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的翅膀
2021-12-21于晓冰
于晓冰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不仅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文学创作更需要想象力。
我们的很多古典诗文就充满了想象力。许多伟大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逸兴横飞,天马行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富有想象力的诗篇。下面就以诗仙李白的几首诗为例,看看他是如何在诗歌中发挥想象力,让诗歌变得更迷人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的“危”不是危险的意思,而是“高”,这也正是取了“危”的本义:站在高处而感到恐惧。因为是山寺,楼建在山顶,再加上楼本身的高度,更凸显楼之高。李白用“高百尺”来形容,我们不必纠结是否真的高百尺,只是极言其高而已。但“百尺”毕竟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李白紧接着又用“手可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天上的星星也触手可及,甚至一伸手就可以摘下来,这下就更生动夸张了。
李白又由天上的星星想到天上有仙人居住,因此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这些想象实在妙极了!不愧是“谪仙人”,想象奇特超拔。而这种奇特想象非但不让人觉得离奇古怪,反而令读者有水到渠成、酣畅淋漓之感。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因愁而生白发,很常见。但这司空见惯的生理现象,在李白的如椽大笔下,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象。开篇就是石破天惊的“白发三千丈”,让读者大惑不解:何以白发?又何以“三千丈”?接下来一句“缘愁似个长”回答了这个问题。两句联系在一起,自然看出愁之深、愁之长。正因“三千丈”这一夸张的想象,使忧愁苦闷表现得与众不同。
白发为镜中所见,李白却不平铺直叙,而是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一个“不知”,写出了惊讶之情;一个“秋霜”,又让人情绪低落,心生愁苦。这一自然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次强化愁之深。比李白稍早些的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虽然都是写因愁而生白发,但这首《照镜见白发》远不及李白的《秋浦歌》那样出名,原因之一或许是李白的詩充满想象力,而张九龄的这首诗更偏于写实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是日常生活实景,这类实景又令人产生诸多联想。漂泊的杨花,“不如归去”的子规,都让人心生飘零感。这一情绪,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离别之恨形成完美的照应。
用明月表达相思怀人之情,在李白之前就不乏其人。比如:“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魏晋时期无名氏《子夜四时歌》)“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曹植《杂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但李白以天才的想象力,又在这个传统上多出一层新意。李白的前辈们大多运用共享一轮明月来描写男女相思之情,明月本身却无意义。而李白则通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明月想象成一位知心朋友,让这位知心朋友帮忙把自己的思念传递给被贬谪的友人。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方面,想象要不受任何束缚,要有自由穿越时空的能力。这样才能心骛八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另一方面,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有逻辑,有现实依据,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现代诗人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其实不只是诗,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会让文学作品更丰满,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