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高考方案的比较及对陕西的启示
2021-12-19王国强
王国强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进程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当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2021年,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成为第四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自治区。
◎ “3+3”模式与“3+1+2”模式的比较
(一)“3+3”考试模式
“3+3”考试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第一个“3”指的是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科;后者“3”指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浙江有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3+3”模式下有20种选科组合。目前施行的地方有: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上海高考总成绩为660分,其他省市高考总成绩为750分。其中浙江省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科中选择3科,共有35种选科组合。
新高考“3+3”模式除浙江省外,考生的选科组合有20种,对是否必选物理、历史不作限制,但是高校招生会有必选科目要求,选择时需慎重。
(二)“3+1+2”考试模式
“3+1+2”考试模式:3门必考+1门首选+2门再选。即“3”为统一的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分文理科);“1”为从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科目,物理、历史单独划线;“2”为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的2门科目。“3+1+2”模式下有12种选科组合,目前施行的地区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甘肃。高考总成绩750分。3门必选科目总分45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1门首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门再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三)“3+1+2”考试模式优势明显
1.“3+1+2”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是目标导向不同。“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选择科目组合不同。“3+1+2”的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1种固定组合,理科考生只能选物理、化学、生物1种固定组合。
三是考试内容不同。“3+1+2”的模式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2.相较于“3+3”模式,“3+1+2”选科模式将选考科目分为了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3+3”模式下,部分高中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防止学生出于“功利化”的考虑,只考虑选择能考高分的科目。
“3+3”考试模式的多种选科组合,给考生提供了较之“3+1+2”模式更大的自主权,然而对学校运行管理与教师教学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挑战。选考科目不同带来走班教学的上课形式,走班上课的班级学生流动性大,教师工作量增大,管理變难,教室分配、教师安排、课表制定等问题也凸显出来,都需要妥善解决。
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涵表示,“3+1+2”方案与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在选择的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需求和长远利益。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此外,这样的考试模式也突出了高校对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1+2”实施以来,也出现了新问题,有很多学生选物理后不再选化学。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根据这个文件,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91个专业类里,有6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达70.65%;有56个专业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达60.87%;而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61个专业类里,有55个要求必须选物理+化学,占比更是达到90.16%。也就是说,如果你上大学后,只要想学理工农医类专业,就必须同时选物理和化学。
◎ 全国四批高考改革的实施,对陕西提供的重要参照意义
第一,新高考改革最核心的是要真正把“两依据”和“一参考”(“两依据”是指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和“6选3”选考科目成绩;“一参考”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使用权交给高校)落实到位。新高考的亮点在于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高校招生必须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需要高校和中学一起参与,中学做好学生的过程性记录,高校对学生作评价。
第二,与过去传统的招生模式相比,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志愿设置将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專业)”的组合方式,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档(特殊类型除外)。投档录取不分批次,按照考生总成绩分时分段进行。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成绩,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3+1+2”的模式,给了考生选择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考生是否有能力作出选择?考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是否了解?因此,对中学来说,不只要满足学生12种选课模式的教学,还要给学生做生涯规划教育及大学专业介绍。新高考下,中学师资够不够?管理是否跟得上?教室、空间能否满足学生选课走班?建教室、储备师资、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第三,生涯规划将成为关注的新热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将成为学生评价新趋势,走班制教学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学校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将成为新挑战。按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学生不是简单地进行文理分科,而是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促进高中学校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要求,开齐开好各学科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能力倾向及兴趣爱好,选择其高考科目。“分层教学”将成为教学新方向。由于在理、化、生、史、地、政等6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这就要求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参照四批新高考地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更加注重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普通高中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高考选考的三门科目,直接决定学生在大学将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今后可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将改变当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才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局面,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将提上高中教育的日程。这一模式将有效促进大学与中学更好地在人才培养上实现有机衔接,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帮助高校解决长期以来难以为不同学科专业招收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并结合自己的规划选择未来的报考方向,以改变当下高考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和跟风。
第四,各高中学校要成立新高考研究机构,密切关注新高考动态,关注各科命题变化,特别是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6科自主命题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情况,使教学与考试方向达到一致。与此同时,各校要提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编制结合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选课手册》,让学生能有效地选择“1”(物理、历史)和“2”(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
第五,新高考的改革已不再是考生个体的事情,需要家长参与其中,了解帮助考生确立发展方向。当下,西安已有部分学校在开展新高考下的培训,比如学校管理培训,学生从高二开始选课走班,学校如何从设备设施、教室、师资等方面作准备。
综合分析,陕西省选择“3+1+2”模式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一是此模式可减少高中因大量走班而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不平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应提前考虑对管理层和教师的培训。二是对新高考改革,陕西考生和家长密切关注即可,不必过于焦虑,“3+1+2”模式对考生更有利,意味着低分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但考生要提前关注心仪的高校和专业,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专业,切莫有“分数不吃亏”的思想。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