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颐和园里写科幻的青年人(主持语)

2021-12-21张莉

长江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杜梨孤山颐和园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2019年3月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主编《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2019/2020年短篇小说二十家》《2019/2020年中国散文二十家》《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杜梨是北京人,生于1992年,她是一名双语作者和翻译,出版过短篇集《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和科幻长篇《孤山骑士》,也是帕蒂·史密斯《奇思妙想》、菲利普·肖特《宠物医生爆笑手记》的译者,还获得过香港青年文学奖和“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二等奖。从以上简历上可以看出杜梨的才情和写作兴趣的多元。

我是在一个公众号上接触杜梨文字的,那篇名为《在颐和园,我为人民服务,人民千姿百态》的非虚构作品,是一篇典型的“破圈”之作,有“十万加”点击率,欢脱、风趣,举重若轻,让人耳目一新。也是自此之后,我开始关注这位九零后年轻人的作品。本期专栏,我邀请三位青年批评家张天宇、陈润庭、韩旭东讨论杜梨的写作及其可能性。

张天宇的《想象一盏人性的探照灯》认为,通往杜梨作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她的科幻写作,另一个则是她关于日常生活的小说,但无论哪个路径,“杜梨对于世界的想象立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在一个个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图景下,贯穿作品始终的依然是爱情、友情、亲情等人类共通的情感。——科幻作品角度新奇、容易引人关注,但是,相比而言,杜梨对于日常生活与个人经验的书写闪烁着温情与亮色,更能打动人心。”

陈润庭和韩旭东的两篇文章则聚焦于杜梨的《孤山骑士》。在《后人类时代的情感寓言与人机伦理》中,韩旭东认为,“《孤山骑士》营造了如下乌托邦世界:后人类时代来临,人机共处同一生活空间与公共空间,仿生人已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机械家庭成员。它们为人类排忧解难,但毫无怨言,不辞辛苦地劳作并认同拥护主人的指令。”在他看来,杜梨“在《孤山骑士》中赋予仿生人同人类一样的情感、灵魂、心智和自由意志,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主体间共在关系。”因此,《孤山骑士》“是一部知识型科幻小说。杜梨曾留学英国,在小说中化用福柯的生命政治学说和马克思的阶级议题,以思考人机伦理困境。”

同样分析《孤山骑士》,陈润庭在《浪漫的天性与反乌托邦的成规》中则指出《孤山骑士》“与其说是对科技的反思,不如说是对工具理性的警惕”。他敏锐地意识到,“杜梨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往往通过将‘动物’作为方法,表达‘反对人本主义,注目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在九零后作家之中,杜梨是少数将对动物之爱洋溢于创作并使之成为方法的小说家”。也由此,他窥见了作家通往生态文学写作的潜能。但也正是这样的潜能让人警惕,“作家杜梨与《孤山骑士》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气质的分歧,由此带来叙事的悖逆。杜梨或许意识到了,她笔下的未来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重要主题,同自己喜欢的动物之间存在冲突。她希望她所热爱的动物能够出现在科幻小说里。但当这些动物只能改头换面,作为修辞出现時,恰恰说明了,科幻叙事对杜梨富有生气活泼的一面的拒绝。”

三位批评家各有己见,打开了我们对杜梨作品的理解。我对杜梨关于颐和园的非虚构作品念念难忘。她的触觉敏锐,细致而贴近地描述颐和园里游人们的众生相,既书写了那些北京人生活中跳脱、欢乐而又有趣的一面,同时又穿透了那些表象:“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服务员,只不过服务的对象和阶层不一样罢了”。——当杜梨在颐和园冷静观察千姿百态的人民并写下属于她的万千感触时,我以为那是她作为科幻作者的一次落地、一次转型,在她个人的写作生涯中有着标志性意义。非常期待有一天,杜梨能写下她关于北京生活的实在感受,写下以北京为背景的嘈杂喧哗生气勃勃的生活,我想,属于杜梨的北京风景一定会别有光彩。

猜你喜欢

杜梨孤山颐和园
颐和园
酿酒酵母对制取杜梨种子的影响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梨子变形记
颐和园导游词
瞎想什么呢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双榆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