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1-12-20代良沾许兴阳
代良沾,许兴阳
(1.六盘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2.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引言
整本书阅读思想由来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也多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境地,直至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才把整本书列入语文课程体系,才使其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表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与教学意义真正被重视。“课标”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这足以说明小说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一、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相对语文课本中节选小说阅读所领略到的冰山一角,小说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阅读模式。王安忆说:“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2]阅读小说能使我们沉静下来,体验小说中的种种生活,享受小说为我们创造的纷繁世界,还能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广阔、深刻的思维方式。
(一)涵养心性
小说最接近生活,也最能全面地反映生活。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遇到另外的自己,也许是我们从未见过或不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类人;可以让我们身处一些我们不曾去过或未曾关注的地方,又不必担心回不了家[3]。阅读小说能激起学生对世界和理性的深思,引起怜悯与恐惧、滋生乐观与坚强、涵养从容坦然的心性,能让学生在悉知一切情节及人物思想感情时理解书中所有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质,能让学生直面自己心灵深处,审视自己的灵魂,勇于追求生活的本质,崇真去伪。
(二)谙悉世事
小说通常以特殊的具体形式来表现普遍的人性,激起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包罗万象,涵盖纷繁复杂的处世之道,往往蕴藏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展现社会生活百态。读一本经典的小说,或上青天揽月,或入五湖泛舟,学生视野会变得开阔,不须亲身经历,仿若身临其境,能使学生汲取古人之智慧,通晓人情,瞭望到无比广阔美好的世界。
二、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现实困境
“课标”已把整本书阅读教学列入语文课程体系,并设置了相应的学分和课时,表明整本书阅读不再是一句高声呼喊的口号,而是已真正开始实施。但由于一些现实因素,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落到实处。为了解相关教学现状,笔者设置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贵州省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部分。学生问卷随机选取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中且涵盖不同年级,共发放600份,回收592份,回收率98.6%;教师问卷随机选取语文教师,共发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两个最普遍问题:
(一)学生阅读时间紧张
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耗时且漫长的过程,学生的可阅读时间捉襟见肘,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阅读课,平时课程紧张、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基本没有闲暇时间静心阅读,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周末或者寒暑假阅读小说。由表1可知,高中生一周的阅读时间普遍在1—3小时之间,占比41.22%,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因此,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高效阅读小说整本书尤为重要。
表1 学生阅读时间情况
(二)教师指导方法不足
整本书阅读虽然不是一个新事物,但面对熟悉节选小说阅读教学的教师来说,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还相对陌生。由表2可知,54.23%的教师习惯了以“精读”单篇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小说阅读,灵活结合“精读”与“略读”阅读法的教师较少。多数语文教师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阅读,加之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面对篇幅宏大、结构复杂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方式方法仍不足。
表2 教师指导方法情况
三、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寻
小说文学样式较为自由,相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其篇幅不受限制;相对于戏剧而言,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文学家狄德罗说:“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小说形式上的自由带来了内容的庞大、结构的复杂、艺术构思的巧妙设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的方法来阅读小说,充分关注小说中的“未定性”与“不确定性”,指导学生“入境”“出境”地阅读小说。学生掌握一定的小说阅读方法后,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阅读小说整本书。
(一)“精读”“略读”阅读法
小说多为长篇巨著,阅读小说主要采用“略读”的方式,“精读”作为补充和辅助。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略读”与“精读”之间切换,使学生学会这两种阅读方式的相互交融。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知,“精读”是“略读”的基础,在一篇篇课文中习得的“精读”经验,可以迁移运用到小说整本书阅读中。“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4]
1.“精读”
“精读”是指学生透过小说文字形式去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内涵,不停留于简单易晓的问题梳理,通过“精读”对小说整本书内容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学生积极主动预习是“精读”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预习是在教师指导前通读整本书,了解小说的一个整体脉络,查阅小说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在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后,要尝试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付诸笔墨,记录下来,待教师指导环节时一起讨论。在熟悉一部小说的阅读方法后,可参读相关的作品。
