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电影IP形象建构研究
——以《名侦探柯南》24部剧场版为对象
2021-12-22周粟
周 粟
一、宏观:日本IP动画形象建构的借鉴价值
近年来,我国IP动画电影的影响力日益崛起。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逼近10亿元,重新唤起国人对民族动画的关注热情。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50亿元票房斩获年度冠军,助推国产动画“跃迁”至全新高度。可以说,从“喜羊羊”到“熊大熊二”,从“哪吒”到“姜子牙”,“IP力作”已逐渐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贡献主力。
但不可否认,与美、日等国娴熟的IP运作能力和庞大的IP动画产值相比,我国IP动画电影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动画电影已经成为21世纪的‘显学’,但是仍面临‘三冷三热’的问题:政府热,实业冷;办学热,就业冷;研讨热,作品冷”。尤其在动画IP形象的建构方面,我国的动画电影尚处于青涩的起步阶段,部分创作者曾一度忽视对动画形象这一核心IP符号的精细打造,以一种“不求甚解”的浮躁心态,较为粗糙地略过动画电影中角色的造型设计、个性描摹、前史勾勒、人物关系等重要工序,导致一批粗制滥造的动画电影项目匆忙上映,使国产动画电影在IP建构方面进步缓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较于“迪士尼”“梦工厂”等美国动画IP的“全版权开发模式”(IP 影视为基础,出售IP资源特许经营权的收益占整体收益的70%~80%),以《神奇宝贝》《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日本动画IP,主要采取“全类型产品开发模式”,对当下我国动画电影业具有更强的借鉴价值。
举例可见,仅在2008年之前,日本动画《神奇宝贝》(也译为《精灵宝可梦》《宠物小精灵》)的核心形象“皮卡丘”,每年就能带来1000亿日元的版权收入,超过了日本年度动画产业的制作总产值。截至2018年10月,《神奇宝贝》累计总营收已高达850亿美元(包含电子游戏、电影、漫画、动画、TCG、家庭娱乐等),“皮卡丘”等一众“神奇宝贝”的总身价,超越了知名IP“小熊维尼”“米老鼠”和“蜘蛛侠”,位列全球动漫IP排行榜榜首。究其原因,日本IP动漫的形象打造,始终采取“滚动式开发”模式,因此漫画(或游戏)形象的“人气基础”才是决定作品能否被“动画化”的“试金石”。同时,“不同于美国的动画影院片,日本动画的播出渠道主要还是借助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因此“只有非常热播的动画形象才会制作成影院片”,进而“触电”大银幕,登上“电影”这一更为高端的传播平台。这一点与当下我国IP动画电影的运作模式更加接近。
由此,本文特别选取日本IP动漫名作《名侦探柯南》,聚焦其磨砺1/4个世纪持续打造的剧场版(即“动画电影”)品牌,尝试在分析其形象建构特征的基础上,挖掘日本IP动画电影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为我国IP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数据:动画电影《名侦探柯南》的票房分析
如前所述,《名侦探柯南》作为当今知名度较高的动漫“大IP”,同样经历了“漫画—动画—电影”的“滚动式开发”进程。1994年,青山冈昌原创漫画《名侦探柯南》诞生,其后被知名制作人诹访道彦发掘得以“动画化”。1996年,同名动画片《名侦探柯南》首播于日本,并于1998年被引进到中国内地。1997年《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日本推出,并于2010年在中国内地首次放映。
作为陪伴诸多“85后”童年成长的“常青树”,电视动画《名侦探柯南》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是中国内地第一部进入收视率前十名的动画作品,并且历经数载长盛不衰,至今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和评论热度仍位居前列——《名侦探柯南》动画版仅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就高达61亿次(普通话版46.9亿次,日语版14.1亿次),在哔哩哔哩的弹幕评论数已超过1000万条(普通话版341.6万条,日语版673.2万条)。
然而,从电视动画到动画电影的“进阶”之路,《名侦探柯南》却经历了“厚积薄发”“历久弥新”的曲折进程。综合表1、图1所示票房数据与受众口碑来看,《名侦探柯南》的二十五载“大银幕”之路,顺次经历了上升期(第1部到第6部)、衰落期(第7部到第9部)、波动期(第10部到第17部)、重振期(第18部到第19部)、高峰期(第20部到第24部)几个重要阶段。
