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成书时间证

2021-12-21路遥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摘要】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载“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即“十八描”,记18种描名附15种释、缺3种释、未有描法谱例。经明清诸家的注释,直至中日长崎海上贸易“十八描”类画谱大量传入日本,使得描名、释、图式在中日两国沿着传承、发展、演进、嬗变的历史进程逐步完善。然而此类画谱仍存诸多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绘事指蒙》成书时间。因此,本文通过对现存古籍善本系统地发掘与整理,旨在考澄此谱成书时间。

【关键词】《绘事指蒙》;考澄;成书时间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210-07

【本文著录格式】路遥.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成书时间证[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210-216.

基金项目:哈尔滨学院2021年度青年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UDF2021105)。

已知最早载“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我国古代传统画谱为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王世襄言“据目前所知,此书全国只有三部,两个不同版本:(一)明洪楩刊本……(二)明胡文焕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各藏一部。两个版本行款不同,文字也略有出入”。王世襄于1959年3月依张珩先生藏宁波范氏天一阁旧藏明代洪楩刊本又参明代胡文焕刊本,对该画谱进行校点。王世襄点校本《绘事指蒙》于1959年12月由中国书店影印发行。然而此谱成书时间目前尚未有考澄与推断。

一、《绘事指蒙》成书时间现存之疑与误

目前《绘事指蒙》成书时间的推断主要有:1959年3月王世襄编《画学汇编·绘事指蒙后记》,文中注释价值极高并填补当时研究此画谱的部分空白,但部分考据与校点仍存疑;二是谢巍著《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对《绘事指蒙》成书时间有推断。

(一)王世襄《绘事指蒙后记》之存疑

1.书序时间之存疑

“卷首张春序作于‘己巳春’。这个己巳当在嘉靖前,但目前尚难肯定是哪一年”。

2.作序人“张春”之存疑

“在乾隆时修的《杭州府志·卷十八》查到有名张春者,他于永乐六年(1408年)任杭州布政司左参政。但因缺乏证据,不能断定他是否就是为邹德中作序的人”。

3.卷末题记人“东原”之存疑

“癸巳为成化九年(1473年)。‘东原’可能为杜琼”。

(二)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卷五·绘事指蒙》之误

“……宣德元年至四年(1426—1429年)间生,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年间卒,年约六十左右。能文,善画山水,人物,著有《绘事指蒙》”。上述存疑与误(表1):

謝巍之误如下:首先,《绘事指蒙》为邹德中编次非为著,编与著本质上有异不能混淆。邹氏编次的画谱是民间画工薪火相传的画歌、画诀,技法的搜集与整理非其所创。“著”古称“作”,“编”古称“述”,清潘维城撰《论语古注集笺·卷四·述而第七》:“笺:‘《说文》:“述,循也。籒文从秫,作起也。《礼记·乐记》云:“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其次,谢巍仅从卷末题记“成化癸巳东原记”来推断邹德中生卒时间和成书时间未免荒率。

笔者认为如要对此谱成书时间进行深入细致地考据与科学地推断,必须以画谱出现的关键性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史料考澄与研究。就目前现有的美术史、方志、年谱等均未有邹德中的生平记叙;因此笔者将从画谱序、作序人、方言、题记人等着手进行考澄与义证。

二、《绘事指蒙·序》与“胶西张春”的考澄

此谱之序为明清“十八描”类画谱中字数最多的一篇。此序提供了多处重要信息为科学严谨地推断《绘事指蒙》成书时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

