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构建探究
2021-12-21杨宝林杨淑莉
杨宝林 杨淑莉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和理论依据,因此要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使党的伟大思想引领高校发展。目前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展开具体探究。
【关键词】“双高计划”;“党建+专业”;育人模式;构建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将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的具体改革任务。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讨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党建工作引领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载体,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对实现“双高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和一致性
高校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之间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特征。高校的专业教育目标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质的人才,而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使学生达到德才兼备的标准,因此两者之间的目标是统一的,工作内容也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缺一不可的。
二、当前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高校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高校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场所,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就应该是教学和科研两类,并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这两类活动服务,导致党建工作的开展得不到高校师生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逐年上升,高校间的教育竞争也越发激烈,许多高校都将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升学率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状况的主要指标,时间一长难免产生了重专业教学、轻基层党建的偏差。但是无数教育实践已经表明,两者都是保证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缺少哪一项都无法保证高校的持续发展。
(二)党建工作模式较为单一且与教学相脱离
大多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十分单一,主要采用会议学习、文件学习等方式,这些方式缺乏新意,并且相对枯燥,时间一长很容易引起师生党员的反感情绪,从而采取应付的态度,这同样会导致在开展党员学习时党建活动与日常教学互动相分离,在学习内容方面也与广大师生党员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另外,部分高校党建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他们将党建工作看作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而辅导员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将党建工作和专业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导致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
此外,党员教师作为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主要人群,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当党建会议的时间与教学科研活动相冲突时,就可能影响到其日常工作,导致他们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高校一贯以教学科研为主,基层党建往往让步于教学活动,这样无法保障党建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基层党支部建设薄弱
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心和基础。要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就必须培养一批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但目前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不强,主要原因是党员干部思想涣散,无法根据新时期党建要求及时提升自身素养,因此也无法带领更多青年党员取得进步。同时,许多高校也并未为这些党员干部提供培训渠道和提升空间,更未针对党员干部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惩措施。同时许多高校基层党支部并未形成较为明确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标准,导致青年党员认为党建工作可有可无,党建工作干好干坏都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宏观层面包括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育人模式的构建。其中政府应该积极发挥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例如通过系列文件对高校党组织落实工作、党建教学融合工作等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调动多方力量发挥联动机制的育人优势。政府也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来进一步调节各利益方的矛盾和冲突,并进行党建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各方主体都能够在“党建+专业”育人模式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创建者,还可以利用政策指导,促进院校间、校企间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针对“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需要,共同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设备的引入、教学人员管理等环节中。
(二)优化基层党支部建设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不应仅按照学生工作分工的标准进行划分,而是应该结合教研室以及专业教学的方向进行党支部建设,并且建设的原则就是要保障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因此党支部建设要注重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人员结构,吸收更多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的骨干,还要注意在成员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充分汲取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在党员发展阶段要做到严格把关,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质,使专业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充分体现在党员考察的环节。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与专业教育同步进行,不仅要在时间上实现同步,还要在空间和过程上实现同步。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要将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例如,将党性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发挥模范党员的引领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等活动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提高教師团队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调动骨干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当中;在科研工作中以党组织成员为基础建设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团队,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
(四)调整党组织参与专业教育的方式
首先,要创新高校党建活动的方式,尽量避免党支部书记包揽一切活动的现象,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党支部成员的参与感,开展由党小组成员自主设计和规划的党建活动,同时要保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要转变原先党建活动单一的状况,增加党建活动的多样性。除了开会、讨论、学习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党建知识竞赛的相关活动,这样可以激发青年党员的参与热情,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师生党员群体的综合素养。其次,可以以专业教育小组为基础组建党建小组,党建小组要承担起参与专业建设的规划、科研项目的选择等具体事务的决策,并以书面的形式向师生群体提出专业化的建议。最后,要逐步形成党建促教学科研的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党组织在教学决策中的地位。
四、结语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能更好地建立起针对学生的融合管理机制,发挥党建工作对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同时,“党建+专业”育人模式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双高计划”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顺彬,张震.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党建对接工作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15-16.
[2]孙杰,张军.党建与专业教学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4):61-62.
[3]吴晟奕,张军.寓党建于专业建设 以专业建设促党建[J].商业文化,2010(4):105.
[4]商思争.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党建与专业建设协调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5-7.
[5]沈菲菲,周章明,马小龙.论高校“党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构建[J].青年与社会,2019(26):235-236.
[6]湛志华,薛茗月,向阳.适应专业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特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12-113.
[7]耿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20-21.
[8]郭进萍.学校党建如何参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J].学园,2014(35):34-35.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基层党组织‘党建+专业’服务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作用发挥的研究”(2020NLDJ-ZD02)、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加强农林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研究——以主题党日活动设计创新为例”(2020SJB107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