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晋祠有个约会

2021-12-21衣名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圣母

衣名

初秋的一个双休日,凌晨5点,窗外还笼罩在夜色中,我已在兴奋中离开了被窝,收拾东西,搭上开往太原晋祠的旅游车。

路上,司机师傅对我讲:来游晋祠,如不上天龙山可遗憾啊。我问:“有多远?”师傅回答说:“不远17公里。”我想,已经来了,那就先上天龙山吧。

原来,上天龙山的路全部是盘山路,在路上我有点后悔了,万一……真不敢想啊。不过,不一会儿,我又被眼前的峰回路转,松柏交错的景色迷恋,半个小时后,车在快上顶峰中途到站了,只好徒步攀登。在山顶,我看到了近年修建的一块碑记:天龙山又名方山,位于太原西南36公里处,海拔1700米。它是吕梁山的分支,山上主要以佛教石窟闻名于世,25个石窟,虽为数不多,却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为我国十大名窟之一。山上创建于北齐年间的天龙寺(后称圣寿寺),寺内的药师殿等历代香火旺盛……

沿人工修建的石级山道行2里,便是天龙山石窟了。石窟绵延在东西两公里的陡峭的山腰间,现存大小佛像1500余尊,浮雕、画像等1144幅。修建于唐朝第九窟,佛像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湛,是天龙山的代表作。它为研究佛教、美术、建筑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一层的11面观音,其艺术感染力很强。有专家称其有“文静、典雅、优美、丰盈、绮丽”之特点,在艺术上堪称世界之最。

第九窟又名漫山阁、弥勒阁,阁依壁而立,三层四重檐歇。远看,其壮观非凡。有诗云:“高阁灵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其中“佛阁停云”为天龙山八大景之一。天公作美,上午9时,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这里还是松涛阵阵,碧云苍乳出漫山阁,向下数十里,尽是茂密的森林,回望漫山阁确有“佛阁停云”的感觉,难怪1607年到此一游的朱胤龙称之为“崇山环翠”。

过尼姑坟、凤凰松山势变缓,在方圆几里的平地上长着七棵高大的松树,而且形态各异。故人们把这里称为“七松坪”。出七松坪过关帝庙,走不远处便是大龙寺(后称圣寿寺),通过碑记可以看出圣寿寺创建于北齐后经过历代修建成现在的规模,现殿内比较完好的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九莲洞、钟楼等古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魄宏伟。其中药师殿香火特别旺盛,据说人有个病灾之类,药师几乎是有求必应,特别显灵。

最引人注目的还数殿门前的“盘龙松”了。它主杆不高大约2米左右,树冠分支较多,其分支长得茂密而平直,树阴面积达200平米以上,近看树冠蜿蜒曲折,好像一条在空中飞舞盘旋的虬龙。用“蟠龙盘绕,伞盖蔽日”形容其极似。据植物学家测定它的树龄在1200 年以上。

圣寿寺正东100米是观音塔。观音塔是圣寿寺第一主持圆寂之地。南1公里,有一座山峰屹然突起,状如香炉,故曰:香炉峰。峰上云丝飘逸,仿佛是炉中袅袅轻烟徐徐上升,有香炉吐烟之妙。峰顶有一巨石,石上有曰,深三尺许。传说是春秋时期奴隶起义领袖柳跖插旗的地方,此石衬托在葱笼苍翠的松柏下蔚为壮观,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

10时,乘车返回晋祠门前,购票后请一导游同游晋祠。原来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虞而兴建,北魏时已颇具规模,后于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又为其母建了圣母殿,圣母殿近旁的三股泉水便是晋水的源头。有联为证:“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圣水溶溶,九涯珠玉盈天光。”道出了殿左右的难老泉和善利泉,二泉水流涌急,如同无数闪光的宝石,欲竭尽地下水脉般争先恐后。殿前方形鱼沼中流出的泉水,水势劲足,恰似流淌的珠玉,泛映着天体的光辉。该联烘托出晋祠晋源之水瑰奇的神韵。

《水经注》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可见北魏前晋祠已初具规模。北宋立的一块《重修晋祠碑记》这样写道:“前临曲沼,泉源鉴彻于百寻;后拥危峰,山由屏开于万初”等字样。

晋祠有名的唐碑亭和晋祠铭竖于贞观宝翰亭(亦唐碑亭)内。亭内左边的一碑为唐太宗亲自撰书的原石,石碑则是乾隆三十七年由杨育照旧拓本重刻的复制碑。“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至亲天以隆基,非德天以启化……”读之感觉李世民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书法家。这篇铭文的主题思想是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传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1203字,由李世民临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而成。清王佑途经此,赞道:李世民的书法“平升书法王右军,鸯翔风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洲,虞褚欧柳俱拜倒。”唐王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为太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資料,在唐碑亭有这样一副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本联从杜甫的《偶题》和《重经昭陵》中各集一句,概括出唐碑碑文的主题,上言文韬,下言武略,自然贴切,独具匠心。