(一)《绘事指蒙·序》

谱序可分两部分及署名,开篇提出绘画具有的劝诫性功用其目的是突出画谱的重要性。

“余观画之术,非细务也。功能助道,非浅浅也。攻之,士不鄙也。欲攻信有道乎?惜无其书,而好尚者莫迹其门。夫弈者,壶者,其事虽已焉可也。其辩先后、决胜负,好尚者犹笔之成编,其事赖以存而传无泯。孰谓绘画而反无文之稽哉?且古人未画之先,含豪咀墨,万象填臆。睨者若惊若度若言若讷,谓将圆乎不可知,意将方乎不可知,若长短广隘,精粗巨细,莫能测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士之下者乎?匪其不使知于人,而人自弗克知尔。及意尽笔绝,缣楮不盈尺,而炫彩斑色,曲尽状态。故图山林岩壑,则使人忘嚣尘,志淡泊。图川泽河海,则使人心胆疏通,气神动荡。图宫室则能营计毫厘,布置高下,使人身如可居,状若可人。图鬼神威貌,则使人启敬。图子父提捲捧负,则使人知孝。图君臣上下节义,则使人知忠。图昆弟夫妇而有爱之情生,图主宾而揖逊之仪见。以至为兵、为刑、而愚人孺子见而亦知惕惧。善感恶劝,人之深,动之易,吾谓他无如也。是将可与文章并齿,其助道之功,岂浅浅乎?美哉,斯术之可尚者如也,庸敢以细务录,攻斯者又讵可以率略为耶?视弈与壶,诚为戏也,诚可已也”。

作者以士人看待画工画为切入并提出:首先,若画工擅于绘画,士人匪敢轻易鄙视之;又以画谱比肩棋谱指明围棋尚有棋谱使其得以传承不灭然,而绘画却没有详尽的文字来记述它的奥妙之所在。其次,作者为突出画谱流传的重要性描述作画时画者与观画者表现出的不同状况。最后,作者又强调绘画的教化功用。

“予自垂髫课诵之隙,亦颇钟情于是,屡叹不得其门而入。临摹仿效,百不肖一。甚至虎类狗,鹯侪鸡,非惟不可观,而深为可笑也。偶与淄川邹公,邂逅武林。邹公,隐君子也,嗜同于余,而业尤专。且衣饮藉以给,故穷之悉而研之精。一日谓余曰:‘夫画,布置有纲目,意趣欲生动,符于古而益于今。凡天下之事不可不知,天下之理不可不格。高下疏密,妍媸善恶,意悉尽先。方乃笔斯不滞,景斯不尘。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丽焉。地之卑也,山林鸟兽附焉。人之庶也,器物宫室布焉。如渊之深,如流之瀚,澒洞其云,溟濛其雾。远若不可穷,高若不可跻,深若难测,坦如可驰,险如可恃。瞬息之间,可以面羲农、觌周孔;可以握昆仑、掷太华、决东海、注太河。流自心胸,出自肺腑,使千百载之下,善恶之事,望而知其形容之仿佛。画工之妙,政在彼也。’余闻而窃喜,请传其概。公乃出其所编曰绘事指蒙以示。其间布置之要,施色之方,与夫皴描染斡,朽点临摹,反复详载,曲尽其妙。使观者忘疲,味者忘食。因叹今之业斯者,或有所见,无不坚匿深韬,恐人之或知,虑人之或传。甚至传之,亦为同列讪毁。见邹君之书,公于众人,得无耻欤?顾邹君之行,得非仁者之一事欤?余敢序意,冠诸集端,而请梓之。使攻斯者便其考,且毋使弈壶得专有其文,而绘事者甘无其书也”。

序的作者以自己对绘画的认知进行举例——自己儿童时代在课下闲暇时情于绘画只是屡叹找不到门径;临摹仿制多次没有一次相像,甚至画虎像狗,画鹰像鸡,不仔细揣摩根本无从可看惹人耻笑。目的是为其与邹德中在杭州偶遇做铺垫。此处提供重要线索为:其一,指明邹德中的身份是淄川隐君子;其二,他与邹德中在杭州偶遇;其三,邹德中拿出未梓之书请他作序。

《序》落:“己巳春胶西张春书于武林之旅次。”

《绘事指蒙》的编者邹德中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画工),美术史、方志未见其生平;画谱编次完成是在己巳春之前但未提及何年;由于画谱存世稀少且多处重要信息为残页所以研究其成书时间应从重要人名着手。

