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谱看忠义文化的传承
2021-12-21冯渝
冯渝
忠义文化是以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家风淳朴,忠义文化底蕴深厚。即墨地区在家谱编撰与重修方面历史悠久,家谱资源丰富,而且还成立了即墨谱牒研究会。该研究会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家谱、家乘等资料,库存档案总数已经达到162个姓氏资料,合计631种,1914 册。即墨家谱中有很多与忠义文化相关的资料信息,以此为基础,文章对家谱中有关忠义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以及现代价值等进行阐发。
忠义文化理念在家谱中的传承形式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资料,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基础,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中所记录的家规、家训、家传以及格言等,是传承家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山东即墨地区家谱的谱序、家训等中有大量“忠、孝、仁、义”等体现忠义文化的相关内容。忠义文化在家谱中的传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重“忠义”,二是行“仁孝”,三是讲“诚信”,四是遵“规范”。
在家谱中,对族人忠义之举在列传、世系表中均有特别记载,以此来赞扬族人的忠义行为,通过家谱的纂修、族会等形式,在族人中潜移默化地傳承了忠义思想和忠义文化。如在《姜烈妇刘氏传》中有:
刘氏原本为处士刘允平的女儿,罔有闲言,常以不逮事翁姑为憾,历四载,姜病故……家人见氏举动从容,神情闲暇,咸以为无他虑也,乃时未转瞬,忽有响声振地,若危石之自空下者,群惊趋视,氏则已坠楼死矣……以闺阁之秀,凛凛有古烈……。
刘氏为夫跳楼自尽,虽是旧时女性贞洁的一种行为,但也表现出对丈夫的“忠”。又如鳌山卫《韩氏族谱》有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韩成随朱元璋参加潘阳湖大战,为解朱元璋之危,与陈友凉手下名将张定边拼杀,战死潘阳湖。明太祖朱元璋追封韩成为‘高阳忠壮后’,为明初三十六战死将领之首。此为‘忠君’。”而在《山东即墨鳌山卫刘氏族谱.计开》中有:“一世祖刘旺,洪武四年从军,五年征脱汉等处,六年征白鹤子等处,七年征东川西川河中,十一年永平守卫……刘温……洪武三十五年十二,征哈喇乞直儿,益海子等处……”。又《鳌山卫王氏重修族谱序》中记载:“昔我始祖护军公,湖广麻城人也,永乐中以骁骑靖难功拔为列校,世守鳌山,子孙皆承先烈,奋起武卫。”可见鳌山卫刘氏世代为国征战,而鳌山卫王氏世守鳌山,这些都是对国家的“忠”。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其具体的表现是“仁爱”,既要帮助人,也要爱护人。
《即墨杨氏家乘》记载:杨氏第十一世杨文鼎,明知照顾患传染病兄弟一家(杨重鼎、杨玠父子)有染病之危险,但他毅然决然地予以照顾,最后自己染病而死。杨文鼎不惜自己生命去爱护自己的兄弟、侄子,其“仁爱”之心可见一斑。又如《即墨周氏家谱》记述的周民夫妇,将其四弟周斌夫妇留下的四个遗孤养大成人的故事。周民夫妇不仅精心照料,而且严格教育,使得他们长大成才,其中侄子周如砥、周如京考中了同科举人。
“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即墨地区的家谱中,“孝”文化的记载比比皆是,而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即墨黄氏家乘》所记载的黄仲通“割肉救父”一事。说的是黄父年事已高,得重病,医生说只有用子女的肉熬制的药剂,才可以治愈。黄仲通闻此,马上割下自己左臂的肉入药,其父因此得以痊愈。而《即墨杨氏家乘》讲述的三世祖杨得玉替堂伯从军之事,杨氏世代在辽东铁岭从军,但凡杨家从军人员有死亡者,杨氏家族就派人补充。然洪武二十八年时,本该其公堂伯祖孝虎从军,但杨得玉却带领妻室儿女替堂伯从军,仅留下四岁的次子侍母。由此可见杨得玉舍己为人、义无反顾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对长辈的“孝”。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信之者,人之道也。”“诚信”也是一个道德范畴,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信守承诺。《即墨黄氏家乘》记载两则可以诠释黄氏家族诚信做人的范例。
一是好友存金:即墨黄氏族人黄培的挚友宋九青,存千两黄金于其家。宋氏夫妇不幸于一年后遇难,留下八个月大的孤儿由宋九青的伯兄抚养。李自成入京,黄培回归故里后,找到宋九青遗孤,并将所存的黄金如数的送还宋家,可见黄培对朋友的忠义与做人的诚信。
二是黄正售芝麻:说的是有客商买黄正家中的芝麻,谈好价钱说等几日来去,但客商没有付钱黄正,但此后芝麻价格天天见涨,客商还未来取。到第二年春天,芝麻的价格已经涨了一倍,但黄正一直等待那客商,并坚持按原价把芝麻卖给了客商。从黄培、黄正对信义的执着,可见黄氏家族对诚信文化的传承。
