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条件下人民获得感提升研究

2021-12-20曹乃方

公关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获得感困境

曹乃方

摘要:人民获得感是人民基于客观物质获得的一种主观感觉,本质上是一种“得到”的“感知”。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要判断,人民获得感也会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人们有着更加全方位、多元化的需要。在新变化新要求下,我们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注重贫困地区发展,增加人民的客观物质获得;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获得感 困境 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获得感,“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使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强调了“获得感”的重要性。同时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这一重大判断,因此我们要直面新变化新需求,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满足人民新的需要,增强人民对获得的感知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一、获得感与人的需要

1.獲得感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获得感是建立在“客观获得”基础之上的,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觉[1],本质上是一种“得到”的“感知”[2]。人民获得感就是人民基于客观物质获得的一种主观感觉。因此实实在在的获得是基础,没有客观的获得就一定没有获得的感觉,但由于获得感是主观的,有客观的获得也不一定会产生得到的感觉。既要增加客观获得,也要增加个体对获得的感知。“获得”以付出劳动为前提。在微观层面上,这种得到是个体付出相应劳动后获得的报酬。在宏观层面上,这种得到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国家制度法规保障的结果。[3]

获得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获得感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发展是获得感的基础[4],没有发展,就一定没有获得,更谈不上对这种获得的感知。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收入的差距大大地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因此发展应该加快城镇化建设,注重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获得感以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永远都在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关心百姓所思所想,精准地满足百姓的需求,不一刀切。同时也不要搞什么面子工程,民生改善工作要踏实。最后,获得感以健全制度法规为保障,健全的制度法规保障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

2.获得感的主要内容与人的需要相关

获得感一定与人的需要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需要,又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人们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到高的,当人们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会希望自己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就体现了这一点。人们一方面追求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追求着更充分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更公平的社会环境。因此人民获得感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两方面都不应忽视。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条件下人民获得感提升的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获得感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人民获得感本质上是对实际获得的感知,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获得感的提升就受到了阻碍。

1.城乡间、区域间收入差距大:阻碍了客观获得的增加

人民获得感是人民基于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而客观获得的首要指标就是收入的增长。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6338元[5],而2018年二者相差21796元[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着扩大的趋势。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8年的1.16倍,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8年的1.1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4:1,而日本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在0.86-0.97间波动。[7]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差距。从以上三个指标均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这影响了农民的客观物质获得,进而影响农民的获得感的提升。

我国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明显。我们用基尼系数来检验中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匹配的程度。我国的基尼系数大体在0.200-0.500间波动[8],改革开放后的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略有下降,但之后呈现着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1992年后,我国基尼系数突破了0.400,至今处于收入差距较大阶段。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国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这影响着落后地区人民的客观物质获得,影响着落后地区人民获得感的提升。

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阻碍了人民对客观获得的感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需求不断增长并更加多元,我国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表1中,近5年来我国政府的三大社会公共服务占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2.5%、32.5%、34.1%、33.9%、33.8%。[9]呈现着先是平稳增长后略有下降的趋势,且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和城乡二元体制,都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差距,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些阻碍了人民对客观获得的感知。

3.制度保障不健全:增加了人民的失落感

人民获得感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都可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但更应看到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公平正义体现在分配制度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改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些负面现象,例如一些肆意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这体现着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人利用政策先富了起来,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这种优势还会形成代际传递,“寒门再难出状元”。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当下,这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只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心生不满,感觉自己受到了剥夺,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使得人民获得感大打折扣。

公平正义体现在各行业的法规制度上,某知名艺人偷逃上亿税款,引发社会热议,人们感叹着贫富差距之大,有钱人挣钱容易,有钱人为所欲为,这个事件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扫黑除恶的行为,但仍有地方恶霸及黑恶势力插手物流运输的行为,这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正常出行,还影响了特殊时期企业的复工复产。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漳州婴儿霜致大头娃娃事件以及不给编剧在剧本中署名的权利都让人们不满,这些漏洞都显示着我国各行业还存在着法规制度保障不健全的情况,这些情况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已有获得的感知,阻碍其转化为获得感。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条件下人民获得感提升的對策

1.加快城镇化建设,注重贫困地区发展:增加人民的客观获得

我国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新型城镇化新在对人的尊重上,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城”为中心。我们要尊重广大农民的诉求,解决农民最想解决的问题,同时让农民群众都参与到建设中来,吸收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应该完善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体系保障应该跟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这些关系农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重视。

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们要注重贫困地区发展,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情况下,更应注重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保障脱贫成果,确保不返贫。当前绝对贫困现象已经不存在,更多是相对贫困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让大家拥有“我要脱贫”的意识,拒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靠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2.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对获得的感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合理分配公共服务的支出,同时要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增加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具体来说,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人民关心的方面,都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教育方面,农村教育是教育改善工作的薄弱环节,要继续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精准施策,确保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在医疗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扶持力度,确保每一村都有自己的医疗室,同时提升农村医疗队伍的素质,让农民群众不必到外面就医,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在住房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得,不是用来炒得的观念,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最后,在就业方面,当前形势仍不能忽视的现实,就业是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应继续施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增加创业扶持力度。

3.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的需求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有目共睹,中国大妈在美国大量购买黄金,国外奢侈品店里永远都不缺少国人的身影,机场的免税店也是如此,我国代购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涉及的商品种类众多,代购国家广泛。我国游客去日本大量抢购马桶盖、电饭煲。这些都说明了人民不是没有需求,不是购买力不足,而是需求发生转变。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就把目标转向国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的需求的这种变化,进而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4.健全制度法规来:保障人民劳有所获

一方面,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保障多元主体的权利。我们要保障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工作人员的权利,某科研人员发明出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公司只发放象征性的几千元的奖金,而公司靠这个新成果盈利数千万元,这一行为使得科研人员的失落感大大增强,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压。另一方面,要健全各行业的制度法规。依法打击非法收入,铲除黑恶势力。反腐靠制度,在制度保障下党继续“打虎”“拍蝇”“猎狐”。加强各行各业的制度法规体系,更加重视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人民获得感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阻碍了人民获得感的提升,具体表现为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收入差距大,阻碍了客观获得的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阻碍了人民对客观获得的感知;制度保障不健全,增加了人民的失落感。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城镇化建设,注重贫困地区发展以增加人民的客观获得;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增强人民对获得的感知;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健全制度法规来以保障人民劳有所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16(2):18-23.

[2]王晓霞.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人民群众获得感探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3-8.

[3]唐钧.在参与与共享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49-53+85.

[4]陶文昭.“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J].理论导报,2016(4):21-23.

[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2-28)[2020-01-29].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8)[2020-01-29].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7]谷军,康琳.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J].发展研究,2011(2):82-86.

[8]方玉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7):69-72+126.

[9]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获得感困境
跟踪导练(一)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