(二)“胶西张春”之初证

“胶西”为明洪武二年(1368年)前之称,公元1368年朱元璋废黜胶西县并其入胶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同声、李图等重修《胶州志》:“胶州,《明史稿·地理志》胶西县,省入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二。西南有介根,废县。汉为计斤,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东南海口有马家濠,有灵山卫”。笔者详细梳理与统计此方志发现,明洪武三年(1370年)停科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启科,停科15年间为荐举制。清代官修《重修胶州志卷十·明选表·上·中·下》共记荐举4人、科制181人、岁贡319人、选贡16人、恩贡7人、荫监2人、例监77人、世袭10人、荫生9人、议叙6人、吏员7人、行伍5人,合计643人均未有名为“张春”者。

清代乾隆官修《浙江通志·杭州府志·卷一百一十八·官职八·明二》载名为“张春”者一处。此“张春”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任布政司左参政,即王世襄所疑之作序之人。若其作序需满足:首先,此人必为科举寄籍考。因为原籍应试是明清科举的基本制度而寄籍应试的士子按其置办田产、庐墓等,需向流入地呈请入籍,满足年限方可参加该地区的科举考试。他若为胶州籍士子并在杭州寄籍考,则王世襄所疑可能成立。然而,笔者查证《杭州府志·选举志》未有名为“张春”者,而《杭州府志·卷一百一十八·官职八·明二》也未见旁注之籍贯,因此很难确定此人为寄籍考士子。其次,此人1408年任布政司左参政要满足作序时间的“己巳年”,需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间需跨度为整甲子他作序的身份才能成立。

然而,明代王世贞著《弇山堂别集卷·五十五卷》所载之“张春”彻底否定了上述之“张春”为作序人的身份,“张春,河南许州人。国子生六年,由浙江左参政升右,升山西右布政使”。王世贞记此“张春”是河南许州(今许昌)人,国子监六年生(国子生),曾任杭州布政司左参政,后擢升杭州布政司右布政使。笔者详查明代官修《明实录·太宗實录·一百三十九卷》“永乐十一年夏四月,己酉朔……升兵部右侍郎徐铭为山西布政司;户部右侍郎张春为右布政使;鸿胪寺右少卿王玘为山西按察司兵科给事中;王骥为副使”;又按清乾隆官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山西通志·许昌府志·卷七十八·官职六·明》记其籍贯与王世贞所记完全相符。因此,王世襄所疑之“张春”绝不是作序之人。

(三)“胶西张春”之次证

人、事载于文献,凡文献典籍之查证必见于源头,笔者查阅屈万里辑《明代登科录汇编》又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人物资料人名索引》其中有录明嘉靖前名为“张春”者共计15人(表2)。

明嘉靖前各方志载之“张春”皆非胶西(胶州)籍。依上述典籍之查证笔者做三种推断:其一,不排除胶西方志有失载者,凡手写、辗转抄录多有讹误与缺失或残页有载因时间久远而未能留存;其二,“张春”未取得官职、功名,故胶各方志未录之;其三,此名为他人托、伪之假。

三、《绘事指蒙》的方言词与口语词

(一)口语词

1.“画树”

“松树要身挺秀,奇材立视群林。枝要拖枪拽棒,统手拽臂。页要聚散参差。生于土者挺直独峙,生于石者瘦曲零丁”。“零丁”,瘦弱、单薄,又作“伶仃”,多见于元代话本与明初章回体小说,属对话常用之词,“[伶仃]释②,形容瘦弱或细长。元王德信《四块玉》套曲:‘则我这瘦伶仃身体如柴。’《金瓶梅词话》第九六回:‘谁人知道我心头,天害的我伶仃瘦’”。

2.“搭地色法”

“用微稀螺青加藤黄合成苦绿。神佛地色,微微黄色,将青纸托绢恰好”。“恰好”,正当好,“[恰好]释②,恰当;正当。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两口儿做些不恰好的勾当。’;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你便似那烟熏的子路,墨洒的金刚,休道是白日裹夜晚间擈着你,也不是恰好的人’”。

3.“水墨描染”

“描法要浓不可淡。可细先用藤黄、墨僻染,前后远近却用京墨……一应描法不可懈怠,必着实紧凑。”“着实”与“懈怠”成反义,“着实”表“认真”多用于口语“[着实]释①,犹认真”。

(二)方言词

1.“浅绛色描解染”

