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父爱
2021-12-22徐成
文/徐成
打开樊国宾主编的《父亲记:从做儿子到做父亲》,通过名人的笔,我们将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父爱,从而对深爱着我们的父亲有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从三个方面展现了父爱。第一部分,辑名为“我是父亲的儿子”,收录了孩子写父亲的文章,从这些已经成为名人的孩子的笔下,我们能看到性格迥然、情态各异的父亲,以及父亲们对名家成长的影响。比如,你会看到为宗室劳心的胡适的父亲,他在甲午之后的台湾展现出了无比坚韧的性格;会看到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同题作品《父亲的病》,看到两人不同的叙事方式下对父爱的感受;会看到丰子恺的父亲中举之后淡定的表现,刷新从《儒林外史》中获得的范进中举后的疯子印象,理解为人父、为人子的责任担当;会看到黄仁宇的军官父亲对他和兄弟的引导,带领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读书和救国的道路……正是在这些父亲的教育下,才有了一群出人头地的孩子,为我国历史文化增光添彩。林语堂就坦言,他的性格养成与父亲有莫大关系,不妨来看他在《父亲》中描写父亲朴实性格的一段文字——
就我所知,父亲是自力更生的人。他曾在街上卖糖果,也曾卖米给囚犯,还将五里沙的竹子卖到漳州,两地距离十五英里左右,他肩膀上有一道扛竹竿造成的凹痕,一直没有消失。有一次,人家要他做个人情,从五里沙挑一担东西给一位基督教牧师。这位教友对小孩子毫不留情,挑子压得好重,锅啊盆啊都放在里面,还说:“乖,你挑得动。这才乖。”直到今天,他还记得大热天下午挑的那一副担子。所以,他一直为劳工说话。
第二部分,辑名为“我是孩子的父亲”,收录了父亲写给孩子的文章,一字一句,展现了身为名人的父亲们的爱子之情。有句话说:“一个男人做了父亲,便不得不紧张起来。”为什么紧张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父亲这个角色让男人意识到了责任担当,激发了男儿刚强中柔性的一面。比如,周作人和周国平的女儿都在幼年得了重病,这两位父亲笔下的文字满是爱女的苦痛和揪心。又如,诗人余光中因不想让4 个女儿都被未来女婿“掳去”,便凭空树起了4 个假想敌,煞是有趣。还如作家马原,因为爱儿子,觉得自己亏欠了儿子。不妨来读马原在《给儿子打欠条》中的一段——
欠他什么?欠多少?
前面那个欠条上这两项是空白。没人要我签这个字据,儿子也没有。是我突然想写点什么,突然就冒出了如上的标题。
他出生时,他的爸爸妈妈都在西藏工作,他因此在姥姥家扎下根。一扎5年又9 个月,到今天他仍然以姥姥家当成他的家……
再读作家石钟山在《生命链》里的一段真情流露,或许我们会更明白父亲的心——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父母生养我们的过程,一定不会比我们生养儿女的过程少,甚至比我们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父母不图我们回报什么,正如我此时对女儿的心情一样,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她的快乐,就是父亲的幸福。
当我老去的那一天,看到女儿长大成人,把属于我的那份生命延续下去,这就是整个人类的幸福了。
第三部分,辑名为“父与子”,通过分组展现鲁迅、沈从文、叶圣陶、艾青等人与他们的孩子的相关文章,展现了父爱的延续和传承,令人动容。不妨来读一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做了父亲》中的一段——
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望。一句话而已,希望他们胜似我。
……
爬上西湖葛岭那样的山就会气喘,提十斤左右重的东西走一二里路胳膊就会酸好几天,我这种身体是完全不行的。我希望他们有强壮的身体。
人家问一句话一时会答不上来,事务当前会十分茫然,不知怎样处置或判断,我这种心灵是完全不行的。我希望他们有明澈的心灵。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读完本书,你一定会觉得父爱多种多样,一言难尽。尽管如此,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父亲是很爱很爱孩子的。
阅读推荐
推荐阅读:《父亲记:从做儿子到做父亲》,樊国宾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