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
2021-12-21刘东阳
刘东阳
【摘要】“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重要抓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帮助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思政课要观照重大现实问题的实际要求。在融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融入的着力点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适应。
【关键词】“七一”讲话精神;思政课;融入;着力点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这既凸显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担当,也体现了“使命教育”的现实要求,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七一”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依据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彰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导向。因此,将 “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所采取的现实举措,有利于凸显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明确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二)帮助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集学理性、政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它不仅包括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还包括价值教育和信仰教育,承担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而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重要渠道。然而,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绝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灌输给学生抽象、冰冷的理论知识,而要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化,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成果的现实力量。
(三)符合思政课要观照重大现实问题的实际要求
“七一”讲话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伟大时刻总结的时代精神之精华,也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教导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身实践的课程。因此,思政课如何在理论层面将讲话精神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系统总结和归纳,如何在实践层面用讲话精神指导学生的个人实践,就成为将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要求。将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价值性,从而保证高校思政课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
二、“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首要原则。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特性,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保障,而学理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思政课理论说服力的内在要求。“七一”讲话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的最新凝练,这一融入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突出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又强化了学理性阐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同时,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论认同,也培养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理论性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条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显著特征,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基础的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并具备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性的社会实际丰富理论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在强化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内化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原则。思政课属于显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意志的体现,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彰显了思政课的显性教育特性。隐性教育即充分挖掘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七一”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
(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七一”讲话精神
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这三个目标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依次实现,只有将“七一”讲话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中,明确要达到什么层面的目的,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从知识目标来看,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讲话精神的形成背景、理论依据、丰富内涵和作用意义等内容的基础性认知和逻辑性分析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能力目标来看,就是要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情感态度目标来看,就是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关键节点,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这也是思政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和最高价值诉求。
(二)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七一”讲话精神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个核心、两大支柱和三条主线。具体而言,就是在融入过程中,要凸显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要始终强调的关键,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使学生结合实际,切实体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两大支柱,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兼顾理论指导实践和精神价值追求两个方面,既要解释讲话精神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要阐释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如何转化为这一讲话精神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三条主线,这就要从“七一”讲话精神的形成历程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要从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性,从其蕴藏的哲学价值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科学性。
(三)在教学方法中融入“七一”讲话精神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方法就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的。因此,在教学方法层面融入“七一”讲话精神,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经典论断和著作,帮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对接桥梁,改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刻板印象。二要加大对党史、国史的引入,“七一”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和使命的回应,“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进一步理解讲话精神的必修课。三要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与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明确“七一”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指向,提升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情感价值的最终升华。
参考文献:
[1]辛向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4):12-18.
[2]余精华.从“七一”讲话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3(09):52-56.
[3]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25(10):46-49.
[5]汤志华.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208(04):9-14.
[6]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4):42-50.
[7]蔡文成,张艳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507(07):66-7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