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贵州布依族民俗文化韩译研究

2021-12-21张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摘要】利用翻译途径充分展现贵州民族文化,加强外宣力度是一件极其重要之事。笔者选定原生态布依族文化文本,利用接受美学理论,立足于“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和“视野融合”等视角,初试探讨布依族民族文化韩译的方法与技巧,以达到对韩宣传的效果,实现双向互动。

【关键词】布依族文化;韩译方法;接受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51-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弛.中国贵州布依族民俗文化韩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51-53.

一、 缘起

韩国是中国贵州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贵州省与韩国经贸旅游交流日益密切,双方已在多领域实现合作且态势良好。如何依托“大旅游”优势,让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走到韩国去,推动民族地区国际化进程,对贵州而言是一项重要课题。

交流合作,语言先行。“语言是国家的先遣队,国家要去何方,语言就应先到何方。”关于“外宣”,张健(2013)提到,“对外宣传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是跨国、跨地区、跨文化的传播,侧重于从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角度去塑造和提升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形象,争取和扩大外部世界对本国的认识和了解”[1]。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诸多原因,贵州仍属欠发达地区,经贸、文化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文化的韩译研究更是甚少有人涉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韩译与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行为,如何利用翻译的途径展现贵州文化,提升贵州国际形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接受美学理论,旨在针对韩国读者的认知需求和是审美期待,使布依族民俗文化为韩国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达到将布依族民俗文化在韩国广泛宣传的目的。

二、 接受美学: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2]。现象学和阐释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 ,诸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均是从海德格尔( Heidegger)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 Gadamer)的“视野融合”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3]。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90年代在我国蓬勃发展。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译本的过程不是译者与译本单向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地介入和参与,并与译本、译者形成辩证的对话关系[4]。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因素在于读者,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是一部文学作品真正完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读者是作品的“隐形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将文本的留白部分具体化,从而使文学作品得以实现。外宣翻译,以向外国民众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因此,外国民众对译文的接受程度是译文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尺。

三、 布依族民俗文化文本的选定

以少数民族文化外宣为目的的翻譯文本,旨在将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因此原语文本的选择尤为重要。布依族是西南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族群,民族语言为布依语。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比达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布依族总人口约2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是全国布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而且望谟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其中的复兴镇布依话(望谟话)是《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规定的标准语音,被贵州省布依学会命名为“中国布依族语言文字培训基地”和“中国布依古歌之都”[5]。望谟县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国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贵州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定桑郎七星浪哨、板陈糕制作技艺、布依族蜡染技艺等望谟县目前拥有的原生态非遗素材为原语文本,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和“视野融合”为立足点,讨论布依族民俗文化韩译方法,以期达到韩译文本充分表达布依族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四、接受美学理论在布依族民俗文化韩译中的导入与实践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想要提高译文在跨文化读者中的接受度,就要充分考虑读者因素。那么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关照,择定合适的审美距离,以达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品视野融合的目的。外宣传播的受众以一般民众为主,译文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先前知识结构,满足既定期待视野,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做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又要尽可能地展现布依族民俗文化特色,构建读者与文本之间舒适的审美距离用以吸引读者,满足韩国读者对中国布依族民俗文化的阅读期待,实现双向互动。

(一)文化负载词增译

廖七一(2000)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6]。 如:

例(1)ST:浪哨

“浪哨”是布依语,恋爱之意。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择偶交友独有的社交方式。由于目的语读者对此类词汇相当陌生,笔者在处理诸如此类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时采取了“音译+注释”的方法,补充或添加必要的信息,用以弥补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缺失,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扩大读者的认知领域,为接受更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二)相异信息修改

政府部门、机构名称及行政区域划分是固有名词,原则上译者不能随意改变其名称进行翻译,但是,对目的语读者国家中并不存在的信息,几乎不可能推测出其含义的固有名词,译者有必要在翻译时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方便读者理解。如:

例(2) ST:产品问世以来,除在本县畅销外,还相继销往毗邻的册亨、贞丰,安顺地区的紫云,黔南州的罗甸,广西的乐业、隆林等10来个县的市场。[7]

