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经历创伤所致情绪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与人格特征研究
2021-12-20叶帆陈怡兰
叶帆,陈怡兰
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云南玉溪 653100
情绪障碍也称为心境障碍, 指正常情感的减退、混乱及夸张。一般是通过3 个方面进行判断患者的情感反应是病态还是正常,即情感反应和所处环境是否相符、持续时间的长短、强烈程度。情绪障碍又称为轻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情绪障碍与发育、境况具有密切关联[1],若在儿童时期经历较为严重的创伤, 由于其缺少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将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进而会对日后的健康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2-3]。 为有效的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则需要对儿童期经历创伤所致情绪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与人格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能够有效的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情绪障碍进行应对处理,确保其能够拥有健康的人格[4-5]。 该文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接收的50 例儿童期经历创伤所致情绪障碍患者, 分析其临床症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50 例女性儿童期经历创伤所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情绪障碍组, 以16 分作为分组临界值, 根据患者的情绪评分将其分为情绪障碍高分组(n=29)和情绪障碍低分组(n=21),将同时期25 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年龄(44.5±4.9)岁;情绪障碍低分组平均年龄(44.9±5.1)岁;情绪障碍高分组平均年龄(44.7±5.0)岁。 情绪障碍低分组、对照组、情绪障碍高分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自愿参加该研究;家属均同意该研究;该次研究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3 排除标准
中途退出的研究对象; 患有应激性创伤的研究对象。
1.4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收集其基本的临床资料,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17 项筛查问卷(PCL-C)、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CAPS)、 儿童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等问卷进行调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共包括17 项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与5 项专门用来评估其他对诊断有帮助的因素条目,按照独立的5 点量表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为136 分,分数越高,表示应激障碍程度越重。 儿童创伤问卷共包括25个临床条目与3 个效度条目,依据发生频度采用5 级评分法, 其中1 分表示从不;2 分表示偶尔;3 分表示有时;4 分表示经常;5 分表示总是, 总分为25~125分。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共包括40 项内容,其中1~20项为状态焦虑内容,21~40 项为特质焦虑内容, 每项均采用4 级评分法。
1.5 观察指标
①3 组研究对象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情况。
②3 组研究对象的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情况。
③性虐待与闯入的相关性。
④躯体忽视与麻木回避因子、过度警觉相关性。
⑤躯体虐待与闯入、麻木回避、过度警觉因子、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总分相关性。
⑥情绪障碍高分的患者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数据情况。
⑦儿童创伤问卷总分与焦虑因子数据的相关性。
⑧焦虑因子数据与疑病癔症评分的相关性。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情绪障碍高分组和情绪障碍低分组儿童创伤问卷评分对比
情绪障碍高分组儿童创伤问卷总分明显高于情绪障碍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情绪障碍高分组和情绪障碍低分组儿童创伤问卷评分对比[(±s),分]
表1 情绪障碍高分组和情绪障碍低分组儿童创伤问卷评分对比[(±s),分]
组别评分情绪障碍高分组(n=29)情绪障碍低分组(n=21)t 值P 值59.41±8.02 36.21±2.13 12.897<0.001
2.2 3 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 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对比
情绪障碍高分组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明显高于情绪障碍低分组与对照组,并且情绪障碍低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对比[(±s),分]
表2 3 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情绪障碍低分组相比,#P<0.05
组别状态焦虑因子评分 特质焦虑因子评分抑郁评分衰弱症状评分紧张症状评分 睡眠障碍评分对照组(n=25)情绪障碍低分组(n=21)情绪障碍高分组(n=29)13.81±5.02(28.63±6.74)*(41.08±8.64)#12.36±5.85(26.42±8.63)*(47.52±9.61)#13.08±2.06(31.26±4.19)*(57.89±8.45)#10.23±0.84(25.69±3.47)*(52.16±7.42)#11.02±1.26(36.59±4.18)*(62.17±5.49)#8.56±0.43(26.34±3.61)*(49.57±5.08)#
2.3 3 组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对比
