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学生在行动”之云南篇
2021-12-20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深刻的阐述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需要全民参与。
着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科普体系,是全民参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下文简称“学会”)始终将科普作为生命线,自2004年在保山市启动“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现更名为“大学生在行动”)以来,连续18年组织省内外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科普宣传活动。2021年学会积极响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号召,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科普生力军作用,抢抓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大会历史机遇,立足云南省在国家生物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地位,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这一主题,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寒、暑假“大学生在行动”科普宣传活动,同时结合“地球日”“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不断努力实践,学会逐渐走出一条“学会+高校+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基层政府+村民”联合科普的路子,基本形成“平台+”生态文明科普新模式,基本建成“大学生在行动”“专家讲科普”“千企万人”普法为主体,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重大纪念日宣传为补充的现代生态文明科普体系。
一、活动总体概况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1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云南省迎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新的重大机遇。2021年,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指导和各高校的支持下,学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响应、精心策划,以学会常抓不懈的科普生命线为切入点,结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和全力服务COP15的主人翁意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达峰紧密结合,全面融入贯穿到2021年寒、暑假“大学生在行动”科普宣传活动中。本次活动组织了来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省内18所高校及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6所省外高校,共计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4支小分队(寒假24支、暑假30支)深入我省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活动遍及12个省29个市(州)33个县69个乡镇。本次活动还结合“地球日”“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团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同时为提高活动效能,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编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手册》《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册》及环境健康、疫情防控、低碳生活等宣传材料。
活动中开展科普集中讲座50余场、发放宣传品10000余份,完成调查问卷2000余份;发布美篇100余篇、收集活动照片2000余张、视频近100个,活动总结54个,活动受众近万人。
二、主要做法和亮点
(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承办2021年全国“大学生在行动”启动仪式
2021年5月22日,在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我学会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国家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昆明理工大学承办了2021年全国“大学生在行动”启动及培训会。国家学会科普部主任陈永梅主持启动仪式,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学会、多个省级学会的代表及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崔书红发来贺信,我会秘书长钟敏等为启动仪式致辞,我省大学生志愿者刘娇同学代表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代表郭艺、兰云翔做活动经验分享。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彭艳琼及我会理事长李唯为到场学会代表及大学生志愿们做了科普专题培训。启动会后还组织了学会代表及多所高校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前往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2天的保护区实地调研及周边村庄科普宣传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示范活动。
启动仪式的成功举办,吹响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社区、校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的号角。同时,有机会承办本次启动仪式,是国家学会对我会长期开展“大学生在行动”活动的高度认可,我会有机会向全國兄弟学会展示自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对我省持续开展好“大学生在行动”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2021年全国“大学生在行动”启动仪式还得到了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宣传报道。
(二)全面聚焦服务昆明COP15大会,活动直面保护地群众
2021年寒暑假,我会全面聚焦服务即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大会,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碳达峰”这一活动主题,精心组织策划,持续性开展“大学生在行动”活动。结合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保护对象、学生可达性及近两年“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开展情况等,研究制定《2021年云南省“大学生在行动“活动方案》及2021年云南省寒、暑假“大学生在行动”项目申请指南。
本次活动均深入到云南省境内划定的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调研宣传活动直达保护区内及其周边村落,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带到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和人群,通过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云南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楚雄、玉溪)、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提升当地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增进对当地保护动植物的了解,促进村民保护意识由“不敢破坏”向“不能破坏、不想破坏”转变。活动直接受众近万人。
(三)建立“队伍组建-培训指导-物资发放-活动实施-总结评优”的全过程活动机制
1、科学组建队伍
我会努力克服疫情常态化影响,积极与各高校联系,完成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组建。共计组建了来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省内18所高校及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6所省外院校,共计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4支小分队参加活动。
2、严格培训指导
