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1-12-20季书超
季书超
(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国园林的艺术与中国绘画、人文情趣等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国自文人参与造园以来,素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主观的审美理想,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从审美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臾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在园林景观中,如何将中国山水画这一二维的画面转换到三维的画面中,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解析。
1 中国山水画风格概况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从现存的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山水画的风格,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见图1)为例,此画可以看做是中国山水画的开端,在此幅画中可以看到山和水的形象体现,也体现出当时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天”的画风。到了隋朝时期,中国山水画进入停滞然后快速发展的阶段,并有了自己独立的画科,形成以隋朝画家展子虔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的风格,采用咫尺千里的表达形式,也是对当时园林风景的表现。到了唐代,中国山水画真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山水画大家,也出现了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画派——青绿山水画派和水墨山水画派,青绿山水画派以大小李将军(李思训和李昭道)为代表,水墨山水画派以吴道子和王维为代表,尤其是王维画风独特,苏轼曾评价王维为“诗里有画,画里有诗”,他们的画风为追求写意为主,中国山水画也开始向着水墨山水画发展。后来五代十国出现了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构图顶天立地的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画面风格朦胧、氤氲、传神的南方山水画派。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发展高度成熟,进入巅峰时期,出现了李成、范宽、郭溪、米芾、王希孟等山水画大家,他们的画更加重理法、重写实、重质趣、重人文精神,强调师法自然,这与园林追求的“师法自然”“生态自然”一样。到了元代,中国山水画进入抒情写意山水的高峰,突出代表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他们以文人画为主,以高逸为尚,以放逸次之,画风追求对脱俗的强调,尤其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也为园林抒情景观打造、空间布局、植物林冠线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到了明代院体画复兴,代表画家有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到了清代中国山水画渐渐失去生机,直到近代中国山水画才开始重新发展。
图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2 山水空间与园林布局
2.1 主景突出,配景烘托
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便是要确定主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景进行设计。在主景的位置和项目确定后,便开始对其他小景点进行设计,从而把整个项目设计的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空间合理。在北京的颐和园园林景观中,万寿山的建筑群造型优美、高大华贵,统领全园,便是这颐和园园林中的主景,而在中国山水画布局中同样注重主景的打造和配景的,好的构图是中国山水画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好的构图才能更好地把意境营造出来,而如何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首先主景无论大小都应该占据画面的突出为主,让人能够首先看到,但主景不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这样显得呆板,也不能太偏,而应该放在醒目的位置。配景主要起到对主景烘托的作用,所以不需要花费特别多的精力进行刻画,不需要刻画的很精细,太精细容易喧宾夺主,如郭溪的《树色平远图》(见图2),此图描绘的是一幅平远的河流两岸景观,画中景观以一条河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主景古树用笔雄壮劲厚,枝条盘曲伸张,树上古藤缠绕,给人苦寒、高冷之意,配景山石画法圆润,周边河流中的水浪似投石击起的波纹轻盈而缓慢,这与主景的形成一柔一刚的对比,更加突出主景的雄壮,共同描绘出在这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景观的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山水画的主景突出、配景烘托的布局手法进行设计。
图2 郭溪的《树色平远图》
2.2 山水画和园林景观中的平远、高远、深远
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三远”只说,如宋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水训》云: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嗨,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1]。传统山水画中,强调“主景”与“配景”的作用,非常重视主宾关系,这种传统的植物配置思想也对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造成影响[2]。“三远法”均以“远”称,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是指在一幅画中,可以用不同的视点和几种透视角度,来表现景物的“深远”“高远”“平远”,大体囊括了山水画的构图规则。对于画家和观者来说,它更是一种创作与鉴赏的时空观,以俯视、仰视、平视等各异的视角来观察、描绘画中的景致,突破了人的客观正常生理以焦点透视,即一个视点来观察景物的限制[3]。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要考虑近景、中景和远景关系的打造,在大空间园林景观设计中,这三者的关系还好打造,而在对于小空间园林景观设计中就有一定难度,对此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山水画的“三远”处理手法,通过打造多个微地形,微地形有高有低,相互错开,这样人的视野在行走中就会通过微地形的遮挡交叉,形成不断变化的景观,通过微地形缓坡错位打造方法,达到错位叠加借景,一步一景,实现近景、中景和远景关系的打造见图3。
图3 小空间园林中通过微地形打造近景、中景和远景关系
3 山水意境与园林意境