具体分析,《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前6部显现“出道即巅峰”的局面(豆瓣评分均在8.0以上),其角色塑造、创意构思、叙事节奏、悬念设置、心理拿捏均经过反复打磨与精细设计,稳中攀升的票房和卓异口碑的加持背后,映现出精心雕琢推理细节的工匠精神。然而,初创阶段的持续成功,似乎使剧场版创作者形成“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忽略了“核心叙事”的打造才是推理悬疑类电影的关键命门。从第7部《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起,故事铺陈日益“草率夸张化”,创意构思逐渐“工业流水线化”,并陷入了“伪吸引力化”的奇观叙事陷阱。这一阶段只能依靠如第10部《名侦探柯南:侦探们的镇魂歌》“全明星主线人物”的集体登场强撑叙事,陷入单纯依靠“消费情怀”与“贩卖回忆”来维系票房数字的恶性循环。
票房的逐渐下滑和口碑的持续衰减,导致《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品牌影响力日益降低。逐渐扩大的创意盲区,促使创作者意识到单纯依靠“粉丝经济”的局限性,进而从第18部《名侦探柯南:异次元的狙击手》开启革新。创作者的“觉醒求变”主要从四点入手:盘活主线角色资源,重新回归叙事规律,运用前沿制作技术以及大胆尝试创新元素。进一步“变身”后,“柯南”的进步越发明显,如第20部《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成功拿下2016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季军,第21部《名侦探柯南:唐红的恋歌》更斩获2017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第22部《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再进一步,在上一部基础上增加近23亿日元(约合1.36亿元人民币)票房,以落后榜首仅1.2亿日元(约合700万元人民币)的微弱差距,获得2018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亚军;第23部《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也以超过季军高达36.4亿日元(约合2.16亿元人民币)的成绩,再次摘取2019年日本本土电影票房亚军。此外,从第22部开始,剧场版在日本本土的票房收入已突破90亿日元(超过5亿元人民币)大关,第23部《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与新近的第24部《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在中国内地上映后,也均冲破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壁垒,完成了剧场版自我革新后的全新突围。
图1.《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日本上映票房(单位:亿日元)11
表1.《名侦探柯南》24部剧场版数据一览
三、聚焦:动画电影《名侦探柯南》的角色形象建构
“电影明星”之于“商业电影”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们拥有足够的市场号召力,能为投资人赢得相应的票房回报。商业动画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动画电影明星”的助力,以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面对同类影片竞争时赢得更高的关注度。具体到动画电影《名侦探柯南》中,对于“主线故事”中众多“明星角色”的策略性建构,体现出角色形象塑造和IP品牌打造上的长远策略。
如有学者指出,“动画形象是动画的灵魂……没有动画形象就没有商业动画片存在的意义”。符号化的“明星角色”生产机制,是剧场版《名侦探柯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经提到“侦探”,人们脑中浮现的是头戴猎鹿帽、手拿烟斗、目光锐利且外表冷峻的“福尔摩斯”,但在“85后”们内心中,陪伴他们成长的“柯南”才是“名侦探”的首席代表。那个具有小小的身体、聪明的头脑、灵光一闪随即看透真相的小侦探形象,早已取代了老牌侦探,成为新生代受众眼中,指向“侦探”这一“符号文本”的“形象化呈现”。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动画明星”初中组调查中,“柯南”位居第一(彼时“85后”恰好在上初中)。中国动画学会2012年年底的全国“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卡通形象”调查中,“柯南”高居第二(彼时“85后”正好进入大学生涯)。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动漫形象研究”课题组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20至29岁观众最喜爱的动画角色”第一名依旧是“柯南”(彼时“85后”恰好处于“20至29岁”)。