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池州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1-12-21孙卉宣普王惠蔡茶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池州市农业生产气候变化

孙卉 宣普 王惠 蔡茶花

摘 要:该文分析了1961—2015年的池州市气象光照、热量变化情况,以及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州市光能资源呈明显的减小趋势,但热量条件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涝灾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旱灾面积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增多;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用量明显增加;稻谷和油菜单产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从单产气候产量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旱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气候产量;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1-0163-03

当前,全球正呈现着以气候变暖的主要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影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1-3]。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4-5],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之一,国内外许多专家就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6-7]。

池州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该地农业资源丰富,现有土地面积8364.80km2,适宜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1 资料选取

本文选用1961—2015年池州市4个国家站的平均年日照时数、≥10℃的年活动积温、高温日数。农业方面资料取自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及池州市统计年鉴,由于各类数据的统计起始时间不一致,为了对数据进行最大程度地使用,各类数据的样本数存在一定差距。

2 對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2.1 光能资源及其变化 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与太阳辐射成正比,日照时数则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要素之一。1961—2015年,池州市平均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图1),平均每10年减少69.7h。20世纪60—70年代仅3年低于常年平均,其余年份较常年平均偏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振荡变化,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照时数以偏少为主,2015年、2014年分别为1961年以来平均年日照时数最少的2年。

2.2 热量资源及其变化 积温是指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的温度,它既表明了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和所需热量资源的多少,也可以反映农作物播种时间、生长周期和成熟时间,是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作物产量、物候期、病虫害发生期的气象预报依据。积温变化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1961—2015年池州市平均≥10℃的年活动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图略),平均每10年增加69.0℃·d。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活动积温总体较常年平均偏低,且变化趋势不明显;之后开始波动上升,且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明显上升(仅2年略低于常年平均)。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 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3.1.1 旱涝灾害 池州的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其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同一年内既可以发生旱灾又可以发生涝灾,是对农业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从1998—2016年池州市逐年旱涝受灾面积来看(图2),近19年池州市涝灾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旱灾面积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其中21世纪初旱涝灾害面积相对较小。

3.1.2 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影响池州双季稻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池州市高温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对早稻生产危害呈加重趋势。杨太明等[8]分析了安徽省早稻高温热害规律,发现安徽沿江2年约有3次高温热害过程。高温热害与高温日数有着密切的关系。1961—2015年池州市高温日数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是从不同年代来看,20世纪80—90年代高温日数多数在常年值以下,进入21世纪后高温日数开始增多,除2014、2015年外,其余均在常年值以上。

3.2 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杨晓光等[9]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双季稻的种植北界现不同程度北移。

3.3 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病虫害对农业产量有着较大影响。随着气温升高,害虫的生长发育也加快,同时也使得病虫害发生的区域逐渐扩大。从图3可以看到,1990年至今,池州市农药用量明显增多,但近10年来较平稳。

3.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4.1 种植面积 池州市粮食作物以水稻的产量占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池州市稻谷的种植面积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池州市稻谷种植面积较稳定地维持在10.5万hm2左右,21世纪开始持续下降,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最低谷,而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并稳定地维持在10万hm2左右。

3.4.2 作物产量 气候条件会显著影响农作物产量。从图4可以看到,池州市稻谷和油菜单产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农作物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主要是产量的变化[10]。将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2个部分,趋势产量指技术、政策变化而带来的增产效应,气候产量是指气候条件造成的产量年际波动。总体来看,全市粮食单产的气候产量呈现震荡趋势,2012年以来全部为负值。可见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旱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影响。1991年大涝、1994年大旱、1996年大涝、1998—1999年大涝、2013年高温热浪、2016年大涝等均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减产。

20世纪90年代稻谷的气候产量波动较大,除1997年产量较大外,其余以负值居多,表明1997年气候适宜水稻生产,其余年份以负面影响为主;2000—2011年,气候产量基本为正值,表明这段时期的气候对水稻生长有利;而近5年来,水稻气候产量均为负值,池州市进入了一段不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期。对油菜而言,90年代末以前,气候产量波动较小,均在0值附近,即气候变化对油菜影响较小;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波动较剧烈;2013年开始气候产量逐年下降,表明气候变化对油菜生产的负面影响增加明显(图5)。

4 结论

(1)池州市光能资源呈明显的减小趋势,但热量条件呈明显增加趋势。

(2)涝灾面积先减少后增多,旱灾面积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

(3)随着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双季稻的种植北界有不同程度北移。

(4)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开始增多;由于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多,农药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5)稻谷和油菜单产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影响。90年代稻谷的气候产量以负面影响为主;近年来,水稻气候产量均为负值。气候变化对油菜影响较小,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波動较剧烈,2013年开始气候变化对油菜生产的负面影响增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预测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陈泮勤,郭裕福.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进展[J].环境科学,1993,14(4):16-23.

[3]丁一汇.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4]张家诚.气候与人类[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

[5]Rosenzweing C and D.Hillel.Climate Change and the Global Harvest: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Greenhouse Effect on Agricultur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蒋高明,韩兴国.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国外十余年模拟实验研究之主要手段及基本结论[J].植物生态学报,1997,21(6):489-502.

[7]林而达,张厚宣,王京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模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8]杨太明,陈金华,金志凤,等.皖浙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7):97-104.

[9]杨晓光,,刘志娟,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29-336.

[10]陈鹏狮,米娜,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9,2(1):5-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池州市农业生产气候变化
不要坐享其成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电能替代在安徽池州市的应用
爱是什么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