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话母亲
2021-12-21关平
关平
眨眼母亲走了整整二十年,虽不算短,但似乎并未走远。电脑桌的玻璃纸下面有母亲举头远眺的照片,走出家门随身的夹子里有母亲抱着我的照片,不知道这是否属于恋母情结,反正就这么着过了一年又一年,只要行为能力尚存会一直保持下去。
想细说母亲那是一篇大文章,我这支笔未必写得好,只能点点滴滴地搞点片段。常想,要是把母亲浓缩得不能再浓缩,又不失真该怎样表达呢?想来想去用“没有”二字去还原记忆中的母亲,怕是最贴切不过了。这肯定不是母亲的全部,说过了是片段。
母亲是个工作型的人,从记事就知道母亲有薪水,在同事中她的收入不算低,每每被人仰慕。随着对钱的概念加深,知道教师是分等級的,等级越低薪水越多,和工人相反。母亲从来没说过自己的等级,我是从一位姓孙的老师口中得知的,他说你妈是学校惟一的三级。当年的三级教师月薪七八十块,算得上很大一笔了,可母亲身上从来没有个钱包,也不像坊间的女人用手帕把钱包裹得四四方方揣起来。平素里她身上是不带钱的,只有花钱的时候从柜子里那个书本大小的鳄鱼皮夹子拿。我稍大后,花钱的差事由我负责,记得经我手花掉的第一笔“巨款”是买“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攥着七十多块钱感觉压手,压得冒汗。母亲退休后领工资的事交给我办理,财务把工资提前放进标有名字的纸袋,还附有一个工资条,签字或盖章时发现母亲的收入在百十多教职员工中不算少。母亲晚年时,每领回工资,母亲数也不数地塞在枕头下面,隔几天就忘记了这码事,才问我这个月开支没?母亲一生挣了多少钱没有统计,离开的时候只含了一枚硬币,最多面值五分,因为那时候好像没有五角和一元的。
母亲忙碌一生却没有更多爱好,除了工作就是读书,退休后喜欢起了丹青,使得单调的生活多了一点色彩。母亲读书不分时段,每想起多是读书的形象,她不逛街,走的总是两点一线,家——学校,学校——家。印象最深的是,每天睡醒都看得到披着被子的母亲,就着晨光或昏暗的灯光读书,与其说工作的需要,莫如说是生命的需要,于母亲而言书籍等同于空气。母亲肯定读过许多书,但藏书寥寥无几,虽有个鞋柜大小的书架,却从来没有满满当当过,多半是和同事或图书馆借来的。母亲订阅的只有《人民文学》《读书》《译文》和休闲读物《大众电影》数种,其余的《小朋友》《儿童时代》属于我和妹妹。记得母亲和管理图书馆的陈老师私交甚好,每次图书馆进了新书都不忘告诉母亲一声,每次母亲带着希冀的书籍回来,洋溢在面颊的满足感不亚于发了工资。母亲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读的最后一本书是鲁迅的小册子,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鲁迅书信,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套精装《词源》,重新装订过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薄薄厚厚的鲁迅选集。母亲过世后把留有她指纹的书带了一本,还有一支水笔吸满了墨水挤进了骨灰盒,她用过的花镜作为留念留了下来,但愿母亲在那边读书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