1,S2,带寄生电阻RF1,RF2与寄生电压UF1,UF2的二极管D1,D2及带寄生电阻RC的电容C组成。图1中,Gv(s)为电压控制器补偿网络,clk1与clk2为周期等于开关管工作周期T(其频率用f表示)、相位相差180°的时钟脉冲信号,目的是使两个RS触发器的置位输出相差半个周期,实现交错控制。

图1 系统方案Fig.1 System plan

2 建模

2.1 功率级建模

为简化分析,假定电感L1=L2=L,寄生电阻RL1=RL2=RL,RS1=RS2=RS,RF1=RF2=RF,瞬时占空比dS1=dS2=d。由于主电路交错Boost变换器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基本Boost并联构成,因此,在电感电流纹波的影响下,按照文献[7],可将CCM下交错Boost变换器各非理想参数折算到各自对应的电感支路。同时,根据时间平均等效原理[8],用受控电流源diL替换开关管S1与S2,用受控电压源duo替换二极管D1与D2。于是,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等效电路。

图2 等效的主电路Fig.2 Equivalent main circuit

图2中,UE为UF折算后的等效电压,RE为除Rc外的各寄生电阻折算后的等效电阻,其折算关系式分别为

式中:r为电感电流纹波率[9];ΔiL为电感电流纹波;IL为电感电流直流分量;D为占空比d的稳态值。

对图2引入交流小信号扰动[10],即令瞬时值:分别为对应直流分量D,Ui,Uo,IL的交流扰动分量,经分离扰动,忽略直流分量、交流二次分量与后,得到如图 3 所示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图3 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Fig.3 AC small signal equivalent circuit

对图3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得

由式(4)可得:

式中:G1(s)为输出电压对输入电压的传递函数;G2(s)为电感电流对输入电压的传递函数;G3(s)为输出电压对占空比的传递函数;G4(s)为电感电流对占空比的传递函数。

联立式(5)~式(8)可得系统主电路功率级s域的数学模型为

2.2 峰值电流控制级建模

图4为峰值电流控制的电感电流波形,m1为电感电流上升斜率,m2为下降斜率,m3为斜坡补偿斜率。由文献[11]可得电感电流在一个开关周期的平均值:

图4 峰值电流控制的电感电流波形Fig.4 Inductance current waveform of peak current control

在CCM下,对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有

对式(10)~式(12)进行小信号扰动分离得:

将式(14)代入式(13),即可得到峰值电流控制级s域的数学模型为

结合图1,在式(9)、式(15)的基础上,即可得到系统完整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完整的交流小信号模型Fig.5 Complete AC small signal model

3 模型分析与设计

3.1 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作出了传递函数G3(s)在四种工作状况下的Bode图如图6所示。各工况条件如下:1)RE=0.75 Ω,Rc=0.1 Ω,表示考虑了各元器件寄生电阻、二极管寄生电压、电感电流纹波等非理想因素,即是本文所建立的非理想模型;2)RE=0 Ω,Rc=0.1 Ω,表示仅考虑电容的寄生电阻;3)RE=0 Ω,Rc=0 Ω,表示不考虑任何非理想因素,即传统理想模型;4)RE=0.75 Ω,Rc=0 Ω,表示仅不考虑电容的寄生电阻。

图6 G3(s)的Bode图Fig.6Bode diagram of G3(s)

由图6可以看出:对比工况①与工况③可知,两种模型在转折频率处有较大的差异,该差异主要表现为谐振峰值的大小不同;对比工况②与工况③、工况③与工况④可知,增大Rc对变换器的高频特性有影响,而对谐振峰值的改善并不明显;而当增大RE时,该谐振峰值会大大减小,相角变化也会变缓,说明该差异是由变换器的寄生参数所引起的,从而证实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较之传统理想模型更为准确,更能反映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

3.2 环路设计

式中:ki为电流采样系数。

根据文献[12],采用等效分析法,将峰值电流控制级用等效功率级代替,新的功率级与电压控制级组成了如图7所示的等效单环控制系统。则可得等效后的开环传递函数To(s)为

图7 等效单环控制系统Fig.7 Equivalent single loop control system

由文献[13]可知,补偿前,To(s)存在穿越频率过低、相位裕量较大的缺点。为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与动态性能,选用了单零点双极点型控制器Gv(s)来进行补偿。根据文献[14]的补偿方法,选取ki=0.025,kv=0.125,得到补偿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To(s)的Bode图Fig.8Bode diagram of To(s)

由图8可以看出,补偿前,系统穿越频率约为259 Hz,相位裕量约为102°;补偿后,系统穿越频率约为6 kHz,相位裕度约为60°,增益裕量约为10 dB,满足稳定设计要求。

4 实验结果

峰值电流控制的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实验参数如下:ui=10.8V,uo=20V,R=20Ω,L=125μH,RL=0.67 Ω,C=470 μF,Rc=0.1 Ω,RS=0.055 Ω,RF=0.025 Ω,UF=0.4 V,f=50 kHz,r=0.4,m3=0.75m2,实测波形如图9所示。

图9 实验波形Fig.9 Experimental waveforms

图 9a为开关管 S1,S2的驱动波形Ugs1,Ugs2,由图9可知,一个周期内,开关管是在S1通S2通、S1通 S2断与S1通 S2通、S1断 S2通之间重复切换,这与文献[6]中D>0.5时的工作状态分析一致,说明系统能正确实现交错控制。图9b为系统起机时的输出电压波形Uo,由图可知,系统输出延迟时间短,约为5 ms,输出无明显震荡现象,超调小,超调量约为5.8%。说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环路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图9c为带50 Hz、0~1 A动态负载下的输出电压测试波形,由图可知,输出电压Uo在负载电流Io切换瞬间能快速响应,且无过冲现象,波动峰峰值约为0.54 V。说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环路设计,系统具有动态响应快,输出电压波动小的优点。

5 结论

基于对实际电路准确建模的需求,在考虑各元器件寄生电阻、二极管寄生电压、电感电流纹波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峰值电流控制的非理想交错Boost变换器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系统功率级与控制级的精确建模,得到了CCM下系统完整的交流小信号模型,模型直观明确,更能准确反映实际电路的工作情况。同时,基于该模型,完成了控制环路设计,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该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猜你喜欢

电感峰值电阻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电阻大小谁做主
巧测电阻
基于NCP1608B的PFC电感设计
电阻焊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multisim13.0负电阻在电源中作用的仿真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
隔离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
改进型抽头电感准Z源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