以上调查说明“柯南”在形象塑造方面深入人心,“不会长大”的小侦探成为陪伴一代人“不断长大”的终身挚友。“著名的动画形象的市场号召力的强度和持久度甚至胜过国际大牌明星,它们一般不会有绯闻的负面影响,它们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成为百年不变的常青树,从父辈到孙辈影响一代又一代忠实‘粉丝’前赴后继。”例如,“柯南”给观众记忆中留下的这一机灵睿智、沉稳可爱的鲜活印象,就显露出“动画明星”的“符号化”生产策略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具体来看,《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IP角色策略性建构方面的突出亮点,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别出心裁的“核心角色”设计
《名侦探柯南》中,绝对主角“柯南”的形象设计体现出绝妙的构思。柯南原本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工藤新一,但因为被黑衣组织灌下毒药而变成了外表7岁的小学生。“小孩子”的形象本身就充满可爱讨喜的特质,这样的“反差萌”设计更能激发女性观众本能的母性保护欲,也极大提升男性观众对柯南“小男子汉”般成熟果敢机智性格的认同。与此同时,“小侦探”的萌童形象,也更容易拉近柯南与同龄小观众们的距离。正如尼尔·波兹曼指出的那样,“电视上最常用的成人模型其实是个儿童模型”。从更深层次看,江户川柯南的“儿童形态”使得观众渴求“回到童年”的“本我”欲望获得了替代性释放,而工藤新一的“大人属性”又让观众因充分的信任感引发“自己人效应”,客观上提升了受众对角色的认同感和代入感。甚至人们在银幕之外的生活中都对柯南这一“完美形象”产生崇拜心理,围绕柯南这一IP角色形成了诸多“青年亚文化”现象(例如“85后”当年不少人在考试前选择“挂柯南海报”,借其谐音“挂科难”保佑考试顺利,柯南俨然成为一代人心目中膜拜的“成功之神”)。由此,观众在观影时形成了潜意识中“本我”与“超我”的不断转化,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故事的展开,“观众的头脑在观影后获得‘智商提升’的象征性快感”,进而带着主人公“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角色掌控感,潜移默化间完成银幕内外的“审美移置”。
图2.电影《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剧照
《名侦探柯南》24部剧场版中,每一部都会在影片开始阶段,播放“柯南”由“工藤新一”喝药而变小的角色“前史”,这一“重复性”叙事策略的最终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断强化“小柯南”这一“明星形象”背后蕴藏着的“传奇性”与“故事感”,持续渗透“身体虽然变小了,头脑却如大人般聪明”这句讲述主人公形象由来的“广告语”,以使角色在丰沛影像的渲染下“浓缩标签化”,以致一提起“柯南”,受众被触发的记忆点立刻与高度“符号化”的小侦探形象完成绑定。其二,因为铺垫了“柯南由工藤新一变小而来”这一核心文本“前史”,后续每一部剧场版在独立故事的纵向发展中,都将立足于这种“上帝视角”的安排,因此观众会对“柯南(新一)”这一带有“卡里斯马典型”特质的“无所不能”的主人公,怀有充分的信任感和掌控感,这种既知晓全局“融入剧情”,又置身事外“轻松看戏”的愉悦体验,成为《名侦探柯南》牢牢吸引观众的法宝,使得观众可以“伴随着银幕中的人物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却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失去什么,这种幻觉性的、想象性的满足正是观影快感的原因”。其三,《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非常注重明星角色与观众粉丝间“打破第四面墙”的“沉浸式”互动,即创作者会在电影叙事中不遗余力、费尽心思地创造银幕内外联动召开“粉丝交流会”的机会。例如,第12部《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和第16部《名侦探柯南:第11个前锋》,均安排于柯南“喝药”前史播放完成后,由另一“人气角色”灰原哀以“高冷”人设的调侃口吻提醒柯南:“你忘记了说了哦,就是固定的开场白。”随即接续令银幕外粉丝热血沸腾的口头禅:“身体虽然缩小了,头脑却是一级棒,无所不知的名侦探。真相只有一个!”这样有意识打破“第四面墙”形成的“角色—观众”互动环节,客观上提升了人们购买《名侦探柯南》电影票后获得的近距离“增值服务”,即不仅升级了一般观影群众的“售后体验感”,也夯实了忠实柯南粉丝的“用户忠诚度”,使他们于强烈的“迷影文化”语境烘托下,完成了与片中角色内在情感上的深度交流与隐性置换。
(二)创意革新的“助手型角色”打造