即墨地区的家谱中,将忠义文化理念作为家训、家规进行规范化的传承,使得忠义文化在族群中得以广泛流传,进一步加强了忠义思想在社会最基层的形成。
如在《姜氏二次续修族谱序》中的《宗约十条》中,第五条:“男女能言颇晓事便宜以礼教诲……”将忠义法则的前提进行了明确的确立。第六条则进一步规范:
若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吏。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贫乏则周恤之,若学习学非,为赌博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外内乱禽兽行者,暴横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兹不睦者,为官吏而贪黩,以霍刑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
可见第六条将家族需要执守的忠义道德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要求族人要尊重本族的一切善行,对本族涌现的“忠孝仁义”之人,若贫穷,族人要予以救济和抚恤。
在家谱中,对忠义文化进行规范要求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以家训的方式,将忠义文化的内容列入家训之中。如即墨黄氏家族,历来就有“忠、孝、仁、义”的优良家族传统,在其西关支的黄氏家训中就有:“存仁守信继家风,孝是本,修德前程远,能忍知止秉祖训,和为贵,积善大道宽”这样的家训。
孙兆禧在顺治丁酉年(1657)续修《孙氏族谱》中,充分表达了本族人应敦睦相爱的理念:
因思人而未有不知孝亲者,亲吾之所出也,知孝亲未有不敬祖者,祖亲之所自出也,知敬祖未有不睦族者,族人祖宗之所分也……孝友相勉,廉耻相顾,道义相规,忧喜相赴。
另外,孙氏家族在族训传承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十一世孙应斗重修族谱时,将族人的不良表现也要记载于族谱,体现出孙氏族人对家族健康发展的担当:“凡我族人或克敦伦常,或克笃善行,即征长必书,虽曰扬善,实以示功,至于坏法乱纪亦当书之以示惩。而不书者,隐恶而已,非不易示戒也,……”
家谱中忠义文化的现代价值
从即墨家谱、家乘,特别是即墨五大家族(蓝氏、黄氏、杨氏、周氏、郭氏)家谱和家乘的编撰与重修来看,都把忠义文化思想作为重要内容编在其中,特别是在家风、家训与家规中予以强化与规范,最终在家族中形成良好的家族忠义文化,这是这些家族走向兴旺的内在原因。忠义文化在家谱中的传承,将“仁,义,礼,智,信”这些忠义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地注入后世子孙的道德观念之中,最终使得“忠义”思想、“忠义”精神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在物欲膨胀、家族观念趋于淡漠、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今天,开展家谱中忠义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有利于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让“忠义”“仁孝”与“诚信”重新植入家风教育中,使每个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家庭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使忠义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就是传统忠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弘扬家谱中的忠义文化,可以匡扶正义,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同时,可以杜绝社会上一度出现的“扶老被碰瓷”、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等情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从即墨家谱中忠义文化内容来看,忠君报国、为国戍边、平暴治乱等实例比比皆是。忠于朝廷,秉公办事,拒绝贿赂而冤死的李毓昌;投笔从戎,威震宁夏,戍边廿载的黄嘉善;平生耿直,不计私利,弹劾权奸,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被称为“铁面御史” 而留名史册的郭琇……通过对家谱中典型事例的宣传,同时,结合时代楷模,隐功埋名三十载终身报国不言悔的核潜艇专家黄旭华;甘当无名英雄,艰苦奋斗、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奋斗了数十年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等精忠报国人物的宣传,有利于激发全民的爱国热情,弘扬忠义文化的精髓。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