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嬗变下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2021-12-21李桂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陕北音色民歌

【摘要】本文从陕北民歌形成的地理环境嬗变过程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现代“旧貌换新颜”的状况下传承与保护现状。提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应关注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演唱传承人在行腔与音色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保护与传承措施方面,除了尽力抢救原谱,同时也应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陕北民歌演唱的“原味”——行腔与音色。只有 “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传承与保护工作更符合陕北民歌的文化本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嬗变;陕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116-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桂梅.地理环境嬗变下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兼谈陕北民歌手演唱行腔与音色[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116-118.

基金项目:《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形成与迁移的影响分析》(XSYK19009);《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学习心理研究》(JKKY201810);《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ky202107)。

从中国知网检索“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关键词,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有12篇,其中两篇为当年CSSCI刊文章,分别是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薛伍利2012年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報)》期刊上发表的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陕北民歌》一文和渤海大学关欣2010年在《艺术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唱不尽的黄土情,歌不尽的蓝花花——改编民歌<兰花花>的审美阐释》一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其他均为公开发表在一般期刊,其中2020年发表最多,达到3篇,但文章参考价值从下载和引用频次来看并不高,其他年份较为均衡,对撰写该论文均有一定的启发。地理环境的嬗变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影响性研究资料目前还没搜集到。由此可见,从地理环境角度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待持续关注并行动。为此,本文主要从陕北民歌生存环境的嬗变历程分析其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重点探讨地理环境的变化对陕北民歌传承人演唱行腔与音色的影响。提出:陕北地理环境在时过境迁、不断变化的当下,作为特定地理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陕北民歌的演唱行腔与音色应依然保持“那时那地”的纯真风味,唯其如此,才能将陕北民歌文化的精髓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根本性途径。

一、陕北地理环境嬗变概述

“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专有名词之一,其分支学科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类。“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概貌,包括土壤和水文等,是纯粹地理风貌的研究。该文“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学”所指。据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的《文化地理学》一书解析,“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地理环境时期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现象,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相互关系,在大力提倡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将曾经孕育这种文化的“地理环境”做一简要剖析。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时间段来简要概述陕北地理环境的嬗变情况。

(一)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陕北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已有很多文字资料,其中在陕西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张红的毕业论文《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和中国音乐学院2018级民族声乐博士黄茜在其毕业论文《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以及栾莹和孙兴明合写的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这3篇文章中,将陕北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实际情况描述得非常详细。黄茜还将我国的地理环境分为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为第二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为第三阶梯,陕北地理风貌当属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层,注定了那里的民歌形成特色和歌手们的演唱行腔与音色都会烙上这一时代地理环境风貌的印记。张红着重从陕北地理环境的细节特点和形成因素以及对民歌的影响各方面展开描述;栾莹和孙兴明对陕北地理风貌的描述是通过引用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专著中关于文化根源说的相关文字推理到陕北地理环境的风貌,同时详细论述了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各方面的影响,尤其重点论述了音乐的审美及其思想内涵 。鉴于此,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做阐明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春意盎然”,陕北这块世代广袤贫瘠的土地上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号召风沙环境“退耕还林,政府补贴一定的农资”好政策之后,风沙漫天、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梁峁沟壑、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已不复存在,逐渐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景象,迎来了“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光”的勃勃生机,陕北地理环境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思想和生活习惯等也随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给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突出体现历史上陕北生活风貌的优秀传统文化——陕北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怎么生存?如何发展?引起了所有关注人的思考与探索。

二、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陕北民歌的现状

延安革命时期以来,陕北民歌得到大力提倡与推广传播,尤其在2008年被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工作更是如火如荼地在陕北各阶层音乐人士中展开,“抢救记谱”就是专业音乐学者的一种。学者们纷纷在当地考察采风,亲自将当地最具传统且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音乐文化的词曲,经当地老艺人的现场演唱,精心做了记录,最后整理成册,这些都是一笔巨大的传统精神文化。但是,正如著名音乐学者黄虎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所言:“‘活鱼要在水中看’,音像、研究、地图、文献都是无生命的,唯有表演是活态的、有生命的。民间音乐研究的目的,除认识规律,增进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之外,也应当促进其在表演的持续。”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地道纯真的陕北民歌手演唱传播现象,就是黄虎先生“表演的持续”现实写照。近年来,陕北民歌种种殊荣与地位的取得,在笔者分析,一方面离不开陕北民歌被抢救记录后自身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离不开陕北民歌手们在世界范围纯真地道的演唱传播。这种“纯真地道”主要指民歌手们能够将历史上特定地理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用符合那一时代地理环境所影响的“嗓音”特征表达给世人,这种嗓音在声乐演唱技术中被称作行腔与音色。这种独特的行腔与纯真质朴又不失华丽的音色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那时那地人们“悲情”“凄惶”“乐观”“浪漫”的生存现状和情愫,被人们所认知,甚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喜爱。

但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对待陕北民歌演唱的歌手们也同样如此,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做传承与发展的演唱工作,才显得有意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进而走向“歧路”。让人担心的是,陕北民歌作为非遗类传统文化、陕西名片,现如今被英译化演唱,行腔与音色流行化,更有甚者,美其名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陕北民歌的词曲都出现了流行化现象等。可以看出,学者、歌手们,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倾心尽力,以各种方式在向外界传播、推介,但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文化是多元的,随着时代与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移,传统文化要生存与发展,就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最根本的东西。陕北民歌是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下体现陕北风貌与人文特色的优秀文化产物,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环境怎样改变,都不能改变陕北民歌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得初心依旧,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传承与发展!