精读虽是对作品中一章一节一句的细细品味,但并不是每一章都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精读。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叙述出发,进行“精读”指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粗略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厘清人物关系、弄清故事主线。“精读”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知道小说的矛盾冲突处、高潮跌宕处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赏析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描写,从外貌、性格、侧面烘托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是静止孤立的,知道“好人”也可能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反转、“坏人”也不可能一直坏,人物性格的变化总是随着经历发生或多或少地变化,学会辨析“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艺术效果,如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某天早晨醒来突然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从此他只能像一只甲虫一样生活,但他的人格思想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格里高尔身份的变化也层层剖析出人类对人性的思考、人性“异化”的悲剧。再次,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节中,作者关于大雪的描写就别出心裁。带领学生赏析描写雪的语段,通过了解林冲在落雪纷飞时的小心谨慎行为,可以探究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非林冲疏忽。作品中直接描写雪的语句实为经典,如鲁迅说:“《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5]一个“紧”字,生动呈现了雪落之厚、雪势之大的情形,让人如身临其境。显然,这里的雪不是那种轻盈飞舞、飘飘洒洒的,而是有力度的。教师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赏析力,带领学生“精读”这些语段。
除了“精读”小说三要素以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的艺术处理,了解小说是如何“讲故事”的。叙述者不同,叙述角度的切换以及叙述时序的剪裁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就全然不同。如钱钟书《围城》中叙述视角的运用就独具匠心,作者多重视角地综合运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之隐秘活动与复杂情感,内聚焦型多重视角营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围城”,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又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称转化的手法变化,非全知型与有限全知型视角的切换,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变化错落有致,读者被这种变化牵引着去猜测,给人一种趣味横生之感。此外,小说在我们的认知中总有一个主题思想,或讴歌人性的真善美,或针砭时弊,或寄寓人生哲理。但是教师不应该去僵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是引导学生用人生的经验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真正走进小说。
“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思考,在明晰小说内容和理法后带领学生吟诵精彩片段,调动多种感官,培养口有朗诵、眼有揽收、心有意会、手有记录的好习惯。“精读”强调反复吟诵和品味,因此对于一部小说,只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精读”的要旨。
2.“略读”
“略读”并不是粗略地阅读或是忽略地阅读,“略读是相对于精读,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6]阅读小说不提倡注意译解字词的所谓“细读”,大多数小说卷帙浩繁,阅读时需要注意速度,主要用“略读”的方法阅读,正如“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一样,阅读中不拘泥于不认识的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语段内容,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完成“略读”。对于心存困惑的地方随时圈点批注好,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保持一种原生态阅读的状态。
指导学生“略读”首先要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版本,同一本小说会有多个不同版本,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校勘精准的阅读版本,注意所选择的读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好合适的版本后,指导学生学会看序目,序目也即序文和目录。“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4]当学生养成看序目的习惯后,在通读整本书之前便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印象,如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在自序中交代了本书创作的一个心路历程。作家余华因无意中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感慨歌中老黑奴苦难而又从容的一生,于是决定创作这样一部小说[7]。学生在正式进入小说之前阅读序文,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清晰的主题思想,阅读中也不至于思考偏颇。有些小说在正文结束会有后记,这也是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内容,后记或是说明写作经过,或是评价内容,这些文字都和小说内容息息相关,可以使读者对小说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和思考。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后翻检参考书籍,了解自己理解以外其他大家的理解和批评,透彻地了解所读的书,养成翻阅资料的好习惯。阅读中如若不择要记忆,便无法使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记忆小说的关键之处。通常学生在阅读完一部小说后,往往只记住它的故事,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精魂。任何一部小说都是由故事构成,故事是阅读一部小说最基本的层面,同时故事也是最简单、最简陋的。故事只是我们逐一探寻的起点,而不是阅读一部小说的终点。如果仅仅满足于离奇曲折、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那犹如驻足于绵绵之秋的窗边,只看见了秋雨,而未闻到秋味、触到秋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凭着故事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同,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4]。如指导学生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时,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奇幻神魔的故事情节背后探究唐僧与孙悟空的“成长”内涵,培育学生的理解力和敏感性。
“略读”的过程不只是眼睛和心灵的“略读”,同时也是笔墨的“略读”,学生应随时做笔记,记录自己零星的思考或感触。待到反复阅读后,方能玩味其中的妙处,领略大师笔下的风采。
(二)“入境”“出境”阅读法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入境”“出境”阅读法的作用,如南宋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唯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8]可见,阅读时要学会“入境”以及“出境”,才能有所知有所得。
