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进互联网大公司的专科生们
——为何他们都想进『大厂』,不愿进工厂
2021-12-21梁嘉蕾
梁嘉蕾
秋招落入尾声,各家互联网大厂“神仙打架”的日子渐渐归于平静,即将毕业的年轻人们拿起“应届生”这块砖,试图敲开大厂的门。
然而,几乎所有大厂的招聘要求中都有一条“本科及以上学历”,短短七个字似乎堵住了专科生们的大厂梦、向上路。
其中,有些人学的是制造业,却不愿选择专业对口的工厂,执着地向互联网行业递出简历。他们有人靠着在校时的数次实习经历,最终梦圆大厂,也有人闯过群面三试,却因学历专业依然被拒门外;还有人坚持学习,从专科到名校硕士,将一封封拒信蜕变为一份份offer。
“工厂逃离记”的背后,不仅仅是如今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还彰显出如今年轻人择业的变化,文化符号、价值观认同、公司配套福利同样成为了吸引力的重要一部分。
此外,当互联网公司占领了社交媒体的宣传高地,根植于现场招聘会的传统企业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传递企业文化理念,这也成为了新时代产出的新问题。
工牌成荣耀,大厂“白月光”
近日,字节跳动的工牌火了,众多帖子在各大平台围绕“工牌文化”聊得火热,一些不明所以的网友困惑发文:“字节工牌怎么成顶流(顶级流量)了?”
这一切源于几条对于字节跳动员工随身携带工牌的吐槽,工牌并非新鲜事物,大多公司都有发放工牌的习惯。
“一大早上班,地铁上就没几个戴工牌的,上来一个就是头条的,大早上上班就挂脖子上了。”“字节真是走哪儿都带着工牌,逛个商场一堆女的戴着工牌逛街”“小红书上一天能看到800 个字节工牌相关的内容。”
也有互联网公司员工亲身“辟谣”,“随身携带工牌只是因为在办公区哪儿都用得到,上下楼、进电梯、去食堂,甚至开个会议室的门。”
“不带工牌寸步难行”的员工心声解释了随处可见的工牌现象,背后也同样透露出企业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
首先,互联网大厂的工牌较于传统企业更加自由开放,工牌上的照片往往不拘一格,鼓励员工将自己最有特点的一面展现出来,有人选艺术照,也有人手绘卡通图,还有人放自己和宠物的合影。
其次,工牌上往往会印上公司的大logo,员工挂着牌,从其他角度展现自己的大厂员工身份。当代年轻人以进大厂为荣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小红书上搜索几家大厂的名字,便能看到数以万计的分享,从“普通学生如何进大厂”的面试攻略到“读研日记,我的大厂暑期实习vlog”“在鹅厂工作三个月啦!!!”甚至也有“刚刚放弃40万年薪从大厂裸辞”这种看似有些“凡尔赛”的分享。
大厂从面试到离职的一条龙分享令人啼笑皆非,背后透露的,是当下年轻人对大厂的渴望。
渴望到了极致,是什么样?
有一位网友在某社交软件上发帖称,因为自己一直很羡慕字节跳动的员工,所以买了一个字节跳动的工牌,只敢在家里一个人偷偷地把玩,幻想着自己是字节跳动的员工,享受着高薪和福利,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够名正言顺地带上字节跳动的工牌。
舆论之下,目前在淘宝搜索“字节跳动同款工牌”已找不到太多相关商品,而此前脉脉网友发现一款标价“1 元”的“字节跳动同款工牌”销量已经超过1000 份。
不难发现,互联网大厂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们心中的“白月光”,无数人挤破头试图加入其中。
技术垫脚石,学历敲门砖
年轻人们怀揣热血奔赴大厂,雪花般的简历飘向HR 的邮箱。然而,几乎所有大厂的招聘要求中都有一条“本科及以上学历”,短短七个字似乎堵住了一些专科生们的大厂梦、向上路。
如果说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还有大量的“二本学历进大厂”的经验分享,输入专科二字,能得到的信息寥寥无几。
在“人均985”的某社交平台曾有人真诚提问:“阿里、腾讯、华为等公司有专科生吗?”
