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思考
2021-12-19贾岱樵
贾岱樵
【摘要】文章简单说明了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强调。在此基础上,以媒体内容方面、媒体网络方面、计算机操作方面、条件接受系统这几项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旨在实现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升级。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信号传输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31
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使其更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基于此,必须要着重落实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强化受众的视听体验,同时推动行业模式创新。
1. 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促使用户收听或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方式发生相对明显的改变,在切实满足用户接收信息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也使得用户享受到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同时,广播电视工程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应用也对传统媒体的地位进行巩固。基于此,在当前多类型媒体形成并发展的条件下,对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用展开分析极为必要,并持续加深这些先进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深度,保证广播电视工程在建设发展中可以真实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要。現阶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均得到深入性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应用更为显著,主要集中在对音视频、图片、文字等的后期处理中,且实现对用户多样性信息获取需求的满足,促进信息传播效果升级。
2. 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第一,信号传输质量的提升。对于广播电视工程而言,对其发展与服务质量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信号有效传输、信号传输质量,保证用户可以及时获取到高清晰度与流畅性的音视频。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能够达到上述效果,促使信号传输效率呈现出大幅提高的状态,此时,在用户端,可以实现在更短的的时间内接收到更高质量与稳定性的信号的效果。
第二,传输中疑难杂症的处理。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电视工程中遇到的信号传输问题均能得到更好解决。例如,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接收不及时。而通过在其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就能够缓解上述问题,强化信号传递的稳定水平,抵抗多种因素对信号传输过程的干扰。在当前的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实践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多样性问题,以此体现出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的有效维护。
第三,用户现实需求的满足。通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使用直播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实时性更强的信息传递服务,且整个直播过程的信号传递质量始终稳定在理想水平,这与用户当前信息获取习惯相吻合,也切实满足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效性方面的要求。
3. 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3.1 在媒体内容方面的应用
3.1.1 内容传递
传统信号主要使用信号模拟作为输出形式,在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必须要在完成信号模拟条件下再展开对相应模拟信号的向外传输。但是,在这样的传输过程中,信号普遍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整体信号传输的质量下降,且信号传递的稳定性、可靠性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利于广播电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形式也表现出较大的变革,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依托对频率展开实时性的加密处理,就可以做到对外界干扰因素影响进行最大程度的抵挡,促使信号传输的质量以及现实效率均表现出大幅提升的状态。通过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信号传输速率的优化,使得传统的信号模拟传输形式转变为数字信号传输形式。相比于信号模拟传输形式来说,数字信号传输形式具有更为理想的传输稳定性与可靠性,功率折损性达到最低,且相应信号传输质量有所增强。
3.1.2 影像修复
在以往的广播电视信号与画面的传输过程中,出现画面失真的现象相对常见,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相对较多,且存在着一些无法提前准确预料的因素,促使用户接收到的画面真实感下降,也难以保证用户对广播电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理想水平,用户体验以及使用感受维持在较低水平。此时,出于对提升广播电视工程公信力的考量,在其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必然选择,促使用户粘性上升,为广播电视工程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实践中,需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修复失真影像画面,而计算机后期处理软件中所配置的后期修复功能模块就可以实现上述操作。总体而言,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影像修复的成效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水平,且所产生的资源(人资、物资)消耗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以此达到强化广播电视工程质量的效果。
3.1.3 音频的后期剪辑与制作
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加设大量功能稳定的音频剪辑与制作软件,以此为支持在后期完成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音频剪辑处理。此时,受到音频剪辑与制作软件功能全面的影响,后期制作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提升,且通过使用单台计算机,即可同时完成多项音频剪辑与制作操作,能够节省大量的人资、物资,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与后续处理效率始终保持在理想水平。在应用音频剪辑与制作软件展开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音频处理过程中,由于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对大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待剪辑资源进行高质量、自动化的管理,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音频剪辑中音频资源丢失问题的有效规避,避免对广播电视工程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连贯性与畅通性。
3.2 在媒体网络方面的应用
网络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载体,通过应用网络技术,还能够对网络进行多项操作。在广播电视工程视域下,计算机技术对网络做出的操作可以搭建起网络平台,即形成专门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网络平台,实现对传统网络媒体限制的有效摆脱。对于传统网络媒体而言,其涵盖在电信网的范畴内,主要使用电路交换的方式完成对信号的传递;而通过构建并应用专门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网络平台,利用模拟分频使得信号向单向网络传播成为可能,此过程所依托的技术原理为交换理论,相比于传统网络媒体而言,这种专门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网络平台有着更为明显的应用优势,促进广播电视工程的升级。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异构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将其引入广播电视工程中,能够切实实现网络以及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整合,结合其他信号信息的加入、连接网络媒体与计算机终端,构建起数字媒体的网络结构。在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与传输范围得到明显提升,可以更好实现对当前广播电视服务要求的满足。
3.3 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新技术,以此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更好发展。在当前的实践中,可以依托对计算机先进技术的应用,搭建起成熟度更高的存储体系,结合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应用,促使广播电视工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向着立体化的方向转变。站在应用实践的角度来看,通过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能够促使能源的实际消耗量以及运行中产生的成本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时,在现阶段的广播电视工程中,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海量数据信息展开高速、高质量处理成为现实,体现出对广播电视大容量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着重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水平,推动广播电视工程更好展开。基于这样的情况,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与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培训,强化其在广播电视工程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对参训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和经验分享,有效提高全体参训人员的技术应用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解决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3.4 在条件接受系统中的应用
站在广播电视工程的视域下来看,对于条件接受系统而言,其最为明显的作用在于保证用户可以更好接收到受到限制的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为付费电视服务的开设提供技术保障。在条件接受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切实在在节目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和用户之间搭建起一种高质量的、安全且畅通的有偿服务体系,基于这种体系,电视节目制作方、网络运营方的投资得以回报,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就目前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普遍使用的条件接受系统来看,其普遍能够支持多达64个产品包、百萬级用户群体、具有高度安全性、稳定性的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系统遵循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其开放的架构体系、优越的性能、安全的加解密体系、稳定的运行和优质的服务赢得运营商和合作伙伴的广泛认同。能够看出,当前的条件接受系统技术成熟且服务质量高,在促进广播电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较为理想的促进、支持性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均得到深入性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应用更为显著,且发挥出极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实践中,通过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信号传输速率的优化,形成专门为广播电视服务的网络平台,且使得对海量数据信息展开高速、高质量处理成为现实。总而言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广播电视领域的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毓翔,杨振.广播电视工程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3):68-69.
[2]乔文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3):54-55.
[3]李艳芳,于海涛,杨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