“描法与吴装一同,略要肥些子”[16];“些子”,少许,“些子,方言。一点儿;少许”;“[些2子],亦作‘些仔’。少许一点;些子”与儿化音“些2子儿”同义”。

2.“面像描染法……狞猛怒恶”

“要描粗。墨要浓,目要大,尾要起,鼻准与梁起,眉要低而撑空,须髯要查沙,肉色要紫糖,染斡要突兀”。“查沙”,为北方方言常用词,元杂剧多见。元代北方方言词进入唱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助将唱词生活化,口语化。“[查2沙]方言。张开,伸开。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查沙起黄髭力,显出他那五霸诸侯王气。’;一本作‘奓沙’。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三折:‘查沙着打死麒麟手,这半合儿敢骂徧了诸侯。’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套曲:‘有玉箫不会品,有银筝不会搊,查沙着一对生姜手’”。“查沙”又作“扎煞”,为山东方言,多胶东半岛使用,“[扎2煞]张开;伸张。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抖擞着黑精神,扎煞开黄髭鬟’”。“查沙”再作“挓挲”“挓挱”也是山东方言,与“扎煞”义同,“[挓挲],亦作‘挓挱’。张开;伸开。《集韵·平麻》:‘挓,挓挱,开貌’”。“查沙”四作“挓桫”,现北京、徐州方言仍在使用“[挓挲]释①张开,分枝伸开……扎煞又写为‘扎煞、扎挲、扎杀、查沙、窄煞、渣沙、茬髿、觰沙、唓嗻、奢嗻’”。

四、“成化癸巳东原记”与《绘事指蒙》卷末题记诗句的考澄

此谱卷末有残页题记《诗》:“意懒石不硬,心忙水不清。笔尖枝页嫩,墨淡野云清。此四句乃小说家所言,予□□□□□□□□□中年学画,思此诗极有味。成化癸巳东原记。绘事指蒙卷终”。王世襄按洪、胡二本抄补卷末题记(表3)。

王世襄疑卷末題记人“东原”为明代杜琼但并给出足以支撑其猜测的史料证据。因此本文集揽史料进行考据。

(一)杜琼号“东原”之澄证

1.杜琼师承

杜琼,明洪武二年(1396年)出生,卒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代藏书家、画家、诗人。他与南原道教学者俞琰、笠泽藏书家虞堪、庐山陈继先,合称“明初四大收藏家”。杜琼“鹿冠道人”号来自其收藏所在——延绿亭。明代沈恒吉曾为杜琼的学生,其子沈周也自称为杜琼门人“门人长洲沈周编”。1915年6月,罗振玉旅居日本期间于东山侨舍之赫连泉馆曾考明代沈周编《杜东原先生年谱》。谱载:“永乐五年丁亥,从中书人舍刘孟,初学遂能通《孝经》《论语》《孟子》大义。永乐七年乙丑,受经于五经博士陈嗣初之门。”按次谱他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和陈嗣初学五经。罗振玉注“振玉案《吴郡名贤图传赞》,姓陈博士名继郡人。生十月而父死母守节。教公长受《书》于郦尚德、秦师尹、受《易》于俞贞木、复事王行、遂以古文名远近,交聘为学官,以亲老辞。母卒丧葬尽礼,洪熙初杨士奇荐授国子博士,改翰林院五经博士,谱言:‘博士以永乐九年应召出仕’与传赞不合,殆以谱为得”。陈继,明代大儒(1370—1434年),字嗣初,号怡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罗振玉考沈周所撰年谱陈继应招出仕的注有脱,笔者以清道光九年(1829年)长洲顾氏刻《吴郡名贤图传赞》补其脱“公姓陈讳继,字嗣初郡人。济南府经历汝言:‘子生十月而父死母守节。教公长受《书》于郦尚德、秦师尹、受《易》于俞贞木、既复事王行、遂以古文名三吴远近,交聘为学官,以亲老辞。母卒丧葬尽礼,洪熙初杨士奇荐公文学益在近侍郎驿召之授国子博士,改翰林院五经博士时,始开宏文阁延文学士备顾问’”。

