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2021-12-20崔楠
摘要:本文重在阐述“四史”教育在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上取得实效价值,分析存在现有困境及原因,探析辅导员在日常开展“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实现路径。从而使广大青年以史明鉴,将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强国梦的行动指南,用心践行强国有我的承诺。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大學生,辅导员
“四史”教育重在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青年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为家育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四史”教育就尤为重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知史方可爱党、知史更加爱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念党恩,永远跟党走。
一、“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价值
1.学史明智,有助于青年学子增强勇气和力量
党在内忧外患国家存亡时,挺身而出,敢于斗争,迎来了建党百年华诞盛景。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扛起责任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党在洪水侵袭时果断出击,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任何艰难险阻时,党总是给予力量和勇气,这就是我们前进路上最好的榜样。历史是未来之溯源,信念是前进之根基,跟党走,强信念,使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为美好人生奋力拼搏。
2.学史接力,有助于青年学子勇担责任使命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强国有我,请党放心”,这是新青年铿锵有力的声音,这铮铮誓言将要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广袤大地上。学四史,接过红色文化的接力棒,发扬革命英雄捍卫祖国的红色革命精神;学四史,接过砥砺奋斗的接力棒,弘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民族奋斗精神。不同时代我们要承担的使命亦有所不同。近代林则徐担起着“开眼看世界”的责任;当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舍小家为“大家”守孤岛32年,肩负起卫国卫疆的责任;时代虽不同,但不管身处何时,都不能忘本,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要始终牢记红色历史,铭记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不负韶华,青年学子都要将坚定远大的信念付诸于实际行动,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与智慧。
3.学史践行,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际矛盾、情感障碍、就业困难、网络诈骗等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思想困惑,缺乏自我管理。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高校及教师要将“四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把握方向性,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对一”思想和就业等方面帮扶工作,多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特别是思想困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史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上存在的现有困境
1.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四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第一课堂,这种传统应试教育方式,虽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者熟读等方式学习,在考试中会取得良好成绩,但可能存在记忆时间短,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产生思考惰性,而且会导致教育的结果浅表化。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够完全满足新时代要求学生富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高校及高校教师要突破瓶颈,要立志于发展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复兴的政党”、“为什么社会主义好”。只有在内心深处的真正认同,才会更好的落实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去,才会真正的把“党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宗旨落实到实处。
2.内涵及关联度阐释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学习“四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历史教育,重温党的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性和方向感。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关于“四史”教育内容关联度阐述不足。四史中的每一个历史都有其侧重点和独特性。党史重点讲述“党的历史以及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史重点阐述“新中国的过去以及取得的历史成就”;改革开放史重点论述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社会主义发展史侧重讲清楚“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虽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主线,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3.缺乏互动融合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拼搏上进,从经历“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路走来证明了党擅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四史”教育的落脚点体现在了实际行动上。“四史”教育知识不仅仅要体现在书本和课堂上,要运用所学真正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将“四史”知识充分融合。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激励大学生克服困难,传承革命精神,战疫中的青春担当,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是能够堪当大任的一代。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外化于行付诸于努力成为担当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国梦实践上的时代新人。通过调研发现,在各种校内外的实践中,并没有更好的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合。如能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是否掌握思政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及时反馈做好查漏补缺、补齐短板,达到资政育人的“双赢”成效有所助益。
三、分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困境的原因
1.主观因素
对于“四史”教育的接收者而言,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学生起点不高,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理解力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在接受“四史”教育时多为被动,应付学习。对于“四史”教育的传授者而言,大量的教学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吃透“四史”教育融会贯通方面做的不到位,且辅导员站位不够高,教师队伍建设不够,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2.客观因素
部分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学校重在培养师范生技能。对于职业技能院校来说,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缺乏创新导致模式较为单一。加之网络媒体的冲击,使得网络“四史”育人难度加大。
四、探析辅导员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建议高职院校打造专门的“四史”教育专业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各环节中渗透“四史”教育,确保全员、全过程相融合的模式。
1.上好第一课堂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学习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各高校虽将“四史”教育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但存有以各自内容为重点的偏颇,导致学生不够全面、系统学习知识,也导致知识模块化不成体系,不能互为有效衔接。为更好把“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各个部分更好融会贯通,辅导员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精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将教师讲授法和案例法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愿意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型的灌输式教育。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2.发挥第二课堂
日常思想政治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第二课堂,辅导员应牢牢抓住并合理有效利用。辅导员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运用“四史”知识,引導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特别是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调整心态,坚定信念。高校辅导员应用心成为大学生“四史”教育工作的宣传者。
定期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如开展“四史知识竞赛”,“党史故事我来讲”沙龙活动、“妙笔绘初心”,原创征文等活动,组织将学生专业和党史教育结合形式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接受“四史”教育知识。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假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故事讲解服务活动,到基层地区开展科普宣讲活动,或给予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关爱服务等等。
同时,高校应加大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师生提供校内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机会等,为师生发展提供更适宜的平台。
3.充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育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人生路上的导师,辅导员要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思政育人大环境,充分运用好“学习强国”、“汉风号”等学习平台,借助“抖音”、微博等宣传“四史”知识,并践行教育初心,创新性运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领,运用四史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焦虑,对就业困难者“一对一”帮扶,学业上给予指导、生活和精神上给予爱和关心。辅导员要紧跟网络时代步伐,结合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创新“四史”教育的表达形式。
五、结语
以史鉴今,知史明智,知史担责。要想更好发挥高职院校资政育人作用,只有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去,方可使青年学子牢记初心使命,肩扛责任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项目全称:“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55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更好前行[N].北京:人民日报,2020-01-29.
[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08-29.
(作者简介:崔楠,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