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飞天背后的“宇宙级试驾员”:十年进舱千余次
2021-12-21
在开展地面测试时,飞船工程师们作为航天员的“替身”,代替航天员进行各项测试工作,以检验仪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处置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帮助航天员了解和熟悉航天器的“脾气秉性”,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安全往返。
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个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鲜为人知的是,航天员在天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背后,都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船工程师团队在地面进行的成百上千次模拟和演练。这支团队是和航天员最接近的模拟者,也被称为“宇宙级试驾员”。
航天员的“替身”
自神舟载人飞船型号研制开展以来,飞船工程师这个特殊的队伍就随之诞生。飞船工程师不是一个单独的岗位,往往由神舟团队中的系统总体设计师、电总体设计师以及机械总体设计师兼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表示,航天器中各种复杂的操作平台、操作界面,不能仅靠航天员去摸索或进行纸面教程学习。这时候,飞船工程师就成了航天器与航天员之间最生动的桥梁。在开展地面测试时,飞船工程师们作为航天员的“替身”,代替航天员进行各项测试工作,以检验仪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处置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作为航天产品的设计者和改进者,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对飞船上的每一个部件、测试中的每一条手控指令如数家珍。”高旭说。
对飞船工程师而言,入舱后需要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航天员去操作航天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明章鹏将这个过程比作试驾:“这辆车好不好开,你需要一次次去尝试、调整、改进,帮助航天员了解和熟悉航天器的‘脾气秉性’,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安全往返。”
“当我们和航天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互动时,它就不仅仅是产品了,我们与它息息相通。”明章鹏说,“为了满足设计要求,让航天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需要从设计师的角色向使用者的角色转变,发现航天器的问题,并向设计团队提出反馈,实现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十年进舱千余次
从2011年至今,10年间,飞船工程师团队零差错地保障了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的发射任务,累计进舱千余次。
“自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以来,面对大量的技术空白,载人航天研制队伍迎难而上,以独立自主突破技术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核心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柏楠说。
从神舟九号开始,高旭就扎根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型号总体设计部,同时担任飞船工程师。在大家眼中,他是为了工作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
“飞船工程师团队以及整个神舟队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载人飞船有14个分系统,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所有人迎难而上。”高旭说。
飞船工程师任长伟此前为配合测试进度,持续进舱时间常常超过十几个小时。那段时间里,他除了承受电子辐射外,还要面对舱内噪声以及设备发热等带来的不适。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没有差不多的选项,我们在追求极致!”任长伟说。
这届年轻人能扛事儿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发射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与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执行航天员及物品天地往返运输任务。
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待命出征。随着“滚动发射”模式逐步确立,飞船工程师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但他们总是乐观面对每一次任务。
90后肖雪迪去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迅速担起了飞船工程师的重任。
载人飞船操作复杂,每次任务往往是上百条手控指令和百余個操作动作的组合,而且指令发布要求极为苛刻,指令间隔最小为5秒,每个指令都必须分秒不差,容不得半点儿犹豫和马虎。
面对常人难以应对的严苛操作,经过1年历练后,肖雪迪已成“老手”。
“保证任务圆满成功的秘决,就是每次进舱前仔细查阅飞船操作指南,在细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确保进舱后的发令和操作万无一失。”肖雪迪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飞控负责人杨海峰在提及这些年轻飞船工程师时说:“这一份荣耀的工作,伴随而来的是如山重任。新加入航天队伍的85后、90后能扛事儿。”
在杨海峰看来,能够投身到载人航天的重大工程中,并且亲手改进这些陪伴航天员上天的航天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是我们作为飞船工程师的无上荣耀。”杨海峰说。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