《名侦探柯南》中,“助手型角色”的打造基于传统模式又实现了创意革新。侦探推理类文艺作品里,爱伦·坡开创的“侦探+助手”人物搭配模式被广泛应用,如他通过描写“平凡的朋友、愚钝的警探”来衬托侦探杜宾的“超凡脱俗”。此后,侦探推理片逐渐进化出“全知侦探+笨拙助手”的人物固定搭配,较为知名的有《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与华生、《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与李元芳,以及《唐人街探案》中的秦风与唐仁等。而剧场版《名侦探柯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角色配置上的改进创新。例如,毛利小五郎“不靠谱”的迷糊个性与少年侦探团时常“耽误事”的幼稚举动,虽大体符合以上“笨拙助手”的角色设置规律,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过人之处,在于其没有仅仅将这样的“助手型角色”处理为衬托主角的呆板“工具人”,而是注重强调对“助手型角色”性格特征的“放大”,即让涉及主线故事的“重要配角”们不再以过于“平面化”的人物特征示人。由于剧场版相较动画版具有更完整的时间段落用于描摹人物,电影创作者会刻意呈现配角“立体化”的性格剖面,突出助手型人物特征的“符号化”与角色属性的“标签化”,同时增加对这类角色丰富“前史”的交代,使观众基于更多的人物背景提升对“工具人”角色的好感度,进而串联起主角与配角、明星角色与助手型角色之间的丰富联系。
例如,《名侦探柯南》在每一部剧场版中,都会“例行公事”般地设计出阿笠博士“出谜题”的“保留节目”,从而不断固化剧场版独有的“标签化特征”——“阿笠博士=冷笑话之王”这一鲜明的“文本符号化”角色设计。又如,剧场版《名侦探柯南》明显减少了电视动画中的“常规操作”(柯南用麻醉型手表射击毛利叔叔以便进行“垂帘”推理的经典桥段),目的是更好发挥电影版中毛利小五郎这一助手型角色的闪光点——呈现毛利叔叔性格中正直善良、有责任感、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另一面”。正如《名侦探柯南》原著作者青山冈昌所说:“小五郎嘛,其实他的个性很像我。个性随便而且又不修边幅,……虽然小五郎看起来很糟糕,但事实上他的柔道很强,而且枪法又好。更重要的是,一旦案件与英理(小五郎的妻子)有关,他马上就会认真地进行推理。”这样的策略性角色建构,不仅能补偿粉丝对于影像文本进行二次开采的迷影心理,满足粉丝实现“创造性自我表达”的强烈愿望——“通过这种重新创作的活动生产出自己的大众文化资本”,还能为接下来新剧场版中具有潜力的“准明星角色”积攒受众人气,以一种关涉“明星制造”的“电影工业美学模式”,持续不断挖掘《名侦探柯南》IP文化创意中的“剩余价值”。
(三)稳步雕琢的“全明星群像”塑造
《名侦探柯南》中,“全明星式”的主线角色群像塑造细致到位。正如“漫威宇宙”打造“复仇者联盟”(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黑豹、鹰眼等角色),“DC帝国”构筑“正义联盟”(包含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海王等人物),并且通过对灭霸、万磁王、小丑、双面人、企鹅人等超级反派角色鲜明的性格塑造,完成知名IP的跨界联动,最终描绘出浩瀚广袤的“宇宙叙事”一样,秉持“长期主义”创作精神的剧场版《名侦探柯南》(已连续上映24部),也在丰厚的角色资源(动画更新已超1000集)和绵长的时间积累(漫画创作已近30年)基础上,完成对名侦探柯南“衍生人物库”的充分开掘:对于每一部剧场版主打的“头部角色”的选择,《名侦探柯南》主创始终严格采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稳步“造星”节奏,即无论是高冷理智、善良毒舌的灰原哀,勇敢热血、聪明逗趣的服部平次,矫健寡言、稳重正义的京极真等“正面明星人物”,还是天马行空、鲜衣怒马的怪盗基德,冷峻贵气、沉着坚毅的赤井秀一,高傲敏锐、自信顽强的安室透等“亦正亦邪角色”,乃至杀伐果断、冷酷绝情的琴酒,性感美艳、成熟神秘的苦艾酒等“反派人气选手”,都可以在《名侦探柯南》的“造星计划表”中通过“受欢迎程度”的考核竞争脱颖而出,从而凭借“明星制造”的动态机制,充分激发观众对新角色的猎奇心理,最大限度调动起粉丝对“动画偶像”狂热的“集邮”心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动画电影中的人气角色,不像真人饰演的电影般需要支付明星高额的片酬,而是能做到动画IP明星资源的“自产自销”和“零片酬支付”,从而可以将更多的制片经费用到“刀刃”即“动画明星”的“前期打造”和“后期维护”的重要环节上,以起到最广泛的前期宣传效果,形成最优质的中期口碑传播,并挖掘最深入的后期边际效应。