(二)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

陕北民歌在新时期陕北地理风貌的特殊环境里,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化名人的重视,大力开展各种保护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创建,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增添了传播的广阔舞台。但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歌手开始以陕北民歌为彩头,开始走上商业演出的路子,陕北民歌的演唱在近几年有些“变味”。多数人打着“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旗号,将陕北民歌改编和演唱的面目全非,还美其名曰“新时代的陕北民歌”。这对陕北民歌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不好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有一位著名音乐学者、陕北榆林人乔建中先生在研究传统民歌包括陕北民歌的演进历史时,就曾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要因传统的本质特点而为,不能违背其传统的本质而做传承与保护的工作,有些可以加以改进传承,有些只能按原有特质来传承保护,不能做“一刀切”的工作!事实的确如此,对待每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从每一种文化的根源寻求该文化最佳最适合的长效传承与保护措施,要冷静客观,不是跟风赶潮流。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措施的创新手段不在于“流行化、摇滚范”,更在于适合该文化特质的传承手段与措施,否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陕北民歌在近几年热度的降低,应该说与此有关。

三、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以上对现状的简要概述,笔者认为,对待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传人”的挖掘和曲谱资料的搜集整理上,也不能仅以采风记录整理乐谱为主要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措施,还应该将传承与保护措施的重心放在优秀“传人”对待新传人传授的方式方法上,比如“口传心授”陕北民歌手们如何掌握演唱纯真地道的陕北民歌行腔与音色(本文对两者不做专题性论述,后期会另附文章专做研究)发声技术的过程,两者是准确表达陕北民歌“根与魂”的演唱发声技术指标,传统的魅力通过这两者才能得以准确表达,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过程,它承载着“传人”对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陕北民歌根本文化内涵的了解与理解程度的深浅信息,更承载着“传人”将传统文化的足迹能否“原汁原味”传承给后人的信息。而当今陕北民歌在演唱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流行风”和“摇滚范”,都严重偏离了传统陕北民歌演唱时的行腔与音色,导致乏味,没有吸引力。要使陕北民歌继续屹立在全国乃至世界之林,使它生生不息,在传授和歌手们自己演唱过程中就必须坚守传统的行腔与音色,否则用“变了味的”所谓的“新时代陕北民歌”来赚取观众和文人的青睐,好景不会长久。这里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所提倡的“顺应时代,改革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笔者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这一问题,应该持辩证思维态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创新,如服饰文化;有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原样照搬”,要承认它的永久适应性,比如陕北民歌,它是一个时代与地理环境之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彼时彼刻人们的一切精神面貌,如果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那只能是面目全非,传递的信息也是一错再错,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正如上文提到的,为了将陕北民歌打入世界宽广领域,曾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英译陕北民歌,这是明显违背陕北民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理性观念,也充分体现了用世界眼光对待地域文化特色的不自信心理。当然这个工作最终没有深入下去,是违背文化特有生存和传递自然规律的结果,盲目传承的后果;有些民歌手唱着陕北民歌的曲调,但由于赶热度、商业化以及文化层次导致的对传统文化根脉认知程度的粗浅,演唱时声音的行腔与音色体现出现代流行走向,其实都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严重的误导作用,可以引以为戒,从深层找时代发展之根。

四、结语

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既是一个旧话题,也是一个长谈不衰的新概念。我们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区别对待之,不能盲目跟风,要从其存在与发展的深层文化根基上下功夫,找方法。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应如此,即不仅仅是对仅有乐谱和民间艺人歌曲的采风记谱,也应对传播者之一的民歌手们的演唱风格——行腔与音色加以保护与传承。这些民歌手地道纯真的演唱行腔与音色的感染力,才使得陕北民歌尤其是信天游风格的民歌为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和喜欢!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特定的文化产物,人们喜欢的正是那个时期的“苍凉而凄惶”之美,这也是陕北民歌得以“迷人”之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地理环境的变迁更迭,人们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抢救记录谱子——“死的”“哑的”文本传承保护措施,也要保护与传承以生命的歌者为载体来唱活它的歌唱精髓——行腔与音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起到对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黄茜.我国民族聲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8.

[3]张红.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4]栾莹,孙兴明.浅谈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J].社会纵横,2013(4).

[5]黄虎.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与生成背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

[6]张佳玥.土地与歌——从观念到效应[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

[7]乔建中.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下)——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J].中国音乐学(季刊),2010(4).

[8]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蔡际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4).

作者简介:李桂梅(1978-),女,甘肃甘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演唱与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陕北音色民歌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