1月19日我会采用线上腾讯会议形式组织召开了2021年云南省寒假“大学生在行动”启动暨培训会,学会理事长李唯以“当代大学生如何做科普”为题,为省内外高校的志愿者们开展培训,邀请优秀小分队代表作活动经验分享,同时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特邀生物多样性知名专家杨宇明教授录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普视频供大家学习、传播,提升志愿者知识储备。
5月22日以承办全国“大学生在行动”启动仪式暨培训会契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彭艳琼及我会理事长李唯为到场学会代表及大学生志愿们做科普培训,并邀请了上一届“优秀志愿者”代表作经验分享。
同时,为提升“大学生在行动”活动质量,我会还为大学生志愿者小分队提供具有丰富科普活动经验的指导老师,实现“一对一”带队(指导),为大学生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坚实保障。
3、做好物资保障
我会高度重视活动物资保障,设专人负责物资的准备、发放工作。组织开发宣传手册和宣传报,精心采购了2000余份宣传小礼品,并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相关物资分发给各小分队负责人。
4、创新活动方式
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小分队采取“就家就地”分散及集中组队开展活动两种方式,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保护区开展活动。志愿者们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耕作生产活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及宣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林草局、种子管理站、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走访,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到街头发放宣传册、宣传报等方式做开放式宣传。部分志愿者小分队通过联合学校开展“科普小课堂”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室内讲解、室外体验相结合方式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锻炼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应变能力,也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得到了当地师生的高度认可。
5、及时总结评优
各小分队按照要求发布活动视频及新闻简讯、撰写活动总结,按要求提交活动的总结材料、活动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等。我会根据各小分队活动开展情况及提交的总结材料,组织进行评优,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推荐优秀小分队及优秀个人。
在活动中,各小分队组织制作短视频,借助抖音、快手、bilibili、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平台进行宣传,共计发布活动短视频100余个,点击最高近3000余次,总点击量超万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扩大活动影响力,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依托“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科普宣传活动。我会“大学生科普活动”示范点——哀牢山双柏管护局带领小分队前往保护区内进行调研的同时,还积极号召周边群众参加活动。依托“大学生在行动”中整合的社会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生态环境科技志愿者、环保专家学者、大学老师、学会会员等),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纪念日召集志愿者前往昆明市金殿公园、西华公园、盛高社区、严家地社区等多个公园及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以开设讲座、发放问卷、游戏问答、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对大众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发动我会昭通片区、红河片区、丽江片区等多个片区积极开展公益宣传,实施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学校,并获得广泛好评。
(五)针对性开发科普宣传品,多角度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有效支撑精准科普的开展
1、精准开发科普产品
我会紧密结合云南省各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及现状,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2015年),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系列手册》、生物多样性宣传报、疫情防控宣传报等,宣传材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贴近实际,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保障,提高科普效能。
2、多角度反映生物多樣性保护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及发表论文
通过开展调研及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各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保护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本次活动共计收到有效调研报告20余份,活动总结50余份。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小分队,在莫新春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泸沽湖、丽江古城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及科普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部门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针对全域旅游开发下泸沽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丽江本土庭院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了 24000余字、20000余字的两份调研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志愿者小分队围绕洱海环境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问题开展调研及科普宣传,了解洱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了17000余字调研报告。
楚雄师范学院志愿者小分队还通过调研发表了文章《露天煤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研究》。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科普体系构建中科普人才储备跟不上科普需求;
2、科普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如何打通生态文明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最后一公里”,是我们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3、如何发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导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是科普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4、部分大学生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有待提高。
(二)建议
1、对有意愿长期开展生态文明科普的主要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组织策划的系统培训;
2、将打通生态文明科普“最后一公里”列入大学生在行动的活动内容,进行活动指导,树典型、抓推广,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到广大农村开展科普宣传;
3、将生态文明科普体系建设和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紧密结合,争取科普经费;与相关部门协作,将环境与健康协同科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团体广泛参与、镇村协同推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宣传新模式,推动构建多元化生态文明科普宣传体系;
4、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在广大高校开设科普公开课,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