情绪障碍低分组与情绪障碍高分组的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及社会内向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情绪障碍高分组的社会内向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情绪障碍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对比[(±s),分]
表3 3 组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情绪障碍低分组相比,#P<0.05
组别疑病评分癔症评分心理变态评分偏执因子评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 社会内向因子评分对照组(n=25)情绪障碍低分组(n=21)情绪障碍高分组(n=29)29.53±2.36(46.23±4.19)*(47.08±4.36)*30.08±1.25(49.36±5.36)*(50.02±5.17)*30.12±0.98(69.32±2.08)*(69.79±3.06)*28.53±0.41(58.41±3.49)*(58.74±3.16)*25.03±1.46(61.23±4.42)*(61.29±4.73)*26.08±0.84(52.36±4.52)*(78.53±10.24)*
2.4 性虐待与闯入的相关性
性虐待与闯入呈正相关(r=0.411,P=0.001)。
2.5 躯体忽视与麻木回避因子、过度警觉相关性
躯体忽视与麻木回避因子、过度警觉呈正相关(=0.414、0.406,P<0.001)。
2.6 躯体虐待与闯入、麻木回避、过度警觉因子、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总分相关性
躯体虐待与闯入、麻木回避、过度警觉因子、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总分呈正相关(r=0.475、0.411、0.478、0.502,P<0.05)。
2.7 儿童创伤问卷总分与焦虑因子数据的相关性
儿童创伤问卷总分与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853、0.741,P<0.001)。
2.8 焦虑因子数据与疑病癔症评分的相关性
状态焦虑因子评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与疑病评分呈正相关(r=0.518、0.539,P<0.001);状态焦虑因子评分、 特质焦虑因子评分与癔症评分呈正相关(r=0.529、0.478,P<0.001)。
3 讨论
情绪障碍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常见的如情感暴发、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情绪抑郁、病理性激情、情感倒错等。导致情绪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情感活动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和外界活动超出了人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同时不良教育方式、疾病、遗传也是引发情绪障碍的因素。应激创伤不仅对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不良损伤, 同时更对心理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经历的创伤,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成年之后会出现情绪障碍及不良的人格特征方面[6-7]。情绪障碍还和某些犯罪或违法行为有关, 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如损毁器物、伤害行为等,还会引发恶性的杀人案,一般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情绪障碍主要包括病理性激情、欣快症、情感高涨、情感暴发。 因此为有效的缓解上述不良情况,则需要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及人格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掌握, 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最终能够确保患者拥有平稳的情绪与健康的人格[8-9]。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情绪障碍高分组状态焦虑因子评分(41.08±8.64)分、特质焦虑因子评分(47.52±9.61)分、抑郁评分(57.89±8.45)分、衰弱症状评分(52.16±7.42)分、紧张症状评分(62.17±5.49)分、睡眠障碍评分(49.57±5.08)分、疑病评分(47.08±4.36)分、癔症评分(50.02±5.17)分、心理变态评分(69.79±3.06)分、偏执因子评分(58.74±3.16)分、精神分裂因子评分(61.29±4.73)分、社会内向因子评分(78.53±10.24)分明显较高(P<0.05),原因在于当处于儿童时期时,由于其缺少自我调节能力,加之自身的记忆能力不断提升,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法将创伤记忆彻底消除,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出现人格扭曲的不良情况。 面对此种不良情况,通过主动回忆的方式使患者明确问题所在,从而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以便能够使患者平稳自身情绪,并且操作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关于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以便能够增强患者的了解程度,提升其积极性[10-11]。同时通过其他结果可知,性虐待与闯入呈正相关,躯体忽视与麻木回避因子、过度警觉呈正相关,躯体虐待与闯入、麻木回避、过度警觉因子、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总分呈正相关,为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以便对可能存在的不良潜在因素进行排除,确保患者的情绪与人格健康[12]。 该研究结果与张敏莉等[12]研究结果十分相近,在其研究报告中CTQ 综合评分(36.1±8.5)分与各分量表之间数据程正相关(r=1)。 说明儿童时期遭受心里创伤对情绪障碍的影响非常大。该次研究中CTQ 综合评分为(59.41±8.02)分,说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 该研究认为儿童期经历创伤程度越重,情绪障碍则会越明显,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格特征,具有密切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