晋祠最有价值、最中心的建筑要算圣母殿了。圣母殿供奉的是西周礼叔虞之母邑姜,继炎帝之后姜子牙之女。可以说这里是山西人父系黄帝后裔又是母系炎帝后裔共同寻根祭祖的圣坛。

圣母殿之后是水母楼,“水母,即晋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故饰水神为妇人形,称曰水母;以水之润物,如母子养子耳。晋水之源,并无水神庙,人遂视圣母为水神。至嘉靖年间乃创建重楼于难老泉上中祀水母。”

传说水母娘娘姓柳名春英。金胜村人(晋祠北10公里)嫁到晋祠古唐村。春英为人贤惠,但经常受婆婆与小姑虐待。柳氏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家里的活儿都由她去料理,尤其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一日早晨,春英挑水归来行至半路,一骑马的白发老人向她讨水饮马,春英欣然许诺,岂料那马也怪,只喝前桶不喝后桶,且一桶不够再喝另一桶,春英毫无厌烦之意。其至诚之心,使白发老人大为感动,于是,悄然对春英说:“我乃白衣大仙,久闻姑娘贤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当即赠马鞭给春英并嘱咐:“这是一条金丝神鞭,回去置于瓮中,只要在瓮中轻轻一晃,瓮水即满,但千万莫提出瓮外。”之后,白衣大仙飘然而去。从此春英不用到老远挑水,且全村乡亲跟着沾光。一天,春英回娘家,并再三叮咛,不要动瓮中之鞭。谁知她去后,小姑故意将神鞭提出,这一提不要紧,水瓮中顿时大水喷涌而出,转眼间,淹了整个古唐村。第二天,春英闻讯直奔婆家,见水患成灾,已不可收拾,奋然向瓮上坐下。从此,水流变缓,成了声声不息的难老泉,而柳春花也从此坐化成仙,再没有离开这个水瓮,据说现在水母楼第一层石铸铜像,正是她坐化后的一瞬之像。水母楼有一联这样写道:“悬瓮出泉,神功犹纪夏王迹;总金生水,德泽长存少女祠。”道出了圣母祠的感人故事。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有“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人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守岁月深,感君重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云案,使我醉饱无归王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道出了其游晋祠后的感受。

在水母楼前是难老泉亭。泉水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书“难老”之匾,清末著名晉商渠本翘也曾借难老泉书“水锡难老”一匾,悬挂于圣母殿前给“圣母”以新的内涵。

难老泉,名气很大,绕亭阁而奔泻,是为晋水之源。泉之名,出典在《诗经·泮水》里的那八个字,“既饮旨酒,永锡难老”。这是鲁颂中的锦句。全诗实为对鲁僖公祝捷宴饮的吟哦,是赞美诗,祈寿求福的佳境层出。得之醴泉,相忘于江湖,筑,当为之击。给流无尽止的清泉取这个青春感极强的名字,泉之绿,之去向悠远,皆在概括中,真是一个不能再好的叫法儿。命名者是谁?不见记载。只有当地大书法家傅山的“难老”二字立在泉之畔,再无交代。

我临池边,泉不是最旺,却也流得潺湲,其声柔柔,似倩女情话。水清若无,目光一下子就能穿透,落在卵石绿莎上,晶莹澄澈。幽鸣丝竹,惹人眷慕难去,颇得柳子厚泉石神韵。对,还有游鱼数点,乱穿碧漪间,纵得泉之乐、溪之趣,皆为水之歌。

这是一泓流淌着诗情的清泉。水镜台后的智伯渠是一个明证,站在会仙桥上,脚下缓缓流淌的渠水,晶莹剔透如水晶,其中点缀着一簇一簇翠绿得仿佛翡翠的青苔,溪底圆石历历可数。吴伯箫《难老泉》叙述晋祠流水“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文中引用李白游晋祠的题诗 “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都无不传神的描绘出水的美丽,当年曾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亲身体会,颇有美梦成真的感觉。山西属于黄土高原,极其缺水,却孕育出这样一个碧水环绕的胜景,让人不禁深深赞叹她的灵秀与珍贵。

公木先生有《难老泉》诗,我最为喜欢的是末尾两句:“凡是泉水潺潺流过的地方,就有荷花和稻花一齐飘香。”这就不单是为水母娘娘复述传说了,寄托的是对祖国河山的美丽情思。数年前,我和公木先生同游漓江与灵渠,碧水在他的心底也溅起过激情的浪花。

沧浪之水,使晋阳大地不老,又如祠内的周柏隋槐,葱茏的是永远的诗意。

在难老泉源头还有一座不大引人注目的小石塔,但它可以称为“中流砥柱”了。石塔高不盈丈,却埋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石堤上有孔洞十个,北面七孔,南面三孔,所谓“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 即出在此处。晋北方圆数十里的北国江南鱼米乡,三万亩晋祠土地上有三十多个村凭这股水浇灌。它可以说是晋阳的命根子,历史上常有争水殴斗之事。

