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2021-12-21李文亮
李文亮
提笔写下葡萄二字,便觉那紫衣绿肉,颗颗如珠的一串串葡萄,宛在自己面前。
据说,人类在走出丛林之前,颇有一段茹毛饮血的岁月,摘野果,狩猎物。这样算来,似乎人类吃水果的历史竟比吃粮食的历史更为悠久。
有时,我便会暗自思索,远古那些洪荒的岁月里,神农未出,轩辕氏的指南车尚未指南。有巢氏的巢穴里,燧人氏的火光中,我们百代之前那些尚处于饥渴与蒙昧之中的先民,射飞逐走之余,又会吃些什么水果以解腥膻呢。
现代人餐桌上常见的苹果、桔子、香蕉、西瓜之类,想来多数不会出现在远古山洞里的篝火熊熊旁。再往后推,河出图,洛出书,推位让国的有虞陶唐,吊民伐罪的周发殷汤,就连“多识于草木鸟兽虫鱼之名”的《诗经》里,思来想去,能算作水果也只有那么区区几种:摽有梅,桃之夭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想来上古时代人群的生活不易,能吃饱肚子不至于辗转沟壑就算幸事,奇珍异果蟠桃盛会,恐怕只能在神仙的故事里去寻罢。
葡萄,作为古诗文里出镜率颇高的一款水果,酿酒则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入画则是“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那一颗颗碧珠紫玉,勾惹出无数诗人的豪情与墨客的雅兴。倘若有个诗坛水果排行榜的话,葡萄很有可能会打入前三甲。然而,葡萄美则美矣,却未出现在《诗经》里,比起桃李这些水果界元老,葡萄的资历还是略逊一筹。
追本溯源,据说是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大宛国去长安一万两千五百五十里,这么遥远的路程,汉武帝竟然派遣李广利连年征战,用兵十余万,终于宛国屈服了。伴随着汉家的马队,穿大漠,越峻岭,那一颗颗如珍珠美玉般被呵护的葡萄种子,从遥远的西域逶迤而来,直至汉家宫阙。“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离宫馆舍周围那密织织的葡萄苜蓿,刘彻果真是喜欢葡萄的美味吗;当他向天下万邦炫耀这来自西域的奇异果植时,他是否还记得那无定河边骨那羌笛关山月那翻越不过玉门关的哀怨与哭声。无怪乎唐人李颀满腔悲愤:“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其后数百年的时间里,葡萄仍是达官贵族的观赏之物。南北朝时,刘孝仪从北方出使归来,“马衔苜蓿,嘶立故墟;人获蒲萄,归种旧里”,名士之风,还乡之喜,读之如在眼前。此时,葡萄仍只是闪烁着异域光芒的符号,可远观而不论品尝焉。直到唐朝,它才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唐高祖宴請臣下,将葡萄赐食于陈叔达,陈叔达却没舍得吃掉。高祖询问其原因,陈叔达回答:“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高祖听后,喟然流涕,“卿有母可遗乎!”
就这样,葡萄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从“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罪恶源头,变成了孝子拳拳之心的见证。读书至此,却未觉得突兀,在葡萄西来之前,《左传》里的颍考叔,便将君主赐的肉食留给母亲,“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再后来,汉朝末年,六岁的陆绩怀桔遗亲,被后人收录到二十四孝里,更是成为教科书式的孝子榜样。
这样的故事读得多了,便有人会怀疑其动机,那些葡萄桔子乃至悄悄藏起来的肉食,究竟是留给母亲,还是演戏给上峰。无疑,在以孝治天下的世界里,颍考叔、陆绩、陈叔达的行为是最大的政治正确,也是赢得美名的政治资本。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那揣在怀里犹带着体温的葡萄,确实也是人性中最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看似笨拙的乌鸦尚且知道反哺母亲,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因为稀有,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值得怀念。如今就很少听说有人会把葡萄悄悄藏起留给亲人了,毕竟物质生活富贵了,葡萄也如王谢堂前之燕,飞入寻常的百姓之家了。甚至还出现了无籽葡萄,懒人们在解馋时便又省了一事。想想当年,一粒葡萄拿在手里,剥皮抠籽,再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如今却如何能寻到当年的滋味?
莫说古代,就算笔者幼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葡萄也不是常常可以吃到的水果。往往得等到中秋,家里买来那一串串紫红圆润的葡萄,先要供奉给皎洁清冷的明月,然后才轮到孩子们慢慢享用。
那年中秋后去奶奶家,我照例吃着刚供奉过的葡萄,突然好奇地问奶奶,这么好吃的水果你们怎么不吃。奶奶说,你们吃吧,我们上岁数了,不敢吃酸的。时光如流,转眼便是新春。我们几个孩子把压岁钱凑在一起,去门市部买了葡萄干,大吃一番,再把剩下的少许带了回来。奶奶一问价格,啧啧感慨:毕竟是孩子,这么贵的东西也舍得买。她随后吃了几粒,摇了摇头,这东西,贵是贵,还真甜。
少年的记忆有时就像葡萄干一样,风干在茫茫的岁月里,偶尔翻检出来,却已失去了当时的鲜活和水灵。秋风起,又是葡萄成熟时。中元节回村上坟,将葡萄摆放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我总觉得我欠了岁月什么,说不清楚,却永远也还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