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引导与教育路径探析

2021-12-20刘芳

公关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

摘要:网络纪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纪念形式,具有便捷性、参与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的特性影响下,要强化党的网络纪念主导权、注重网络纪念平台建设,契合青年学生特点,丰富网络纪念形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纪念活动中的行为和认识,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网络纪念,思政教育,大学生

纪念活动作为蕴含和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意义的重要符号,有着深刻的教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网络纪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纪念形式,也是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探究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影响因素和引导路径,对于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共同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纪念活动的教育功能特点

网络纪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纪念形式,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环境中想象性地进入纪念氛围,虚拟现实,成为大学生开展纪念活动,建构集体记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与传统纪念方式如会议纪念、主题庆典活动纪念、文集纪念、场馆纪念等相比,网络纪念活动具有便捷性、参与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成为思政教育载体,彰显思政教育功能。

1.网络纪念活动的便捷性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21%。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纪念仪式的物理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虚拟在场的在线纪念仪式,数字档案馆,巨量的历史资料在点击之间唾手可得,网络纪念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纪念活动的首要选择。随时随地的参与、浏览、学习使潜移默化的生活教育与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统一,学生在网络空间感受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等,进而坚定共同信仰,凝聚政治认同。

2.网络纪念活动的多样性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网络媒介通过技术手段融合多种传媒形态和功能,实现数据、声音、文字、影像、动漫的融合,甚至呈现虚拟档案馆、纪念馆,建构全面立体的纪念活动,加强了记忆的感官体验。网站既提供大量信息与历史知识,彰显教育主题,又设置多种方式如“点烛”、“植树”、“献花”、制作视频、参与游戏等多种参与方式。丰富的思政内容与方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融合,在无声中“润物”。

3.网络纪念活动的交互性實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纪念活动的实践性突出表现是大学生既是纪念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网络的开放和匿名使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人人都可发言”的技术民主,使得集体记忆也进入了大众书写时代。[1]开发纪念内容相关的网络游戏、制作视频和表情包,发表纪念诗文等活动使大学生既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要求的践行者,实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

二、依托网络纪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因素

1.多元社会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出现了错误文化观念并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泛娱乐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等对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中,网络上有时出现歪曲历史的言论。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易受到错误思潮的侵蚀,形成偏失的价值取向。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但同时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阶段性不均衡、发展不充分,引致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及时的做出合理解释和正确解决。青年学生在看待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够客观辩证,需要加以引导。

3.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点影响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大学期间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但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易产生不满、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复杂化倾向。既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但也有着猎奇心理、从众心理、自我表现心理、无聊心理,而且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淡薄,使得他们易受网络的暗示,受到误导,发表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化言论。

4.网络纪念活动的现实挑战。纪念活动是伟大精神和历史时刻的凝聚,代表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但网络纪念没有传统纪念活动的身体实践,没有仪式操演的现场感和代入感,缺乏现场环境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一些不当言论,甚至商业、“资本”在网络纪念空间中大行其道,可能使“严肃的纪念仪式演变成一种娱乐化消遣,进而让纪念空间特有的仪式价值和文化意涵被冲淡甚至被消解。”[2]

三、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引导路径

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而网络纪念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载体。但受到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的特性影响,对大学生在网络纪念活动中的行为和认识必须加以引导,才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1.强化党的网络纪念主导权,提升高校宣传教育部门业务能力。一是在网络纪念活动中强化党的网络传播主导权。康纳顿指出,不是所有事件都能成为纪念,纪念内容的着重突显和有意淡化关系到意识形态和权力问题,官方媒介应成为纪念的主导者和定调者。新闻网站、数字档案馆等,要发挥其官方传播优势,发出正面声音,引领社会思想,强化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确定共同信仰。传播学的螺旋理论认为在网络中存在强势意见导致从众心理,网络群体易受暗示造成精英主导和传媒主宰。根据学生从众心理,组织一支具有号召力的网络宣传队伍,主动设置议题,通过社交网络对纪念活动作出正面解读。

二是适应新时代,提高高校宣传教育部门业务能力。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和工作者应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在纪念活动中整理敏感话题或者大学生积极讨论的话题,在网络上展开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掌握网络动态信息收集,及时回应,对于不实言论及时澄清,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积极作出正确的指引。

2.加强思政引导,注重网络纪念平台建设。一是纪念馆网站建设。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静态和动态方式相互组合、叠加的技术,汇集相关的书籍、馆刊、画册、学术研讨会的文集、回忆录、大事记、资料辑录、事迹述评等,建设数字平台,展示纪念对象资料。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纪念对象的数据检索、查询,最大程度了解纪念对象,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是纪念内容的选择。突出纪念活动主题,研究分析纪念对象的历史和意义。尊重历史史实的情况下,对资料进行有选择的挖掘和呈现,突显或淡化,以最大程度的宣扬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找到“让历史照亮未来”的结合点。

3.契合青年学生特点,丰富网络纪念形式。发挥网络纪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抓住青年求变、求快、求新的特点,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创新形式。一是活动多样性。围绕主题举行展览、征文、主题讨论、视频展演、动画竞赛、知识竞答、专家学者报告等系系列化活动,把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于活动之中, 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但注意纪念的趣味性不能消解历史的宏大感和严肃性。二是主体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性强、自我意识强烈。网络纪念活动中更多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自主策划、筹备、组织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变单一形式为多种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自发参与。 PR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大学生网络纪念活动的引导教育研究”(2016SJD710107)

参考文献:

[1] 胡百精.互朕网与集体记忆构建 [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3

[2] 翟光勇 李婷.纪念空间的网络化转型及其文化影响 [J].中州学刊,2019.2

(作者简介:刘芳,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和思政教育)(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