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2℃,谁握手中
2021-12-21
中美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达成气候问题联合宣言,这让国际舆论颇感意外。这份联合宣言也证明了一件事:中美分歧虽大,但在某些关键方向能够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加起来在全球占比超过40%的两大经济体,再次联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中美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达成气候问题联合宣言,这让国际舆论颇感意外。中美关系的大氛围很差,双方在战略上互不信任,但能够在各方对格拉斯哥气变大会结果充满悲观的时候发表联合宣言,重申《巴黎协定》“保2℃、争取1.5℃”的目标,共同强调未来关键十年加紧行动的意义,这的确是一个重大鼓舞。
这份联合宣言也证明了一件事:中美分歧虽大,但在某些关键方向能够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谁应该做更多
6年前的《2015年中美联合声明》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当时中美之间雄心壮志的合作为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奠定了基调,携手全球近200个国家对抗全球变暖。
6年后的这份联合宣言,是中美双方基于今年4月17日发表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以及9月天津会谈的进一步延伸。
中美之间的这一步进展似乎给国际舆论带来了一丝意外之喜。
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自2011年起持续跟踪联合国气候谈判进程。李硕表示,对于这份声明,有意料之外的地方,那便是在两国当今的双边关系下,能够以合作的口吻表态;但同时,也可以把这份宣言看作“意料之中”,因为两个国家在特使的层面——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约翰·克里,已经在此前超过30场线上线下会谈中密集产出了沟通成果。李硕认为,这是双方在气候问题的议程上保持稳定的信号。
至于这次的声明是否存在有力度的目标,李硕认为,“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流动性、过程性的承诺是不足够的”。尽管中美双方提出的承诺是非常严肃的,但双方没有标注新的量化减排目标(比如到哪个具体年份减排多少吨)。
中美双方关注的核心,仍是如何解决“力度问题”。
气候科学上目前认为超过1.5℃的阈值,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目前控制升温在2℃的目标,是多方权衡之下的结果。而《巴黎协定》中所有国家的承诺加总在一起,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排放量仍将比2010年增加16%左右,导致升温2.7℃。这样一来,就存在明显的“力度赤字”。
因此,李硕认为未来的讨论还是会围绕“谁应该做什么”“谁应该做更多”。
中国一诺千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中国承诺将制定一份甲烷行動计划,争取在21世纪20年代取得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显著效果。这无疑是中国决定作出的最新贡献。由于中国历来一诺千金,中国将联合宣言中的这一内容转化为国家行动是高度可预期的。
中国是当前的第一大碳排放国,但中国在道义上一点儿也不亏欠于联合国气候行动。首先,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我们的历史排放很小,现在走向现代化,有一个碳排放的高峰期不可避免,这是中国人权的必要保障条件。其次,中国是世界工厂,西方使用的大量高碳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的碳消费同时也是世界的碳消费。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加紧绿色经济转型高度重视,我们不仅承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而且早已真正行动起来,双控作为国家重要政策得到严格推行。可以这么说,气候行动最重要的攻坚战之一在中国进行,中国的体制能力和坚决态度对它的有效开展贡献了一份成功的保障。
希望美国莫再生变
中美气候合作的态度都很积极,但双方这一态度在气候问题之外的政治考量有所不同。中国希望通过气变合作带动两国其他领域僵持的化解,美方则希望通过气候行动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设定限制,并把气候合作从中美关系的大盘中剥离出来。但事情的进展肯定不会仅遂一方所愿,而会是复杂的博弈过程。
回到气变本身,《巴黎协定》也是中美达成一份联合声明,为巴黎会议取得成功扫清了道路。不过后来中国履约了,特朗普政府却背信弃义,退出了《巴黎协定》。现在中美又发表联合宣言,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COP26缔约方会议取得成功。然而从长远看,最不确定的还是美国因素。
各国最不想看到的是,大家一起朝着“保2℃、争取1.5℃”的目标真去干了,美国有一天又突然翻脸不认账,把各国甩在路上。这听上去就像一个诓骗世界的阴谋,但那一幕是美国真有可能演出来的。
所以拜登政府不能光这样动员别国,朝外施压,还需要下力气推动国内形成对美国气候承诺不可更改的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本届政府的承诺就是美国的永久承诺。否则的话,世界无法知道,我们究竟是在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打交道,还是面对的是一个骗子国家。
(《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