(四)繁琐排比句整合

由于汉韩两语言的本体差异,二者在修辞手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中文喜用对仗、排比等方式以渲染效果,相对来说,韩语更倾向于自然描写的方法,文体简明。因此,译者需要对原语文本中较为繁琐的绵延体句式进行整合,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拉近读者与译文之间的距离。

例(4)ST:后来,年轻人为了怀念他们捍卫忠贞不一的、浪漫的、幸福的爱情故事,便在竹筏上唱情歌,以后延伸到在竹筏上谈情说爱、传递爱情信物、刺绣等[9]。

汉韩两种语言在语法关系层面上,差异巨大:汉语主要依靠语序、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而韩语是典型的黏着语,语法关系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助词和词尾,因此汉语习惯使用短句式,而韩语更习惯用长句式,这一点在书面语体中表现更为明显。这种差异是中韩翻译中很突出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中,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笔者将例(4)中的一系列排比修辞进行了整理,运用归化翻译策略,避免译文行文阻滞,顺应韩语特点,打乱原文次序,重新组织,将其转换成符合韩国读者语言习惯的话语,如此一来,对韩国读者来说,能够获得一气呵成的阅读感。

(五)异质要素归化法

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存在难度或者目的语国家不存在的元素,例如饮食、文化、人物等,除前文提到的增译法外,还可以采用异质元素归化翻译的方法,尽量向读者期待视野靠拢,示例如下:

例(5)ST:因为正合农历七月半,所以做的粑粑便叫褡裢粑[10]。

(六)異文化文学审美考虑

姚斯(Jauss)认为定向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不一致,叫作审美距离。正是因为有审美距离,打破定向视野才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效应。因此关于审美距离的把握尤为重要,距离太大会导致读者产生反感情绪而抵触,直接放弃阅读;距离太小又会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而失去“好奇心”,同样会放弃阅读。所以译者要充分考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

例(6)ST: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布依族蜡染的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布依族蜡染作为布依族的民间工艺,不仅为布依族女性的服装增加了姿色,还是布依族女性智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布依族文化的一部分,使其更加丰富多彩[11]。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通过一次次阅读体验的调整和修正,可以打破原有“期待视野”的制约。蜡染,是韩国文化语境中没有的文化空白,这种不确定和文本空白,留给读者以进一步体会解读的空间。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语言风格,力求将原文本内容直接呈现给读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蜡染技术的“召唤结构”,这种召唤,可以促使读者通过阅读想象去填补对布依族蜡染技术的民族艺术之美的理解空白,体现异国文化风情,由此拓宽韩国读者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审美视角,加深韩国读者对中国民俗文化作品的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读者为中心,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着眼全局,不必拘泥于原文本的一词一句,而是在细节方面着手,始终将目标读者放在心中,结合其“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和“视野融合”,针对目的语读者的特征和需求,对布依族民俗文化进行韩译时,采取了文化负载词增译、相异信息修改、中国式比喻替换、繁琐排比句整合、异质要素归化及异文化文学审美等手法,丰富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在达到中国文化在韩国广泛宣传目的的同时,为韩国读者接受更为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健. 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2.

[2][联邦德国]姚斯.H.R,[美]霍拉勃.R.C.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岳川.王岳川主编,金元浦译著.接受反应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秦洪武.秦洪武.读者反应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1999(1).

[5]人民网. 贵州频道. 布依族简介[EB/OL]. http://gz.people.com. cn/n/2015/0713/c372330-25564678.html.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7]搜狗百科.贵州美食[EB/OL].https://baike.sogou.com/v7919803. htm?fromTitle=贵州美食.

[8]腾讯网.贵州望谟桑郎:民族盛会引客来,群众增收笑开颜[EB/ OL]. https://new.qq.com/omn/20181009/20181009A16B5E.html.

[9]多彩贵州网. 别拦我!我要去望谟竹筏“浪哨”邂逅最美的Ta[EB/OL].http://qxn.gog.cn/system/2017/03/23/015516496. shtml.

[10]册亨县人民政府. 褡裢粑[EB/OL]. http://www.gzch.gov.cn/ yzch/msmw/201911/t20191126_17220568.html.

[11]中国网.布依族蜡染[EB/OL].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 aboutchina/buyi/2009-09/15/content_18531441.htm.

作者简介:张弛(1981-),女,吉林通化,博士,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语言学,韩国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