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021-12-22邹嘉山
贾 毅 邹嘉山
“大湾区”本是一个空间地理的概念,香港、澳门、广东本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地方”,水陆相连,同宗同源。但因为三地曾经在百余年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变迁,造就了相近却不完全相同的“地方特征”。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文化背景相同而社会环境有别的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目标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和管理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大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起步较晚。以联合申请专利为例,1992年才有第一个合作专利,2000年之前也仅有3件。2010年“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017年全国“两会”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纳入中央顶层设计,2019年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从国家战略层面设计出炉。在此之下,大湾区必须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多个领域深度融合,“人文湾区”与“经济湾区”并行建设。电影是一种既能突出反映区域文化又能强化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兼具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电影业是以文化为基础和对文化广泛传播的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我国内地电影票房更是随着经济发展几何式增长,从2000年的8.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42亿元,2020年疫情之下,票房更是超越北美跃居世界第一,影院、银幕数量逆势增长。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的学术研究多关注于文化、创作、历史等,或是香港、广东自身的产业状况,从粤港澳三地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视角的研究很少。这一方面说明电影产业可能由于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对接不足,一方面说明该产业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需要挖掘。在《纲要》的指引下,通过有效协同推动电影产业更快发展,并形成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市场、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需求。“打破各行政区划格局,区域分工高度协同,市场和资源高度融合”是世界三大湾区的共有性成功经验。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空间研究对象,以电影产业的协同和集群化发展为具体研究对象。
一、当代电影产业需要协同生产和集群效应
图1.电影《十面埋伏》剧照
1965年,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协同思想。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的创始人赫尔曼哈肯,提出了系统的协同学观点,即系统中诸多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和同步联合,最终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他认为通过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可以实现组织内各系统的协调,从而产生合作协同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放大效应。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主体从追求各自独立的产业发展系统逐步演化为追求各经济主体间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互惠的过程。协同发展的目的是突出区域“联合”与“比较”优势。区域内产业间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生产资源、技术、人力等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助于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素耦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所谓电影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区域集群内的电影生产企业和关联企业在资金、人才、生产、设备、宣传、发行、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共享性,形成企业间的互补驱动和效率提升。电影已经是一种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工业,其生产和销售的复杂性、多样性、可变性、延展性决定了需要多工种协同、多链条协同、多资源协同。纵观世界湾区发展,区域协同分工、产业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是其共同特征。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价值早被广泛认可,如欧洲的“欧洲影像计划”和“梅迪亚计划”,就是为欧洲各国的国产电影提供资金支持并给予联合摄制权,鼓励其进行产业协作。高度协同将会不断在横向上聚力相关企业,在纵向上外吸上下游产业资源,产业链条和资源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集群品牌影响力。19世纪,学者们就开始关注产业聚集,马歇尔、韦伯、熊彼特、胡佛、克鲁格曼等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都肯定了产业聚集带来经济效益。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界定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在纵向和横向之间积极的互动。特别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时候,集群效应更为显著。纵观世界,电影产业已经形成大量联系密切、相互支撑和具有竞合关系的产业集聚区域。从美国的“好莱坞”到欧洲的“FIV”(瑞典),再到亚洲的“宝莱坞”(印度)都是区域集群效益的体现。迈克尔·波特以美国好莱坞为例很详细的阐释道“由于当地的电影和电视传播业比较发达,使得特技效果、道具服装及财产保险等行业云集,这些关联产业的质量和地缘优势又使得影城更有竞争力”。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加拿大、丹麦、法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不断采取各种新的措施加大保护和支持本国电影产业的力度,并努力构建本国的电影产业集群。
二、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性