现就职于阿里巴巴集团,从事运营的大厂一份子“柯南君”在这个问题下坚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据我所知的,11月份,飞猪有一个p7(相当于企业中高层),30k+600 股集团股票,专科。当时咨询问飞猪怎样,这个offer 接不接,因为他还有36k 的offer。”
然而,这位中高层的人生履历,普通人难以复制。他一毕业进入一小公司工作了2 年多,然后跳槽进入一家百来人的公司干3 年,其间公司发展得还不错,后来他被一家准上市互联网公司挖去,待了2年多,最后面试阿里获得成功。
勤能补拙,在学历是入场门票的大厂门口前,也并非无路可走。
专注发布针对中专、大专、双非学生视频的B 站up 主“啵比爱讲话_poppy”曾为专科生进大厂指出了一条捷径——找大厂的外包公司。“成熟的互联网大厂很多项目也是需要外包来完成的,但这些外包公司的员工一般都直接在互联网大厂里工作。”
只有进入了外包公司,才有机会去了解大厂,“和leader、HR 等部门处好关系,前期人精做足、后期机会多看,当所在的大厂岗位急需聘人时,这些领导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你,HR 的学历要求也会相应放宽。”
有些人则是在时代的机遇下,选择了一个快速发展行业中快速上升的企业。据传言,如今负责阿里集团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的工程技术团队的一位高管不过是高中学历,曾辗转多地打工,修过自行车,也杀过鱼,自考学了编程,他在2007 年进入支付宝所在公司,彼时年仅23 岁。
但是在2007 年,有多少人知道支付宝呢?这样的经历,有多少人能够成为风口上的那只“猪”呢?就现在来说,此种经历几乎不可复制。
学历虽是敲门砖,但只要门被敲开了,所有人依然在同层面竞争。
综上所述,专科学历想要加入一线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社招。不论是出色的实习经历、走外包再进的“曲线救国”、专升本自考提升自我的直线上升,都对专科生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大厂程序员谱戈(化名)所言,“本科学历技术能力60 分进大厂,专科就得90 分,这就是现实。”
工厂招工难,企业难留人
专科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近年来,在就业市场越发紧张的情况下,专科生求职成为了一大的问题。
某职场社交APP 新推出的校友圈功能中,能看到与自己同年级的同学用户们从事的行业,在专科生这一范畴中,如果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60%的专科毕业生们都在做销售、房地产、汽车、保险等这一类门槛较低的基础职位,10%能在市场、人资、运营岗位上谋得一职,一小部分也会创业开店,而真正能走上所学专业的职业道路的,仅有20%,并且以程序员、机械制造业居多。
然而,即使在专科生高地的制造业,依然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困境,大量工厂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究其背后的原因,工资待遇首当其冲。如今在一座一线城市的生活开销与过去早已截然不同,吃喝住行,仅是房租往往可能占去一名一线工人三分之一的工资。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年轻人喜爱的餐厅奶茶,甚至交通出行都是生活开销的大头。此外,如果要在城市中稳定发展,成家立业带来的压力同样不可小觑,一线城市的房价如今对于一名普通工人来说确实高不可攀,这也是为何近两年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了外卖、快递行业,做一名送餐小哥,如果勤奋些,月入过万没什么问题,赚几年快钱后再回老家,是如今不少快递外卖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规划。
不仅仅是招人难,工厂在“留住人”上同样“难”字当头。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制造业国企中,不乏一些待遇优、发展好的企业,不同于前者的无人问津,他们每年往往能收到大量的简历,也因此逐渐拉高了入职的门槛,名校毕业、硕士头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们通过笔试、面试,过五关斩六将,兴高采烈地加盟企业,走进工厂,这才发现工作的实质内容和他们的想象天差地别。
工厂离不开车间,离不开实际操作,更需要大量的实操训练,而许多大学生们对于工厂工作并不了解,自己加上了厚重的滤镜。即使待遇优,但当他们发现自己曾经的同学们在大厂办公间里朝九晚五,对比自己的日夜倒班,精致的每日都市“OOTD(今日穿搭)”碰上一尘不变的工作服,待上一两年就跳槽变成了常态。据一名制造业员工透露,他们工厂员工最快的离职记录是一个月。“留人难”给企业也带来了困扰,招聘、培训都需要投入企业大量的精力,招进来了却留不住。
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理工科学生,对比工厂重复性的工作,高薪水、新鲜感,以及铺天盖地的“互联网行业是一片红海”吸引了他们。
“一样都是上班,敲代码也累,工厂里做机械也累,我宁愿去学个编程做程序员。”小徐机械专业出身,专业对口各大车企、工业型企业,回忆起校招的场景,他只记得自己在快要结束时过去,草草扫了一圈,递出两份简历。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拿着自己学编程、参加过一次计算机竞赛的经历去做一名程序员。
“到工厂里还得进车间拧螺丝,去互联网挣得多呀,只要能进大厂,先在大厂干几年,以后再跳小公司很容易的。”如今,小徐已在一家私企做一名程序员一年有余,说起自己当时的择业选择,小徐早已做好了打算。