2.“东原”号之由来

按《杜东原先生年谱》“……先生得宋朱长文乐圃,而家在其旁,自号‘东原’吴人,因称‘东原’先生”。杜琼曾购北宋书学家朱长文(1039—1098年)所筑乐圃坊并于明正统丙辰年(1436年)迁居。又按谱“……顾节妇言:‘兹花夏至而开者顺阴道也,东至而谢者避阳道也,页青青四时不变者有贞洁也,殆如吾意焉。’于是作堂以如意名,武功伯徐有贞为之记。正统二年丁巳年,孙韦生,始开东原,号东原耕者。时朝廷求贤诏复下郡县,首以先生为举,复固辞之,乃以母夫人顾氏之节为言……景泰元年庚,作延绿亭,号延绿亭主人,以鹿皮作冠,又号鹿冠道人”。杜琼迁居之后听母言始建如意堂由时任内阁首辅的徐有功作记。明正统二年(1437年)杜琼始用“东原”号,明景泰元年(1450年)又号延绿亭主人,以所戴之鹿皮冠再号鹿冠道人。

3.杜琼与《绘事指蒙》

画谱《绘事指蒙》题记落“成化癸巳东原记”。按明代杜琼用号,题记人“东原”可能为杜琼。沈周所编年谱记录一处十分重要的信息或许能将杜琼和《绘事指蒙》画谱联系在一起“天顺元年,丁丑年。秋七月,往游武林。三年己卯,冬十月朔,郡守杨公请乡饮”。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杜琼年61岁,他到杭州游历可能获得《绘事指蒙》,也可能去杭州之前就已得《绘事指蒙》,惜此处暂无史料可证。按沈周年谱载杜琼卒于成化十年(1474年)《绘事指蒙》卷末题记在成化九年(1473年)时间上满足杜琼作序条件。

(二)卷末题记诗出处与残页之考澄

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卷终题诗和余下文字由胡文焕辑本补录而来,然而洪楩刻本却无“诗”字及下文,衔上文“……人发烧烟熏之亦无光。”而全谱止。洪楩本此处为“东原”记,胡文焕本为四句诗缺九字及下文全无。洪、胡两本异40余处,如胡本源于洪本即便残页部分无处可迹相差也不能如此之大。因此,便有一种可能性——胡文焕辑《绘事指蒙》时所依刻本并无下面缺失文字,依本与洪本属不同刻本故无余下文字。洪、胡两本可能依当时流传不同刻本而来。

1.题记中四句诗出处证之考澄

卷末题记诗:“意懒石不硬,心忙水不清。笔尖枝页嫩,墨淡野云清”。分出(传)五代荆浩作《画山水赋》和元代王冕撰《竹斋集》。《画山水赋》末有四句诗“意懒石不硬,心怯水不坚,笔尖树不老,墨浓云不轻”。此四句诗和卷末四句诗差别无几,唯“意懒石不硬”完全一样,后三句稍异。明代唐顺之编《荆川稗编》曾录《画山水赋》诗句形式上仅比卷末题记多“歌曰”两字,这表明《画山水赋》的四句诗是画歌或画诀编载而来,这也与《绘事指蒙·序》载“画工之妙,政在彼也。”互证。卷末题记四句诗又与元代王冕撰《竹斋集·卷八·梅谱》“‘意懒山无色,心忙水不清’之句,凡欲作画,须寄心物外,意在笔先,正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矣!”极似。本文将卷末所题诗句出处列出(表4)。

《绘事指蒙》卷末四句诗是改《画山水赋》画歌前两句,又录《竹斋集·梅谱》一句,且四句逐一对应《绘事指蒙》中的石、梅、树、云之画法。其后的明人也有录此四句,但多半增删一二。如明代杨尔曾辑《图绘宗彝》亦将此画歌稍做改动“意懒石不硬,心快水不坚,笔尖树不老,墨浓云不轻”。此四句画诗(歌)多见于明清画谱和艺文类书中唯个别字异。