粤港澳三地电影产业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开端、策略、过程,具有不同的媒介地方性,产品数量与风格也有一定差别,发展至今呈现出“一帅当先、四将追跑、多卒促动”的格局,即香港领头,澳门、深圳、广州、佛山追赶其后,其他6个城市被积极带动,也具有一定的支撑力。香港电影产业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国际影响。《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粤港澳影视合作,加强电影投资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澳门的定位是“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为了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实施了多项电影扶持计划。广东省越来越重视电影产业,2015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广东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广州、深圳作为全国一线城市,近年通过引入头部公司、资金扶持等方式加大力度推动电影产业。佛山是南方影视中心所在地,目前正在申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其他6个城市各有特点,像惠州是视听设备的重要制造基地,江门是华侨之乡具有拍摄取景的独特资源。但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产业没有形成区域优势,现有产业规模和影响力都不够突出。香港电影业90年代开始日渐衰落,进入21世纪后,本土电影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至今,没有一年达到100部。2020年,香港影院票房收入破千万港元的电影总共只有12部。澳门电影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的一直不是很充分,电影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都极有限。广东在本世纪初,影视制作企业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近年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且严重缺少头部电影公司,提出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第三极(北京、长三角目前为两极)。因此,湾区电影产业急需明确各自定位,优化各自资源,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合力和引力,再创产业高峰。对于人文、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这既是其发展方向,也是其发展任务,而且也恰逢最好的政策和市场机遇。
2003年6月29日,商务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签署并实施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开始逐渐削减双方合作的壁垒,推动了经济合作与共同繁荣。电影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从中获得了政策机遇:香港电影免受进口电影配额限制,只要经过内地主管部门审查就可进入内地市场;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视为国产影片发行,但在内地发行要以普通话为标准译制;合拍片中,香港地区的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此政策下,香港与内地合拍片以大约10倍的速度陡然猛增,立刻诞生了《十面埋伏》《新警察故事》《神话》《霍元甲》《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众多有影响力的影片。要知道2004年以前,香港与内地平均每年仅有4部合拍片。2004年开始,电影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管理部门,广东省位列其中,这等于是为香港电影广泛进入内地修建了快车道。近来,我国陆续推出《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2013年广东省广电局与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签订了《粤港促进电影业深入合作发展协议》,双方形成六点共识,主要是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促进电影项目融资、制作和发行放映的全方位合作,协同发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影工作,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
湾区电影产业时下还有着难得的市场机遇。改革开放40年,广东成为全国经济龙头,且创新发展的意识强、执行力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就是在2013年首先由深圳提出的。澳门人均GDP全球前三,香港经济也依然强劲。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居民消费能力高速提升,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2019年广东省居民支出结构中,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已达到3244.4元,占支出总额的11.19%,位于支出占比的第四位。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20年更是成为世界第一。广东电影票房在过去19年的时间里都是领跑全国,占比超过12%。2020年,全省影院达1513家,银幕数增加711块,达9414块,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票房收入百强影院中,广东上榜19家。依托强劲的市场消费力和科技创新力,广东在新媒体视频产业方面成绩突出。三大网络直播平台YY、虎牙、酷狗繁星占据了全国直播行业的半壁江山,微信短视频发展迅速,游戏产业总营收占全国三成以上。产业上下游的发达程度会直接影响产业的延展力和市场的开阔度。
三、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密度和力度不足
图2.电影《新警察故事》剧照
从岭南文化和粤语视角审视整个大湾区具有较高的“地方感”,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等。三地的合作无论在哪个领域也都是古已有之,电影也不例外。珠江电影制片厂建厂之初就和香港合作拍了不少影片,在人才、技术方面相互取长补短。但从“大湾区”这个新的战略概念来讲,三地的认同链接才刚刚开始,以湾区理念和现代产业集群意识协同三地产业发展亦刚刚开始。《纲要》中“机遇挑战”部分明确指出:“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有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与电影产业相关的“居民服务、文体娱乐、旅游业、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行业的关联度较小”。对猫眼数据2011-2020年票房排名前20共200部电影的出品公司(不含联合出品公司)进行统计,发现有大湾区公司参与出品的共38部,参与公司38家,其中香港29家,参与出品的影片达到34部,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参与出品的影片最多,达到10部,深圳和广州分别有6家和3家公司参与出品。但是,这38部影片没有由大湾区内某一公司独立出品或完全由大湾区内几家公司联合出品的,其中粤港公司同时参与出品的影片有8部,粤澳和港澳同时参与出品的影片都是0部,粤港澳三地公司同时参与影片也是0部,有两家以上香港公司但没有粤澳公司参与的影片有11部。
