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壶流河为例

2021-12-21勇,王萌*,杨

关键词:村镇流域空间

赵 勇,王 萌*,杨 阳

(1.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107;2.河北美术学院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石家庄 050799)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相关学者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关注,对其进行保护活化利用也成为目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之一.历史文化村镇包括:文物集中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并且能体现一定历史时期风貌及民族特色的特色街区、小镇及村落[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并强调历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要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2020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提出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对各地区人民独特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国家也曾于2008 年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3]来规范保护的重点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了修订.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承载了大量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展示着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其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历史印记.流域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单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行政单元的限制,因此,研究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其后期保护、活化利用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就历史遗存保护层级而言,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其研究内容国内多集中于保护规划、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空间形态、风貌塑造等话题[4-9].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句法、分形理论、地理网格分级法、计量地理方法、空间形态分维测算、TM 影像分析或采用跨学科方法分析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10-16].由这些研究可知,我国阶段性历史文化村镇大多聚集分布于东南部.以空间分布特征为话题的研究对象多针对于全国、省、市这样的宏观区域,又或者具体某个村镇[17-19].其中阶段性历史文化村镇分布特征在省域上表现出明显不均衡性[17];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宏观层面呈组团状凝聚分布[18].对于流域历史文化村镇有学者就长江、黄河、嘉陵江等流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20-22],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长江中游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属集聚型分布等.

综上,基于流域这样的线性遗产空间的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研究较少,且研究对象多位于我国南部.因此,本文选取桑干河的主要支流——壶流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该河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部分位于蔚县境内,而蔚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县域范围内历史遗存较多,非常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流域类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壶流河位于我国北部,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西部的莎泉,在河北省蔚县暖泉镇南部苏家疃村流入蔚县,由西至东,横穿蔚县中部河川区,于北马圈村的西面流出.壶流河上游较为宽阔,下游较窄,形状看似一个水壶,也被称为葫芦河[23].壶流河是永定河的重要支流,桑干河的主要支流,也是河北省蔚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其支流众多,总长为128 km,流域面积约为4 298 km2.

本文以河流干流及支流流经的乡镇地域来界定流域范围,包括蔚县暖泉镇、南留庄镇、宋家庄镇、代王城镇及广灵县壶泉镇等乡镇.历史文化村镇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等其他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镇[24],本文选取流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在国家文物局及城乡建设部所评选的共7 批国家级和4 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中,筛选去掉重复村镇后得到历史文化名镇3 个、历史文化名村15 个和传统村落29个,共47 个历史文化村镇(见表1 和表2).

表1 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数量 个

表2 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

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获取各村镇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并利用ArcGIS 工具将其进行可视化表达,见图1.

图1 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ArcGIS 软件中的平均最近邻工具(spatial statistics),分析并得出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运用核密度分析得出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密度;通过缓冲区及核密度分析工具探究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与自然水文、地形地貌、古驿道、历史文化、交通可达性之间的关系.

2 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类型

通过ArcGIS10.6 软件中的最近邻分析工具,根据历史文化村镇与其最近邻要素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其最近邻指数.首先,通过实测历史文化村镇坐标点与其最近邻村镇坐标点距离的平均值计算得出平均观测距离;其次,通过最近邻要素的距离、区域内历史文化村镇的数量,计算得出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最后,计算平均观测距离与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比率,并将其称为最近邻指数.当指数<1 时,表明研究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为凝聚类;若指数>1,则表现模式可描述为趋向于离散或竞争[25].通过最邻近分析可知,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平均观测距离为1 533.40 m,预期平均距离为1 710.86 m,进一步推算出其最邻近比率约为0.91(<1),因此,可以判断出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呈凝聚型.

2.2 空间分布密度

为使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更加直观可视化,运用ArcGIS 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历史文化村镇POI 数据为数据源,以2 km 为查找半径进行密度运算,分析得出壶流河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密度分布图,见图2.从图2 可知,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集中分布于河流中上游,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较高核密度值范围集中于南留庄镇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暖泉镇,其水资源丰富,农业较为发达.

图2 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核密度分析

3 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3.1 自然水文

历史文化村镇的选址与分布多数会受降水、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降水量的多少和水域的分布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历史文化村镇的选址.通过ArcGIS 中多环缓冲分析工具分别以0.5,1,2 和3 km 为半径,以壶流河河道作为缓冲对象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见图3.由图3 可知,2 km 范围内历史文化村镇数量约占总数的60%;3 km 范围内历史文化村镇数量约占比为83%.由此可见,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及传统村落分布与水文环境密切相关.

图3 壶流河流域水系环状缓冲分析

古人多以适宜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地区作为营建居住场所的首要选择,而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同样强调了近水性.壶流河位于我国北部地区,气候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年均气温在6 ℃左右,日间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较少仅为425 mm.而壶流河整个流域表现出上床阔、下床窄的整体格局,因此,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分布于壶流河中上游且靠近壶流河水库.

3.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聚落选址、城镇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村镇的产生与核心选址多位于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同时由于早期生产技术有限,建设条件也会较多地受制于地形地貌,尤其表现在原始聚落与城市雏形产生的初期.

通过对流域内DEM 数据的获取整理并结合全国地貌GIS 数据分析,结果见图4.