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思第3部剧场版《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时,原创作者青山刚昌就提出“平次和基德的人气高,要让他们在电影中登场”的想法。此后,每部剧场版都开始实行“人气角色”领衔的造星机制,这些明星人物在不同的系列里接连赢得超高的观众人气,甚至一度超越核心角色柯南的影响力,进而独当一面,为其“领衔主演”的剧场版票房增收和整体的“柯南系”IP提升做出“分众化”的贡献。例如,第5部《名侦探柯南:瞳孔中的暗杀者》重在揭开背叛组织的灰原哀尘封内心的秘密,并首次让拥趸无数的黑衣组织主脑琴酒登上“大银幕”;第7部《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和第21部《名侦探柯南:唐红的恋歌》主打服部平次和远山和叶相爱相杀的精彩爱情线;第8部《名侦探柯南:银翼的魔术师》、第14部《名侦探柯南:天空的遇难船》和第23部《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重点呈现怪盗基德的空前想象力和绅士俊逸;第13部《名侦探柯南:漆黑的追踪者》和第20部《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意在展现柯南宿敌黑衣组织恐怖慑人的邪恶实力;第22部《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和第24部《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则分别主推安室透(日本公安)和赤井秀一(FBI探员)两大人气崛起的“卧底男神”,等等。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的主创们,会不断根据角色的人气变化,果断为潜力角色“临时加戏”,甚至会扶持曾经于动画版中处于边缘的支线人物成为主角,如第23部《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给予曾经“跑龙套”的配角京极真机会——与“超级明星”怪盗基德在大银幕上“打擂台”。《名侦探柯南》深谙粉丝经济之于电影票房回报和IP品牌提升两方面的促动作用,因此在“明星制造”方面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尽力发挥一众主线角色不断累积的“明星集群效应”,为铸造《名侦探柯南》这一“故事世界”中宏伟壮观的“宇宙叙事大楼”添砖加瓦。
(四)互动共生的“明星角色”联动
明星角色之间的互动共生成为柯南“故事世界”的构筑利器。如前所述,每一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都会在精心挑选后,高标准完成对“柯南系”IP人气角色的“明星制造”工作。在长达1/4个世纪的长期积累中,《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已经建立起足够庞大丰厚的副文本——柯南系IP“角色样本库”,进而创作者可以采取广泛联动的方式,在百“柯”人物(不完全统计《名侦探柯南》中的主线人物将近“一百人”)中完成“柯”学配对,即如进行化学实验一般,通过不同IP角色之间的互动碰撞,产生离奇精巧的创意火花,进而尝试描摹繁复浩渺的“柯南宇宙化叙事”。这种“柯南系”不同IP角色的交互联动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双雄争锋”模式。《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中,充满势均力敌的双雄模式,并且在这种推理类型的动画电影中,平分秋色的高手对决较劲,比拼的既有拳脚武功、飞车竞速、枪法精度,更有头脑智商和心理素质的内在博弈,即双方“如同纹枰两侧的棋手在对弈,又像牌桌上意欲争胜的高手隔空对决,观众看的是谁棋高一着,谁算路深远,谁能通过缜密的思维能力战胜对方”。同时,正因IP动画电影不存在真实电影中邀请“明星大腕”需要支付的高昂片酬,因此不会遇到真人大片中常常面临的“王不见王”的难题。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创作者,可以尽情安排旗下“柯南系”的顶尖IP角色进行精彩较量,在为普通观众带来高手竞争的心理快感的同时,更能为资深粉丝呈现“动画偶像”因面对强敌倾尽全力展现出的无限魅力。例如,第3部《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中服部平次与怪盗基德的对决,第8部《名侦探柯南:银翼的魔术师》中江户川柯南与怪盗基德的智斗,第20部《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中赤井秀一与安室透的争锋,第23部《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中怪盗基德与京极真的竞争,都是“双雄”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是“升级打怪”模式。相较于模拟养成类游戏“快乐至上”的佛系原则,竞技类游戏更受玩家追捧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后者总要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逻辑下渲染“强中更有强中手”的积极竞争氛围。在动画领域,“升级打怪”模式的底层逻辑与此类似。无论是20世纪中后期的《龙珠》《幽游白书》《神龙斗士》,还是21世纪以来的《神奇宝贝》《火影忍者》《航海王》,备受追捧的日本动画往往会选择“升级打怪”模式展开叙事,这符合好莱坞电影三幕剧中“英雄成长模式”的创作规律,即战胜的敌人越强大,观众内心获得的满足感就越明显。