以上数据说明几个问题,一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与其经济地位并不匹配,表现并不抢眼;二是,香港电影虽不在巅峰之年,但仍颇具产业实力,是湾区中的头领;三是,湾区内部三地、十一市缺少合作,湾区联动、协同效应非常弱。数据显示,北京是香港对外合作最多城市。跨越千里“北上”成为很多香港影人选择,徐克、周星驰、陈可辛等很多影人也取得了成功。而一桥之隔“入粤”却很难流行。另有一组数据对比,2019年,广东省受理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申请553项,通过审核并上报国家电影局355项,经国家电影局审批通过获得立项备案许可电影项目325个,仅次于北京(802个);同年国家版权局数据显示,全国影视领域作品登记总数量为88230部,但广东仅有729部。这说明,广东并没有把前端优势变为成果优势,也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文化上的亲近性并没有转化为电影产业的亲密协同和集群优势。这既是因为广东的电影生产环境对香港影人和产业吸引力不足,也说明大湾区内部协同动力不足。而纵观现代世界经济版图,产业集群主导明显,在湾区经济中更是凸显,如纽约湾区中以金融业为引领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旧金山湾区中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学理论强调,系统整体效果不仅仅是简单的各个子系统效果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集群理论研究显示,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集群竞争优势的产生有赖于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以及由产业关联所形成的业务共享。也就是说,理想的协同效果不仅仅是“空间关联”和“元素关联”,必须是“分子碰撞”。
四、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策略
“协同”是《纲要》中的重要战略思想,共出现12次。“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地缘、文化、政策、经济均具有协同契合点的情况下,湾区内部三地十一市通过相互协作、资源优化建构产业集群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即形成空间上的产业协同体和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纵连横,具体包括互补性协同和优势性协同。
图3.电影《点点星光》海报
第一,差异化定位下互补性协同。它是指粤港澳三地明确各自在电影产业链中的优势并形成差异化定位和产业互补,进而形成强弱互补式协同和区域产业水平的拔高。广东应定位于“三端两助”,所谓三端是前端“剧本”、中端“拍摄地”、后端“票房市场”,两助是“高科技助力”和“制造业助力”。广东有100多所大专院校,四大报业集团,诸多科研院所,再加上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虽然目前知名编剧并不多,但具备专业化开发的潜能。2020年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的《点点星光》就源于广州当地一条新闻报到。广东有各种类型的电影取景地,都市、乡村、海洋、历史等等,有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佛山国艺影视城、中山影视城这3个占地1500亩以上的大型影视城,以及分布较广的中小型影视拍摄基地近20个。广东人口超1.2亿,加上经济实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电影票房及相关产品的全国重要消费市场。广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总额连年居全国首位,在通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电影关联领域技术领先,如深圳环球数码科技研发的GDCTech数字影院服务器,安装量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全球第二。动画制作技术全国领先,全国排名前十的动画生产公司一半在广东。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重地,影视设备生产、衍生品开发生产优势突出。香港应继续突出“两作一通”特长,即影片的拍摄创作和后期制作,国际贸易港联通世界。香港电影产业的创作、制作、对外版权交易有多年经验积累,明显优于粤澳。澳门虽然地方小,电影产业相对较弱,但“文化与资金”也有其独有优势。明确定位之下的关键是持久着力打造和激励协同,进而在市场效益调节下各地更加突出定位和积极协同。
第二,区域创新下优势性协同。它是指粤港澳三地协同突出其共有性优势,并且根据区域和电影产业特点开拓创新,使“优势”成为“绝对优势”,成为“产业引力”。宏观分析湾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现有优势,微观分析电影产业的发展要素,认为“投融资”和“国际化”应该成为当下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创新的优势聚力点。当代电影产业一直被贴着“高风险”的行业标签,现实的投融资困境是,院线电影投资已经步入“大数字”投入时代。一部院线电影投入资金一般至少在3000万元以上,而一线大片投资一般都在2亿元以上,如《长津湖》投资达到13亿元,这就需要多渠道资金来源,融资压力很大。而小型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因为缺少成绩和信誉备书,面临“小资金”也难觅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头部大片不多,腰部影片很少的重要原因。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GDP超过全国12%,也是世界几大湾区中经济增速最高的。同时金融市场活跃,区内两家股票交易所,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最大限度整合大湾区的金融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未来的大湾区很可能成为全球的融资中心。此外,湾区内民间资本充裕,隐形冠军企业众多。在此背景下,创新电影投融资模式具有优势。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不高、资金透明度不够、资本认知乏力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借助区域资本优势创新建立投融资高地,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乃至文化产业意义重大。基于此,笔者提出三点创新策略。第一,建立适合于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完片担保”业务,推动解决电影评估、保险、融资等系统性难题。香港、深圳、佛山等地对此有一定探索,如深圳通赢影视完成担保公司和深圳世纪领军影业投资公司2011年为电影《大唐玄机图》提供完片担保服务,这是国内企业最早尝试完片担保的案例。但至今完片担保在全国都还是个“课题”。第二,探索创立“大湾区电影投资基金”,针对性解决电影产业资金问题。目前,香港有“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澳门成立了“澳门电影教育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刚刚落户广州,但缺少针对湾区电影的高度专业性投资基金。第三,打造“大湾区电影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平台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大湾区的经济优势,吸引社会资本,为电影人融资搭建桥梁。同时,为了保障投融资的质量和规避风险,构建大湾区电影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誉数据库,建立粤港澳影视公司综合性、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平台,建构具有湾区特色的电影投融资体系。