2.题记中“小说家”之考澄

“……此四句乃小说家所言,予□□□□□□□□□中年学画,思此诗极有味”。小说家,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认为小说家多记坊间传,纂者为小官其言未可信。然而,小说家为先秦、汉初代表诸子思想的“十家”之一。西汉刘歆撰《七略·诸子略》“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除上述“十家”外,古亦有“九流”说。明代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小说家一类,又分为数种: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一曰辨订,《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胡应麟言之诸小说家依其编著可分:传奇、志怪、丛谈等6种。志怪类以东晋干宝《搜神记》、梁代任防《述异志》、唐代张读《宣室志》、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为代表;传奇类以汉代伶玄《飞燕外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唐代元稹《莺莺传》、唐代蒋防《霍小玉传》为代表;杂录类以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宋代王谠《唐语林》、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唐代赵麟《因话录》为代表;丛谈类以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宋代李之彦《东谷随笔》、宋代佚名《道山清话》为代表;辩订类以南宋末戴埴《鼠璞》、宋代庄绰《鸡肋编》、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唐代陆长源《辨疑志》为代表;箴规类以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袁采《袁氏世范》、宋代秦观《劝善录》、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为代表。《绘事指蒙》卷末题记言之小说家实为录前人画歌、画诀之人,义为后人之记录而非为其言不足为信。

3.“予”字与佚失之九字的关系

“予□□□□□□□□□中年学画,思此诗极有味”。此处佚九字使上述内容变得模糊。佚之九字与“予”之间定有联系,因此笔者将从杜琼生平著录以考澄此关联。

杜琼著《东原集·一》录其七言诗一首——《述画求诗寄刘原溥》。“刘原博”即刘溥,又作元博,明太医,“景泰十子”之首。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刻明代俞弁清跋,明代張习抄《东原集·二·七言古体》有录诗之全篇;又按清代官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东原集·提要》载“《东原集七卷》两江总督採进本,明杜琼撰。琼有《纪善录》已著录。其诗以平正畅达为宗,而伤於朴僿,后有正德己卯俞弁《跋》,称刻本体制未备,此集乃其乡人‘佥都御史’张企翱所辑补云”。诗文如下:“河图一画人文现,书画已在羲皇时。鸟迹科斗又继作,象形取义日以孳。肖形求贤在商世,书画从兹分两歧。秦汉画工可指数,笔迹已远不可追。顾陆张吴后先出,六法尽得夸神奇。山水金碧到二李,水墨高古归王维。荆关一律名孔著,忠恕北面称吾师。后苑幅使说董子,用墨浓古皴麻皮。巨然秀润得正传,王诜宝绘能珍琦。乃至李唐尤拔萃,次平仿佛无崇庳。海岳老仙颇奇怪,父子臻妙名同垂。马夏铁硬自成体,不与此派相和比。水精宫中赵承旨,有元独步由天姿。霅川钱翁贵纤悉,任意得趣黄大痴。净明庵主过清简,梅花道人殊不羁。大梁陈琳得书法,横写竖写皆其宜。黄鹤丹林两不下,家家屏障光陆离。诸公尽衍辋川脉,余子纷纷奚足推。予生最晚最爱画,不得指引如调饥。幸逢圣世才辈出,且得遍扣容追随。友石先生具仙骨,落笔自然超等夷。葵丘烂熳文鼎润,独醉独数寒林枝。锦州寓意最深远,数月一帧非为迟。我师众长复师古,挥洒未敢相驱驰。溷缣涴楮且不厌,写就一任傍人嗤。刘君识高颇见录,往往披对心神怡。且云惨澹有古意,口不即语心求之。我有鹭瓢富题咏,欲得长句须君为。十年不与岂有待,以彼易此何嫌疑。我诗我画既易得,请君不吝劳心思”。该诗是杜琼对部分古代画家的叙述,是对文人画的肯定态度亦是对诗所提及的民间职业画家的肯定态度。杜琼兼收并蓄的艺术理念也为其在《绘事指蒙》卷末题诗提供了可能。诗中“我师众长复师古”是杜琼叙述其绘画理念的主张。他早年学众家之长,山水画用笔学董巨派“披麻皴”,短笔写线干笔皴擦;又兼李唐“小斧劈皴”的用笔细密琐屑;他晚年绘画风格充满逸气其作品——《杜琼为士贤写山水轴》中所加钤于成化庚寅年(1470年)的“笔随人老”闲章也彰显其博采众家之长以为己用的艺术主张。因此,若杜琼在《绘事指蒙》卷尾题下“予□□□□□□□□□中年学画,思此诗极有味”符合其艺术主张和对民间绘画所持之肯定态度,亦是对民间画谱类编者所持的肯定态度。