《名侦探柯南》动画中,“足球迷”柯南常常引用足坛名宿贝肯鲍尔的名言——“不是强者胜,而是胜者强”,这体现出柯南在角色定位上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竞争者”形象。因此,《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也常常使用“升级打怪”的模式,安排不同的“柯南系”IP高手人物碰撞过招,这样“欲扬先抑”的角色互动性比“赢者通吃”的单向成长模式,更令观众感到过瘾。如第18部《名侦探柯南:异次元的狙击手》中,赤井秀一假扮的冲矢昴,面对前海豹突击队精英成员挑衅的危急时刻,仍能冷静射出超越顶尖狙击手的精准命中率,瞬间提升了赤井秀一这一角色在粉丝心目中的地位。创作者深知,“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观众会于紧张高压的“打怪升级”竞争氛围中,不自觉地通过对角色的代入感获得想象性的征服快感。
第三种是“CP组合”模式。CP(Coupling,指“角色配对”)是近年来青年亚文化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名词,“CP粉丝”的特殊性,在于其“脱离了对某一个明星身份或个性的崇拜,而转变为对某两个人关系的想象”。《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经过多年积累,熟稔粉丝“磕CP”的心理分寸,通过对“柯南系”诸多人气角色的两两组合,于“CP”互动共生的配对过程,完成“IP”形象的策略性提升,并引发粉丝受众的“创造性”消费。例如,《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中,比较经典的“CP组合”就有工藤新一与毛利兰、柯南与灰原哀、服部平次与远山和叶、铃木园子与京极真、毛利小五郎与妃英理、琴酒与赤井秀一等。同时,《名侦探柯南》独特的创意体现在角色设计上,创作者精心设计出许多长相相似的同类型人物,且塑造了怪盗基德、苦艾酒、工藤有希子和赤井秀一这些具备“易容换脸”能力的特殊角色。由此,工藤新一与怪盗基德、工藤新一与服部平次、毛利兰与远山和叶、毛利兰与中森青子、灰原哀与赤井玛丽等人物组成了相貌极端相似的“孪生CP”,进而通过这样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得以演化出类似“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借尸还魂”“金蝉脱壳”“狸猫换太子”的精彩故事,如第3部《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第8部《名侦探柯南:银翼的魔术师》,均精心构思了怪盗基德假扮成工藤新一形成的“孪生CP”精彩桥段,而第14部《名侦探柯南:天空的遇难船》还有假扮成新一的基德与缩小为柯南的新一组成的“兄弟CP”衍生剧情设计,瞬间提升了粉丝“磕CP”的兴奋心理。
有学者指出,“电影明星是留存于影像中的最为重要的视觉/听觉元素之一,……无论电影明星背后蕴含着多大的梦想与情感力量,其首先被观众感知的,恰是电影作为视觉/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文化样式所持有的的元素”。总体看来,创作者将动画电影中“明星角色”的形象塑造,视为《名侦探柯南》这一“超文本”中最为珍贵的核心IP资源,并进行了“二十五年如一日”的精心打磨,使“形象建构”这一夯实动画电影IP品牌的“核心动作”被磨炼到极致,进而得以全面盘活《名侦探柯南》中诸多鲜活的“明星形象”,为整体提升《名侦探柯南》的IP品牌影响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作为动画电影的《名侦探柯南》,二十五年间经历了跌宕起伏后重回巅峰的波折过程。这一过程中于“形象建构”方面形成的丰厚珍贵的得失经验,非常值得我国IP动画电影审慎汲取。尤其是《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以“符号化”模式和“长期主义”精神建构IP角色的“重复渗透”策略,有利于我国致力于原创IP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借鉴采纳。
综合来看,中国原创的IP动画电影已取得很大成就,从热播动画IP延伸出的“熊出没”系列(累积超30亿元)、“喜羊羊”系列(累积近5亿元),到历经数年磨砺出的原创IP《大鱼海棠》(2016年,5.7亿元)、《罗小黑战记》(2019年,3.1亿元);从传统神话IP酝酿出的《姜子牙》(2020年,16亿元)、《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年,4.6亿元),到古典传奇IP孕育出的《白蛇:缘起》(2019年,4.7亿元)、《白蛇2:青蛇劫起》(2021年,5.8亿元),国产动画电影对于IP动画形象的打造经验日渐成熟,IP运用效果持续彰显。期待我国电影从业者,吸收以《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日本IP动画电影“形象建构”方面的优点,着力开掘更多优秀的原创民族动画形象,为中国IP动画电影的再攀高峰而持续努力。
【注释】