图4 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地形地貌

由图4 可知,壶流河流域名城名镇名村80%位于蔚县及广灵县的中部中海拔平原,简单概括为中部河流平原区.此部分村镇临近壶流河干流的同时地势也较为平坦,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具有易于修建房屋、适宜居住、利于农耕和商业交流等优点.少部分分布于中部偏北的中海拔台地(北部丘陵地带)和中部偏南的中、高海拔山地(南部山区地带).因此,可以判断出历史文化村镇的选址大部分集中分布于地势较为平坦区域.其中,地质条件对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的影响程度较大;地形地貌对居住地的选址和村镇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3.3 古驿道

古代村镇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经济的变化发展,而早期的商业模式为以物易物,该模式不局限于临近村镇之间的货物交换,较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带来的更大利益促使了驿道空间场所的产生.古驿道在古代作为重要的交通纽带,联系并影响着历史文化村镇的经济与空间分布.壶流河流域内分布着著名的飞狐古道,它作为古代交通要道除了是重要军事驻地外,还是通商要道,所以早有“襟带桑乾,表里紫荆”“撮乎云谷之间,吭背京鼎,号锁阴重地”之誉[23].

通过ArcGIS10.6 中多环缓冲区分析工具,以飞狐古道作为缓冲对象,以0.5,1,2,3 和5 km为半径,形成缓冲区来判断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与古驿道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见图5.

图5 飞狐古道位置及缓冲区分析

由图5 中可知,壶流河流域内的历史文化村镇近1/3 分布于飞狐古道5 km 范围内,且较多数位于缺乏地理优势的山地地带,由此可知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与古驿道的位置密切相关.

3.4 历史文化

历史遗存是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表达,记录着历史村镇的形成、演变的全过程.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曾受到多朝代军事防御及通商文化的影响,流域内分布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群、历史街巷、庙宇、宗祠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流域内各级文保单位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层面表达,探究其分布特征与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关系.

将整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运用百度坐标拾取系统获取各点坐标值,导入至ArcGIS 软件中进行多环缓冲分析,见图6.

图6 壶流河流域各级文保单位分布及多环缓冲分析

由图6 可知,各级文保单位聚集点大多位于历史文化村镇附近.其中,在2.5 km半径范围内,国家级文保单位占比约76%;省级文保单位占比约65%;县级文保单位占比约70%,且大致沿壶流河两侧分布.由此可知,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过程与文化密切相关,其形成演变影响因子涵盖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群、古文化遗址、文化特色等.

3.5 交通可达性

通过ArcGIS 软件中多环缓冲区分析工具以主要国道及省道为缓冲对象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见图7.

图7 壶流河流域主要道路多环缓冲分析

由图7 可知,流域内主要道路3 km 范围内历史文化村镇仅占总数的26%.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壶流河流域内其他各等级道路运用GIS 软件进行线密度分析,见图8.由图8 可知,流域内历史文化村镇分布高密区道路密度相对较小,说明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密集度与道路通达性呈负相关.其多分布于低级别道路附近,这是因为相对封闭的道路使历史文化村镇较少受到外界的破坏从而呈现出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好的状态.

图8 壶流河流域各等级道路密度分析

3.6 其他因素

除表2 所列举的可量化影响因素外,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与建造的历史背景关系也较密切.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的营建机制包括以防御性军事驻扎为主要建造目的的官堡,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民堡等,均具有地域特殊性.此外,人口、民居数量及村镇面积、村镇高程等作为衡量某区域内居住密度大小的重要变量,在一定层面上同样影响着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因此,以上影响因素皆可作为研究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

表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量化数据及分析方法

4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通过ArcGIS 软件中核密度分析工具和多环缓冲工具对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出其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集中分布于壶流河中上游,形成了南留庄镇及暖泉镇聚集区,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水文、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古驿道、交通可达性等.

4.2 讨论

历史文化村镇从产生到不断地发展至稳定成规模,受到多方面、多角度且不同程度的影响,位于河流不同位置的居民会依托于河流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进而产生了相似的文化、建筑物等.因此,针对流域内的历史文化村镇,要做到整体保护、协调发展,突出各村镇特色,因地制宜地分类型分区域进行保护利用[26],使其得到全面保护与传承.

1)对于壶流河流经地临近山水的历史文化村镇,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地理特征,自然特色较为突出,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应在满足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合理利用村镇附近分布的大小湖泊及壶流河湿地资源进行适度的旅游项目开发.

2)对于地理环境平缓且靠近壶流河的历史文化村镇,其土地肥沃,农耕业较为发达,临近水源方便农作物的灌溉,可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开发特色农业园区,形成种植、采摘、加工等游览体验项目和连片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3)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历史文化村镇,因其有较多历史遗存,包括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传统空间格局、历史风貌等,历史价值较高,应加强对城垣、墓群、戏楼、庙宇、故居、旧城城址、空间肌理等遗产的维护;建立更完备的电子档案,完善遗产数据库,形成遗产展示区;加强网络宣传,形成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给公众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在带动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活态化保护.

4)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的历史文化村镇,其富有独特且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壶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有蹬高跷、耍活马、打树花等传统表演技艺,河北梆子、独特的蔚县秧歌等民间风俗,应弘扬发展非遗文化,增强网络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5)对于对外交通便利的历史文化村镇,较其他村镇来说,更具天然的交通地理优势,在经过不断演进后形成了现今的国道、省道、县道等不同级别的对外道路,这类村镇因外交通发达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因此增加了其遭受破坏的可能性.对于此类村镇应控制其所承担的职能,以保护发展为核心,做到不过度开发.

猜你喜欢

村镇流域空间
压油沟小流域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空间是什么?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创享空间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