五、《绘事指蒙》成书时间的推断

上述各节对《绘事指蒙》画谱现存疑点的梳理、分析、考澄:首先,谱序张春时见未梓之《绘事指蒙》定无卷尾杜琼题记,因为这与以上所考澄的时间相违。其次,杜琼所题之刻本应早于洪楩复刊之母本而胡文焕辑本也绝非此刻本。杜琼极可能在晚年题记于其所藏之刻本的卷尾,后洪楩复刊将其收录,这也足以证明杜琼作卷末题记与全书之间存密切关联,也证实“予”后所缺九字和残页之间是对画谱内容的肯定。如果洪楩复刻本《绘事指蒙》收录一篇否定该书内容的题记在逻辑上不符。因此,就目前所存洪本与胡本之外应该至少有一版刻本已佚。

《绘事指蒙》为邹氏搜集与整理生活中接触到诸画工技法进而编撰成的一本画谱。前文考澄此谱中口语词、方言词多集中于全谱的描染与解染位置;且谱中以北地方言为主且多见于元代杂剧。按前文,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废黜胶西县将其并入胶州,而作序之张春落“胶西”两字表明张春可能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之前;按卷末杜琼题记时间成化九年(1473年)可证卷首张春作序的己巳年为1473年之前的己巳年。从元末到1473年之间的己巳年分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二年(132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由于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二年与明洪武元年撤胶西县并入胶州县的时间相差39年故可排除。结合上述胶西县废黜的准确时间,可推张春活动时间约在1449年前。因此,笔者依考澄推断:张春作序时间为1389年;画谱编成未梓时间为1389年之前;此谱首刊时间就目前尚存史料无法考澄。

参考文献:

[1][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6.

[2]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219.

[3]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223.

[4]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五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299.

[5][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第四卷)清代江苏书局,1881(清光绪七年)刻本:1.

[6][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41.

[7][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

[8][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2.

[9]胶州志编纂委员会.重修胶州志(第三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29.

[10][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第5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9.

[11]明代官修.明实录·太宗实录(第139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637.

[12][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2.

[1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1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268.

[14][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4.

[1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7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525.

[16][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24.

[1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9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72.

[18]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439.

[1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5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351.

[20][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27.

[2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4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906.

[22]羅竹风.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308.

[2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587.

[24]陈刚.北京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27.

[25][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42.

[26]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M].中国:台北: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717.

[27][清]顾沅撰,孔继尧绘.吴郡名贤图传赞(第5卷)[M].清刻本,长洲顾氏,1829(清道光九年)刻本:3.

[28]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M].中国:台北: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717.

[29]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M].中国:台北: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718-719.

[30]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M].中国:台北: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719.

[31][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41.

[32][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画山水赋[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3.

[33][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竹斋集·卷下续[M].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5.

[34][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1.

[35][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7.

[36][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8.

[37][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点校.绘事指蒙[M].北京:中国书店,1959:14-15.

[38]明代杨尔曾辑.图绘宗彝(第8卷),和刻本,日本江户书肆嵩山房须原屋新兵卫复刻明代夷白堂刊本,1735(日本亨保二十年)刻本:9.

[39]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218.

[4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2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3379.

[41]夏征农.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1092.

[4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丙部·九流绪论(第2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8:374.

[43]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218.

[44]清代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东原集(第7卷)[M].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14.

[44][明]杜琼著,张习抄.东原集》,(第2卷),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重刊明刻本:7.

作者简介:路遥(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讲师,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艺术设计。

备注1:文章中予□□□□□□□□□中年学画,思此诗极有味中间九个“□”为古籍里面的残字。引用书籍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