1陈可红.六个面和一个回声——中国美术电影叙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
2杨雪.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82.
3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9.
4卖萌能赚多少钱?《皮卡丘》:900亿美元![EB/OL].http://k.sina.com.cn/article_1887344341_707e96d502000lswr.html.2019.05.20.
5德略科技.全球动漫IP排行榜TOP20出炉[EB/OL].https://xw.qq.com/amphtml/20181204A 1D90700.2018.12.04.
6同3,8.
7同3.
8《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每年上映1部,至今已上映24部,但因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第24部《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延迟一年上映,因此《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诞生至今已跨越25年。
9同2,80.
10数据来源见腾讯视频客户端、哔哩哔哩客户端,数据统计均截至2021年8月13日。
11第24部《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的日本票房尚在统计中,故此处没有呈现。
12同3,6.
13同3,12.
14周雯,何威.中国动画产业与消费调查报告(2008—201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15周雯,陈亦水.中国当代动漫形象研究——艺术、消费与产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
16同3,6-7.
17[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67.
18周粟.韩日悬疑电影中反转结构的内在逻辑与美学特征[J].当代电影,2020(8):122.
19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67—70.
20卡里斯马(Charisma)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来自早期基督教,初时指得有神助的超常人物。马克斯·韦伯在分析各种权威时将它的含义引申并赋予新意,用它指富于创新精神人物的某些非凡素质。见王一川.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文艺争鸣,1991(1):27.
21陈晓云主编.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45.
22于洪笙.重新审视侦探小说[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187.
23姚睿,黄亲青.《唐人街探案3》:系列电影的互媒营销、叙事增值与口碑反思[J].电影新作,2021(2):60.
24剧场版5周年大全:青山访谈[EB/OL].名侦探柯南事务所.https://bbs.aptx.cn/thread-296846-1-1.html.2001.05.10.
25[英]麦特·西尔斯.在消费与“抵抗”之间的粉丝文化[A].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
26[美]约翰·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A].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
27陈旭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1):21.
28李思园.《名侦探柯南》最新剧场版:平成时代的见证者[EB/O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07822.2019.05.07.
29尹一伊.作为文本空间的“电影宇宙”:故事世界与跨媒介叙事[J].艺术评论,2021(6):81.
30周粟.犯罪悬疑片“双重欺骗”背后的“双重认同”——以《催眠·裁决》为例[J].艺苑,2021(2):25.
31[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99—100.
32黄瑶.“CP粉丝”的符号生产和异托邦想象[J].东南传播,2018(3):46.
33陈晓云.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3.
34票房数据来自艺恩娱数[EB/OL].https://ys.endata.cn/BoxOffice/Movie.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