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简约而不简单

2021-12-21邱虹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邱虹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教师要随时创造条件,营造机会,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素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天地。

【关键词】敢问 想问 会问 善问

学会提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低年级学生大多不会提或不能提出很好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创造条件,营造机会,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问,促进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开展有效地学习,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问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因为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飞自己的思想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重视培养学生敢问、敢说的品质,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主人”的意识。在和谐又亲切的课堂氛围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产生想问又敢问的行动。另外,我们还要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不能只肯定问得正确、合理的学生,对问得有错误,问得浅、问得有些稀奇古怪的学生,也应积极评价,不讽刺挖苦学生,保护学生“好问”的品质,创造一个学生争先恐后“敢问”的课堂气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兴趣多半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喜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现实的情景中去学习数学。所以,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材料“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每个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提问兴趣,让学生想问。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如在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中,教材安排的情境是几个小朋友数桌上的几何图形,用这个情景作为学习材料,学生普遍觉得使用上学期象形统计中的方法,即: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方便、清楚、简单且直观,觉得用符号统计的方法既麻烦又容易出错,一下子不能接受这个方法。于是,笔者将教学情景改为动物王国开运动会,小松鼠、小熊、小兔等动物陆续交替进场。请学生统计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们接二连三地出现,学生不得不想到要记录下来,然后加快动物出现的速度,减少动物呈现的时间,使学生产生要寻找更为简单的记录符号来统计的需要。最后,笔者顺势让学生讨论“怎样记录既清楚又方便”,讨论结果是学生想出了用△、□、〇、|等符号来记录。这样通过改变教材的学习内容,并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动态呈现,学生产生了探索新的统计方法的欲望,使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种学习内驱力的支持下,学得格外生动活泼,思維训练取得显著的成效。

(二)创设游戏化的问题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然的心理趋向,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呈现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发展思维,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田园风光》的实践活动课,笔者首先让每个学生观察田园风光情景,交流各个场景,然后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创设“游览田园风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参观游览”各个场景,并且在每个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各小组交流汇报。这个活动,笔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有机结合。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

喜悦。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布置成“小小超市”,在学生中选出售货员,其余学生作为顾客,分组到各个货柜前去购物。一轮购物活动结束,组织交流各自购物中的取币、找币等过程,然后交换角色再次进行购物活动。在此活动中,购物、付币、找币等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趣味性。学生都有过购物经验,因此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学生看过、听过但实际没接触过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活动中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系列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激发学习需求,乐于提问,在“问”中求学。

三、创造提问条件,让学生会问

低年级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吕叔湘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自我展示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参与下,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逐步让学生会问。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组织学生观察、操作,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和思考方向,让学生的“问”建立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提出建设性的、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笔者在二年级教学“认识线段”一课时,让学生用学生尺量线段长度时,在探讨量的方法后,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量,不从0刻度开始量行吗?”笔者就请学生思考并操作,看可不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大家经过反复操作,最后得出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但把0刻度对准线段左端来量这种方法最简便。可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被提出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善问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有的学生能够想到、做到,也想说,但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当着老师的面表达。而小组讨论时,说的对象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提供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如一年级下册“假日小队”这一情境图中,笔者设计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收集情景中的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唱歌的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收集了几节电池?……学生通过不断质疑,感受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最终学会质疑。同时学生在这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交流中,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得到了发展,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给低年级学生一个充满欢乐的课堂,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因疑而问,因问而开悟”,使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天地,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