1.“入境”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入境”是物我合一的境界。“入境”即是入书,“入书,是凭个人经验,想象补充书上的文字,是我融入书中。”[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9]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小说“入境”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累,从想象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带领学生关注小说的“空白”之处,走进小说,让作品不断地与自身发生内在作用,积极与作品进行“对话”。小说中的空白存在于人物、情节、环境、景物、情感、叙事技巧、具体细节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语言的多元和模糊、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人物形象前后变化、情节的虚构和转折等方面体会小说的空白艺术。
“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补文本中所谓的空白,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本中存在着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需要填补。”[10]教师要带领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空白艺术,学生主动地填补小说中的空白,就是“入境”的过程。沈从文的《边城》中就有很多巧妙的空白艺术,如翠翠情感的空白:“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11]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翠翠微妙的内心变化,“沉默”一词暗示了翠翠一夜未眠,含蓄不露。感受与想象翠翠的害羞,体会翠翠感情的懵懂与纯真,整体感知《边城》中少女心中静悠悠流出的细腻、朴素的感情。又如结尾情节的空白:“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1]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翠翠等待时的执着与坚定,翠翠心中留存的美好幻想。如此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让人读罢也依然沉浸其中,产生无限怅惘与想象,真可谓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层意蕴。这个人会不会回来仿佛不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只需在这无限余味中静静地感受《边城》中真情实意的世界,体会这善良的人性中蕴藏的悲剧与悲哀。这一切,好像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走进作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补充小说的空白之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体悟。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是十分自由的,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补充,但绝不是任意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小说中的“未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意。学生细致认真地阅读,反复咀嚼,方能渐入佳境,学生填补小说空白的过程就是“入境”的过程。恨得深、爱得切,是进入角色的通道;感情冲动,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便能走入书境。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把自己放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感情交汇时,便不知不觉到达“入境”。这个时候学生与作品产生了联系,感受作品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入境”,就是读懂、读通、读透、读深入。
2.“出境”
“出境”也即出书,“出书则我是我,书是书,书任我用”。跳出书境,是书任我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造就了一大批青年英雄就是这个道理。书中的保尔成为二战时期不少战士的榜样和精神支柱,保尔是他们身外的另一个存在,是激励战士们也成为英雄的存在。跳出书境,便有情感上的冲动、精神上的信仰。我们阅读小说,除了感人物之欣喜和悲欢,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灵上的超越。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书任我用”的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孙少平平凡而不平庸的精神气质,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奋斗、对知识孜孜渴求、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孙少安仁爱担当的品质、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不平凡的事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阅读完一部小说,不仅仅只停留于书中人物形象的赏析和故事情节的梳理,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思辨性思考,基于文本的理性反思,引导学生不拘于前人之说,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得知“古人用心”之处以后,跳出前人的框框,力求学而不迂,读而不呆,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完《红楼梦》时,要引导学生跳出书境,跳出四大家族的盛衰,深切感受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体会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又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可以抓住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来提问“你如何理解堂吉诃德性格的两重性”。这部作品主要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因此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是牵动作品整体思想脉络的关键点,也是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关键点。
“出境”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也能正向干预创作,寻找书中的魔力,为什么小说会写得如此激动人心、扣人心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小说的写作艺术,学生 “写”的层次和水平是靠其“读”的层次和水平来支撑的。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4]“出境”阅读小说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自由出入小说。
结束语
阅读小说能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提升学生对苍茫宇宙的认知,加强对人生百态的体悟。小说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单篇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观照意识,从容应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本文立足于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教师的指导方面探寻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期待学生能掌握小说整本书阅读方法,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高效阅读小说整本书,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