诚然如他所说,互联网业内确实流传着一些大厂出身更好跳槽的说法,从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薪水也似乎更能承担得起他的职业计划,“我们单位里现在也有名校的本科毕业生,但是有了问题他还要向专科的前辈请教,所以我还是觉得,我们干技术的,本事是第一位。”职业规划上,小徐从未有过提升学历的想法,“我感觉学了三年,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最多实践的时候进工厂实地看过一些,再学也没啥意思。”
上学学不到本事的情况远远不止在大专,中高职校、职业技术学院早已频现,有些中专的教材甚至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年来,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贯彻在了学生和家长的脑子中,似乎只有那些考不上高中大学的、不聪明的孩子才会进入中高职校,层层筛选下,如今中高职校的学习氛围与三四十年前截然不同。过去,读中专职校和考高中没有区别,只是两条不同的路,甚至部分热门中高职的专业录取分数线比高中还要高,在莘莘学子的努力奋斗下,学习氛围不输高中。
可如今,大多数人默认进中专职校就是“混日子”,逃课、打架,不学习都算是职校中最普通的现象。日前,自媒体“正面连接”发布了一篇名为《40%:“毫不重要”的中职世界》,在互联网平台引起热议,文中以我们国家15 到18 岁之间大约40%的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没去上高中,上了“中职”的群体为主角,看看他们的生活。
文中作者发现,在珠三角,多数中职生毕业后不愿进厂。工厂管太严、环境差,还不如送快递、在奶茶店打工更能自由支配时间。很多孩子在读书时已经预见了自己的未来,进而彻底在校园中放松自己。
也因此,有越来越多明明“好找工作”的专科生们不甘于自己的学历,潜心升学,通过提升学历走出了不一样的职业道路。
张蕊(化名)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一名工科专科生,今年是她大专学习生涯的第一年,但她早已做好未来规划,“先专升本,然后再考研。”就读大专仅仅是18 岁的她在当下做出的一个选择,于她来说,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未来。
在某社交平台,专升本的话题有55.5万的讨论量,检索关键词“专科,大厂”搜索出的结果装得满满当当,一时间难以翻完。
“大专生真的没出路吗?”一条时间长达四年的匿名回答记录了一个大专生的自勉逆袭之路。从入学开始就以本科的标准要求自己,大一考了四级;作为唯一的专科生参加了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的校决赛;拿到了校级三好、省级优秀毕业生……在今年九月,她留下自己升本科成功的消息,彻底终结了这条更新了四年的回答。
“我高中因为成绩怎么都提不起来,可能是有了习得性无助。所以,就很压抑,最后才来的专科。正因为我来到了专科我才想努力改变。”面对评论区一些并不友善的问题,“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连本科都考不上?”这个匿名的大专生说,“我想在这里认真地告诉一些高考失败,或者是一些在别的事情上失败受挫的朋友,不是每个人的每一段人生都可以做到时刻准备着。有时候会因为一系列原因,让你在重要的转折点重重地摔了一跤,这并不代表什么。风水轮流转,你会有机会去寻找自己丢失的东西的。”
择业多方向,工作重氛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 年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达1459 万人,毕业生人数达376 万人,每年有人升学、有人工作,依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社会职场大潮。
这群逃离工厂的专科生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对职业吸引力的看法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较工资待遇,开始看重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等等,他们更偏向于渴求工作时心情的放松与价值观念的认同。
“零零后一言不合就辞职”不再是简单的笑话,由于工作中不同的理念、迥异的工作习惯而产生的矛盾成为了年轻上班族们换工作的理由。
互联网大厂的火热,高薪自然是最大的诱惑,但同样,配套由员工随意使用的健身房、一日三餐各有特点的食堂伙食、团建定在迪士尼的潇洒、甚至逢年过节都发给所有曾经在公司奋斗过的员工的温馨短信都成为了互联网大厂吸引年轻人的理由。
大厂占领了宣传高地,各种如何进入大厂、分享工作日常生活的帖子不胜枚举,大厂俨然化身为年轻人心里对自由生活及现代化办公环境向往的“圣地”。当自由不羁的年轻人们有了更多生活的选择,职业的多种路径,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份简单的饭碗,物质收入只是“硬件”,情绪价值、和同龄人的轻松氛围等“软件”也成为了择业的标准,这样的环境下,大厂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近些日子,又传来多家互联网企业裁员的消息,“红海”似乎开始变成“泡沫”,但仍有大量学生积极准备着来年的春招,进大厂,还是进工厂,有人偏爱自由的工牌,有人更注重稳定的环境,这都是年轻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作出的选择。
无论专科、本科、研究生,敲开门后,所有人重新站在了同一根起跑线上,职场之路能走多远、跑多快,依然是看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