3.1 山水意境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而在这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山水画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自身真实生活经历与自然感受领悟,并通过科学运用传统艺术创作手法将其有效呈现出来[4]。在有限的白纸上描绘出让人无限遐想的美景,这边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在这让人无线遐想的美景中,意境的烘托与打造便是那最神秘、最精彩的部分,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画画的是一条漫长的富春江水,前面一段是繁荣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凄凉秋天的景象,树叶部分淡掉,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此画用墨淡雅,浓淡干湿着墨丰富,画中山水布置优美,将那种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的情愫描写到极致,被称为“画中兰亭”。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兴盛于南宋。在中国山水画最鼎盛的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的画风以“水墨苍劲”为,这时期院体画、文人画互相补充,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而他们对山水画的意境打造也更加成熟和精湛,尤其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的打造,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从这些山水画作品中产生了让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美景。
3.2 园林意境
意境是园林造园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园林空间的灵魂。园林意境是造园者在设计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赋予景观一种精神的寄托,让游园者在参观欣赏时也引发某种联想,再结合游园者本身经历的理解与感悟,不断拓展延伸眼前景象的感受,从而上升至意境体验。园林意境不但包括可感知触摸的实景,还有景所延伸出的思想空间,这便要求,造园者的设计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创造出超出实景外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同样也要求游园者本身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来感知[5]。园林空间有开敞和封闭两种模式,如私家花园多以封闭模式为主,而道路景观多以开敞模式为主,而不管是那种模式,都对景观效果有一样的要求,而效果意境的打造便是达到优秀景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山水画意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优美景观效果的实现是每一位工作者的追求,而如何打造具有优美景观效果的园林景观,我们可以参考下中国山水画中对意境描绘的手法,通过高低起伏的微地形体现出层峦叠嶂的意境效果,通过浓淡干湿的用墨手法,结合园林植物景观中植物层次设计手法,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
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结合中国山水画进行设计,如借鉴唐寅的《贞寿堂图卷》(见图4),贞寿堂图卷为明代唐寅所绘,其山水画意境优美,虽不指具体山水,观之却十分真切,且作画能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贞寿堂图卷》以平远、阔远的方法绘制,画中描绘远山近水之畔,有堂屋两间筑于山坳回抱之处、松竹掩映,篱落曲折。堂内家人聚首,共叙天伦;堂侧隔桥一人正袖手而立,作静观之状。图中山石皴笔劲利,晕染轻淡;树法丰富,枝干俯仰有态,点叶、夹叶兼备,点景人物衣纹细劲,神态闲适。风格秀润,意境幽淡。设计上将画中景物重点提取,如图4 中的建筑,利用驿站等配套建筑打造成为画中情景。同时设置活动广场,植入文化景观。绿化上主要体现“山”景,通过高低起伏的微地形,打造成画中层峦起伏的山体效果,以原路将绿地分割为若干块,远处区域密植背景林增加视觉绿量,以体现画中郁郁葱葱的远山效果。前面采用大草地的处理手法,体现画中前景的空旷和简约。
图4 唐寅的《贞寿堂图卷》
4 山水画元素与景观造景
中国山水画为了营造良好的意境,绘画主景或配景都离不开山、水、树木、石,山的姿态有敦厚广博、又高耸险峻,也有低小平垅。水有缓急深浅或喷涌沸腾或碧波轻缓。树木有的苍劲健朗,或须于朦胧,用法上笔迹或浓重或清丽,欲断复续。石头亦是千姿百态,怪崄纵横。
植物布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呈现有重要作用,和谐的植物布局能够为空间整体增加舒适度以及层次清晰的空间感,所以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布置上要注重布局上的安排,同时由于山水画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在园林的整体创造时也要考虑在意境、延伸感等方面的体现。在植物的布局中,首先要考虑宾主的关系,在植物的种类上最恰当的是以松柏为主,配合其他植物为辅助,在整体上呈现主次的层次关系,为整体带来呼应的配置和谐感。除此之外也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空间宾主关系,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高度不同设置层次分明的空间配合,在纵向和横向上有错落感,增加园林的空间整体性[6]。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任何一个作品也都离不开植物的运用。设计上可借鉴山水画中对植物的刻画,从而在实际作品中得以展现,如山水画在植物的选择、绘制和构图上皆尽心竭力、精细斟酌。山水画中,松树的运用可谓随处可见,诸多佳作用松树作为主角进行刻画,因松树具有挺拔、常青、孤傲、长寿、崇高等特征,契合文人的精神寄托,且松树刚劲曲折的姿态也切合了绘画中对“势”的诠释,因此,文人将松树拟人化,松树在中国绘画中一枝独秀也成为中国山水画象征意义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松树亦然成为凸显意境的不二之选。如图5 所示,在一个具有山水意境的景观作品中,以微地形堆出山体,虽不能做险峻姿态,却也可表达层恋叠嶂之意。坡顶种植造型松,辅以些许灌木搭配,草坪作为整体画面留白,砾石铺设出流水曲线,再以山石点缀浓重处。整体景观效果意似一幅山水画,有浓淡墨彩,有虚有实。
图5 造型松的运用
5 结语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景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对山水的美学意识同样受到山水画的熏陶。反映到园林景观上,则是对空间结构、植物姿态、表达意境等的独特审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传统园林打造的多为私人的空间,对当下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需求并不完全适用。在当下的景观设计中,除了结合实际的地理和人文因素外,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山水书画,尝试将文人寄情于山水的二维画作打造成三维实景,充分分析画作中的微妙元素,正确地将山水画中的构图到意境以符合实际的方式表达,形成独特的意境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带来强烈的精神共鸣。人们的思想,及精神体验,也会随着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发生相应的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来自于民族的文化,山水画这一传统文化也会随着园林景观的深入研究和引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园林景观造景亦可充分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共同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美感的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