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性没有边界

2021-12-21撰文晓锵

厦门航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边界人性文明

撰文_晓锵

野性的价值被文明思考后承认,文明更加“文明”。

野性新思考

进化的悖论

“一丘之貉”里提到的貉,凭借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入侵”上海一百多个居民小区,并成功繁衍生息下来。城市里的人类与另一种哺乳动物群体,尤其还是野生状态下的(老鼠除外),如此“同框”杂居,在国内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少见的现象或图景。貉是获得国家二级保护的物种,长相酷似小浣熊,但四肢又比浣熊粗壮,它走起路来的样子蹒跚中带有点笨拙,在我们的文化中历来形象不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狼狈为奸”一词中“狈”的原型。但其实大部分人对貉缺乏真实的了解,毕竟之前亲身“接触”的机会,也挺不多的。

作为犬科的一种,它们竟然会爬树,还和熊一样会冬眠。在“波及”人类世界的探索中,它们也变得不再那么害怕我们这些“两足兽”了,开始懂得翻垃圾桶,慢慢学会在空调外机、地下室、下水管道等处找到生存空间。但考虑到它们毕竟与鸟类、昆虫,甚至流浪的猫狗都有所不同,所以所幸目前除了有小孩、宠物受到惊吓等零星个案,大体上还是相安无事。专家们也警示说,这人貉杂处的局面,恐怕要持续。

野性的边界和城市所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边界出现了抵牾或者说是重叠。但这只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百万年来犬牙齿互关系及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而已。

在进化史里有一条从野性到文明的清晰线索。6500 万年前恐龙大灭绝,哺乳动物逐渐走上地球的前台,之后智人走出非洲,逐渐建立起人类文明。随着野性的逐渐蜕化,文明露出了越来越完整、越来越为今人所熟知的面貌——包括人类进化出了爱情。确实,人类即便繁衍生息,也是要找一个心意相通的,那第一个说出“我爱你”的人,可以说代表了人类文明所具有的高度与特质。

当然,诸如贪婪、自私、伪善之类的阴暗面依然存在。在《狼图腾》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冬天来临,大地一片白雪皑皑,人类为一己私欲,将狼群藏埋在雪地中的黄羊偷偷拉走,甚至更为贪心的人,一只羊也不给狼留下,最终引来狼群的“报复”。人类的愚蠢和短视、罪恶与贪婪,都可见一斑。而狼群相反地,有着与文明相似的表现,譬如它们有严密的内部组织结构,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有训练行为,更有对自然法则充满明智的敬畏。

野性和文明的界线是不是那么分明?至少野性因素不仅对文明一直有进化意义上的有利促进,甚至于就是文明所固有的一部分。我们的智人先祖,把其他非智人的同类杀光,甚至是吃掉,也是基于残忍的野性逻辑而进行的行为,更别说最近一两百年,包括当下,人类之间的战争之路上始终充满了杀戮。这个过程并不文明。有的人,为青史留名设下谎言,有的人,以神圣之名行魔鬼之事。这些事情都不光彩。或者,文明终究要以暴露全部真实面目为桥梁与推手,方能证实自己的文明属性?

有种更具有象征式的描述,说如今大多数超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其实也像巨兽一般,吞噬着上百万人的灵魂。就是在这样既怪诞又真实的世界里,人对自身和自身成就所产生的审度,本身构成文明的重要部分。而人类对自己的野性产生审度的那一刻开始,自然野性和文明野性便分道扬镳了。换句话说,动物世界的野性和人类的文明(包括文明中的黑暗部分)的边界一直存在。我们是在边界内安全地狂欢,让文明野性得以发育。

至于人类对狼性的态度,从恐惧到敬畏,也经历了从敬畏到崇拜,直至自我感受到这个过程里有了一点神圣的意味。这所谓的“神圣”里,其实是人类对狼的野性的移情和幻想。与其说人性所代表的文明在和狼所代表的野性搏斗,不如说是人性在和自己不能割下的那部分共存。而人性或者说文明中的那份野性有暗黑的一面,更可以呈现为烈焰。人性的光辉一定能,也一定要胜过黑暗的那一面,方成其为“人”:有爱的初心,有“以人为本”的底线,有互助的热血,有怜悯与善良的基因传承,更有对自己精神的升华,或未必能真的获得升华的一番洗涤。

文明最终必须散发人性的光芒,但你的人生,仍然需要点逾越式的浪漫和烈焰式的灼烧。普通平凡的我们,小时候怕听“你野够了吗?”的责问,成年后寻思“够不够野?”里的刺激,总不免偶尔想做个“野人”。路子野一点,内心要有一团野火,把日子野出花样来……放下现实里的世俗和算计,那都是文明精算的能力,而去释放自己天性里的那种本真。对眼睛里永远荡漾着的所谓少年式的光芒,更准确而形象的形容,可能是像只小兽。也如原始森林、荒蛮大漠、无尽星空,瑰玮奇丽的莽苍景象既令人战栗,又引人入胜。

人们也认识到,野性并不意味着不开化或者说是落后。它只是人类一直拥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而已,换言之,具有永恒性。倘若人的思维被驯化到另一个极端,创造力的前景也不太妙。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天马行空,恰是人类野性的一种良性表现——爱情更是如此,人猿泰山的故事,力证在远离文明社会的原始丛林里,汹涌澎湃的感情戏更加动人。

野性和文明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它们互相矛盾,又互相吸引。野性的价值被文明思考后承认,文明会更加“文明”。这种链接像是打开了一扇让人更了解自身与文明本质的窗口。

那些有貉的小区里面,植被也疯长——植物其实也充满了野性,只是在人类的视角和尺度里,它们显得比动物更无害而已。有人也说了,在几十年前,当城市尚未如今天般肆意扩张之时,那些小区的所在地原本就是貉的地盘,是人类的建设“侵占”了后者的家园——未必非要称之为“貉的地盘”——生态如果是一种系统或秩序,必以多元、立体和一定时段内相对的稳定为特征。生态从“野生”到“娇生”,绝非文明最优的结果。而从一种非野性的状态抵达优雅,或许才是文明不断的、真正的进步。它可以很微小,可能只是小区里部分居民对貉表现出的宽容。野性和貉可以没有边界,但是文明和人类显然需要护栏——这“护栏”,更应该是对“貉”们的保护。

今天的时代仍然需要野性。今天的野性空间又有多大呢?野性的边界又在哪里呢?事实上,野性是没有边界的,它也不会有自主的边界意识。倒是作为具有更强大能力的人类,要始终防范自身野性之恶——仿佛在说只有魔法能够打败魔法——人类以野性战胜野性,也将凭文明成就文明。

猜你喜欢

边界人性文明
守住你的边界
请文明演绎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漫说文明
人性的偏见地图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人蚁边界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