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2021-12-20宋玲吴志强
宋玲 吴志强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实施“三教”改革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教材、教法现实困境的调查分析,从“三教”改革的角度探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三教”改革,工程造价,课程思政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效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三教”改革成为热点,“三教”是教学建设的基本要素,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1]。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要从“三教”改革入手。
而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培养具有工程建设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专业,在造价管理过程中直接牵涉到业主、总包、监理、审计、分包等各方的经济利益,要求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筑起一道防火墙。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如何通过落实“三教”改革来进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一、高职院校“三教”现实困境
1.教师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不足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三教”改革的根本。高职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主体,高职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目前,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不高是高职师资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四十五岁以上的教师 ,有一些实践经验,但随着高职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逐渐的脱离了原来的实践岗位,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了解甚少,专业技能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速度。对于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以应届高学历毕业生为主,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岗位职责、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教师没有专业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在思政方面只能空谈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学生培养质量可想而知。而教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后,再送到企业实践,成本代价太高,并且实践效果不好。
2.教材形式单一、内容更新慢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2]。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往往周期过长,不能及时纳入四新技术,时效性差[3]。教材编写人员结构单一,以高职教师为主,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教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教材大多数延续了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思路,有一定的职业性,但过于偏重理论,实践操作性不强。对于造价行业而言,建筑施工技术更新快,计量计价相关规范调整变化大,配套教材更新慢,往往教材出来,规范已经改了。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法的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占主要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听,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自己探索的精神,很难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长此以往,这种学习上的惰性就会延续到工作岗位上,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在学校学习时被动,到工作过程中需要主动的转变,没有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受到批评,容易丧失自信心,就缺少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教”改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部分,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成为“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是改革的途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去实现[4]。
二、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做好“三教”改革的前提。
(一)立德树人,培养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高职教师学历层次比较高,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整体素质优良。但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不高,影响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培训、交流会等活动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的发展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等,提升专业教师的学识修养,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价值维度,拓展价值育人本领。同时课程思政育人不仅在课堂内,还在课堂外,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组织课外的集体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内培外引,提升专业教师专业育人能力
自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双师型”这一概念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效果并不显著,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双师型”教师不足。直到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原则上聘请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这一准入要求,为高职院校人才招聘指明了方向。有很多应届生刚工作,职业选择指向性并不明确,他们有了企业职场经历后,再主动转行到职业教育,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得到了双重强化,能够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师的岗位要求,后期再參加企业实践和接受工作岗位再培训都要容易上手,这对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有好处。当然,不同专业在人才招聘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工程造价专业,最好是已经取得高级工程师和一级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因为三年还没能考取造价师执业资格证书。就应届生而言,也只能够掌握造价管理的技术技能,还没能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形成自己的业务圈,这个时候选择进入高校,很容易脱离生产实践,失去实践的机会和能力。
职教20条人才招聘新要求的提出也只是解决了未来职业教育师资来源的问题,但目前更重要的是已有师资的双师问题。就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因其未来岗位以业内为主的工作特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加容易。学校可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需求分批组织参与项目实践,首选学校周边项目,可以兼顾学校教学工作,实习期以项目为单位,从项目开始实践到项目结束。除企业实践外,其培养方式还有国培、省培、软件公司组织的新技术培训、规范宣讲、工程造价各类论坛及研讨活动,通过技术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产教融合,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收入水平可观,高校招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招聘一两位教师并不能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问题。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聘任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到校担任产业导师;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提升,实现校企岗位互通、人员互聘。对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实践部分由企业教师主讲,安排专任教师当助教,随堂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又培训了教师。各教研室组织安排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师生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以及行业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教师的专业育人水平和思政育人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 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三、对接职业能力,编制新形态教材
教材是阐述课程知识点最完整、最详细的學习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工程造价专业因未来工作岗位造价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颁布《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要“倡导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其“活页式”教材应按工程造价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把学习内容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活页式”教材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工程造价专业因工程技术的更新、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及政策法规调整,要求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的问题。
“工作手册式”教材旨在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对接、工作标准与学习标准的对接、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突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特征。对工程造价中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以工程实际案例为主线,以计量与计价软件为载体,编制工作手册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应具备专业性、实用性、易读性等特点,学生有了“手册式”教材,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任务要求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的职业素养。
四、加强教法研究,促进教法创新
教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与手段,解决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怎么教”的问题[5]。学校应加强教师教法的培训和研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讲课比赛活动,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因此,不同的知识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工程造价专业而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侧重知识和理论原理学习,提倡研学结合、模拟职业情境,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理实并重课程宜采取“做中学、做中教”,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集中性实践课程宜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双向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完成过程、校外教师评价完成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规范操作的职业精神。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例如VR技术、4D微课等丰富教学资源,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平台承载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摄入途径和思想政治载体。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完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完成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创新教学内容,从时事热点中讲思政、从行业事件中讲安保、从模范事迹中讲匠心、从行业规范中讲法治、从行业发展中讲家国,将行业中造价人员正面、反面的案例相结合,警示与榜样相结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五、总结
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从“三教”改革的角度,讨论了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运用新时代政治思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思政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目标,以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三教”改革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落实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只有不断的推进“三教”改革,才能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只有将“三教”改革置于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背景下才有价值。 PR
基金项目: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码:2020NDKT048);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19-R-68734);2018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ZCZ1).
参考文献:
[1]王莉.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2020(6):18-21.
[2]吴宝明.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51-54.
[3]曾凡远.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62-65.
[4]陈东伟.“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高专对思政课教育教学[J].国际教育,2020.90-91.
[5]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作者简介:宋玲,江苏如东人,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造价管理、工程力学等方向)(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