传说北宋初年兵荒马乱,又遇大旱,南北乡民又发生械斗,官府出面调停,办法是泉边置一口大油锅,油沸后锅中置于十枚铜钱,以示十股泉水,南北方各出一名,当众赤手捞取铜钱,捞一枚算一股。花塔村人张郎表现最为出色,最后他干脆跳入油锅捞取七枚,当即壮烈牺牲,传为历史佳话。后人为纪念张郎,将遗体埋于难老泉源头,并雕石塔题“中流砥柱”为志,从此十之七分的晋水向北流去。为使出孔之水,不自流而合,特置人字堰,为泉水分水界。从此千年之内,北河渠水始终被花塔村张姓世袭。正如刘永德先生曾吊张郎诗“为息争端赴油汤,不逊当年国士光,智伯渠头游人过,犹闻乡老叹张郎”。写出了张郎为全村人的幸福牺牲自我的英雄气概。

游览小石塔,算是刚刚在难老泉旅游高潮的余韵,古树倾斜的枝干配上一丛丛树冠,宛如蛟龙直升上云端,树身上出名的“龙眼”栩栩如生。在此最容易引发的就是思古之幽情,仰望三千年前流传至今的古物,脑海里涌出唐朝诗人李涉《咏古》中的名句“空令渭水迹,千古独悠悠……”

以上景点游览完,又总结出了晋祠第二大特点——古意盎然。走过的每项建筑物都有着严谨的结构,陈旧的牌匾字迹斑驳,悠长的岁月给他们涂上了厚重的尘埃。然而巧手匠人留下的雕塑依旧生动富有灵气,尤其是圣母殿大柱上的木雕盘龙,远远望去,似乎要腾空飞起……品位沉淀于其中千年来的历史气息,一切散发出一股古典而沧桑的美,不愧是古代建筑的优秀代表。遥想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到如今三千年已过,时光如白驹,历史长河中留下这样一份物证,让人们能借此凭吊逝去的遥远往事。

值得一叙的是唐王与众猛将的雕塑,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祠涉及的丰富历史。除了众所周知的周朝“桐叶封弟”,史籍记载其他重要史实还有春秋时智伯水淹晋阳城,智伯就是引用今天晋祠里的智伯渠水重重困住赵氏的晋阳;以及随后的赵、魏、韩三家分晋,诞生了三个春秋战国重要的诸侯国;隋末李世民、李渊以晋阳起兵,建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帝国,影响至今,以致有关的塑像塑造得栩栩如生。晋祠内今天还保留着唐太宗撰文并手书的《晋祠铭》碑文,文中“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读之气势雄壮,展示了一代帝王的豪气干云。

根据导游图说明,晋祠景点由两部分组成:免费的晋祠公园和收费的晋祠核心景区。以上看到的景致皆属晋祠公园。春光烂漫时刻漫步其间,绿草霏霏,垂柳婆娑,枝头桃花、海棠花胜放,碧水青石,倒影绰绰,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太原人民很有福气,喧嚣的城市有晋祠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在此寻找一份心灵的平和。

接下来开始观赏的晋祠精华部分,进入入口,心情也开始此行的高潮,这下要真正和当年书本里所提的各处景物亲密接触了。入口左手边的宣传栏里分别有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和晋祠三绝的中英文介绍,三大国宝建筑: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三绝是宋塑侍女像、周柏、难老泉。

过了会仙桥,依次为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和周柏。位于祠北部东端的是文昌宫和七贤祠。七贤为预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和王琼。据七贤祠碑记“七贤者,虽生不同时,居不同地而大节鸿文,丰功伟烈,赫然在耳目之前,足为晋水光也。”他们虽生于不同时,但都是在游晋祠后留下了各自的大作。

翻阅文史资料得知: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明太原人,有神童之称,成化二十年,入进士,官至户部兵部尚书,为晋祠地区历史上居官最高者。他的别墅、祠堂、书苑、封地等均在晋祠,其赞美晋祠的诗颇多。现摘一首共赏:

“几年梦忆家山景,此日重游惬素心,匝地溪泉云气爽,一川花柳野烟深,犹怀壮岁还同少,乐事何时可比今,作主抗逢刘晏在,不妨倾倒醉花阴。”

以上提到的七位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是当地文人借助七贤,兴晋之文运,也加深了文昌宫、七贤祠的文化内涵,为晋祠的三晋文化树起“七旗杆”,也算七星高照吧。

此刻,心里一热,一首诗便浮上我的心头:

诗心无奈俗心何,

周柏台前句待磨。

万壑烟云思浩淼,

千年风月笑蹉跎。

圣母慈灵山依旧,

难老清泉数磬声。

莫对晋祠嗟发白,

聊将游兴寄山灵。

渐行渐远,陶醉之余,我真的想浮一大白,当一回欧阳修的醉翁了。一念刚出,我立刻感到羞愧。此时,此地,哪怕是最醇厚的芳醪,也会污染这块文化的圣洁。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古老而美丽的晋祠时,你心底会默默的发出赞叹: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圣母
蒙娜丽莎讲名画①
大三巴牌坊
宝莲灯
蓝 另一种蓝
晋祠圣母与大宋刘太后
印度 圣母节
圣母与圣子
比利时圣母像一到日暮就发光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