电影产业国际化协同创新实践一方面是外吸世界资源流入,一方面是外销电影产品于世界。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高和国际化经验不足导致出海行动始终不尽如人意,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乏力。2002年张艺谋《英雄》创造的全球票房1.77亿美元(14亿元人民币)至今仍未被打破。但“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国际化”一直是国人对粤港澳三地的重要认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传媒业开放的前沿,境外媒体率先落地。香港和澳门由于历史原因国际化程度很高,香港电影产业更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际化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枢纽功能、国际经济功能、国际交往功能、国际文化功能、国际服务功能等主要国际化功能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并构筑了优势。因此,拥有国际化优势的湾区,要在电影产业集群战略下,聚合资源创新开拓国际电影市场。一是,充分发挥湾区官方和民间的海外拓展能力。比如,澳门在葡语系国家的交流优势,香港电影在东南亚的资源积累,功夫影星在海外的影响力,多力并举加强国际传播及销售网络的建设,请进来交流、投资,也走出去推介、销售。二是,打造国际版权交易地。发挥广州、深圳、珠海自贸区优势和香港国际自由港优势。香港本身就是全球重要的知识产权申请中心,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吸引力很强。深圳前海拥有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三是,加速推进“大湾区国际电影节”。2020年广东提出申办这一区域化国际盛典。成功的电影节展不仅是快速提升区域电影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还是巨大的电影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产业机遇,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纵观世界,各电影大国基本都有自己的品牌电影节,如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目前,大湾区内没有国际A类电影节,让国内经济与国际结合,让经济逐步实现全球化本身也是湾区经济重要的特征和使命。
五、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了各种产业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想象空间。电影业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如何使“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相互转换和最优化开发,把“产业机遇”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协同的目的和理想的过程。通过协同发展促进湾区电影产业“资源优化”“产品升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等,实现区域电影产业集群的“能级跳跃”以及相关的旅游业、制造业、广告业等加速发展。同时,电影还是湾区景观展示和故事传播的重要途径,产业发展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文化认同和外部区域影响力,有利于整个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自然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域概念是有边界的,三地要一体化发展电影产业,必须实现内部间无障碍协作,甚至把各种不一致变为各种发展优势。一是,制定目标鲜明的“区域电影产业政策”,牵引拉动、培育协同。区域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协调区域发展为对象,立足于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等原则,目的是为弥补市场在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失灵和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而采取的公共干预行为。因此,为了解决粤港澳三地间目前协同度不高的现状,各地市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各种区域政策,提升产业优势和激励企业间协同,使三地电影企业成为生产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同时进行情感培育、技能培育、市场培育等,最终实现习惯性协同。二是,建设“区域产业联盟”,有机联合、调和协同。在政策的宏观推动下,具体的产业协同需要一个机构有效的广泛沟通。目前,广东各市宣传部门主管电影,香港和澳门的电影主管单位分别是香港电影发展局和澳门文化局,从各地政府到电影行业协会均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成立有政府背景但由产业界运行的“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会更有利于协调和聚力各地资源。三是,构建“区域电影产业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协同。世界三大湾区都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机制为辅。市场自由流动和企业自由匹配的过程中,信息共享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大湾区电影数据库”“大湾区电影信息网”等信息平台,使湾区电影产业具有科学数据支持和便捷共享服务。协同之下实现一个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与另外两个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相乘的正向结果。这种经济与文化的双轨多元素协同,将对湾区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示范效应。
【注释】
1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2).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序).
3同2,124.
4李道新.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J].文艺研究,201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183.
6陈燕,林仲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同的灰色关联分析与协调机制创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4).
7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