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言汉字”:汉字教学新策略
2021-12-19李菁
李菁
汉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接受语文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固化等原因,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着学生识字效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我们从《说文解字》出发,开发了“余言汉字”系列微课。微课将《说文解字》中对于汉字解读特别是在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汉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
一、“溯源”“对照”,寻找汉字之根
“溯源”就是根据汉字的演变过程追溯字形的源头,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最初的样子。考虑到小学生年纪小,具象思维突出,这一部分在微课中会采用图片与动画的方式来呈现,提升识字教学的直观性。“对照”就是将实物图片、古文字与现在的楷体汉字相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三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悟汉字演变的规律。基于此在微课的制作中,就要精选图片。比如在讲解“牛”字时,“牛”的古文字字形突出的特征就是牛角,所以在选择图片上也需要选择与古文字具有相似性的图片,才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先让学生看牛的图片,再出示古文字,让学生两者对照,学生会发现实物图片与古文字非常相像。最后在引出楷体字“牛”,学生会发现,左边的角变成了“丿”右边的角消失了,中间变成了两横。这样“牛”的字形与笔画就在观察与对比中牢牢地印刻在了学生的腦海之中。
二、以义辩字,提升识辩效率
有些汉字或由于结构复杂,或因为比较抽象,或因为音、形、义相近容易混淆,学生书写时很容易出错。不了解汉字的本义,就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理解汉字的本义,梳理汉字的演变的源流,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字。
以“礻”和“衤”为例,它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一个小点,是非常不容易区分的偏旁。学生经常会写错。我们会把这一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一看就会明白:“衤”字旁通常是“ ”演变而来的,因此,“衤”字旁构成的字多和衣服有关联,具体有:“袖、襟”等,这些都是衣物的部件、“袄、裙、裤、褂”属于不同类型的衣服。而“礻”是由“ ”字演变而来,它代表的是祭神,由此它的涵义多和祈福、祭祀以及鬼神相关,具体有:祈、祷、神、社、禅等。
三、揭密部首,触摸汉字之理
若将汉字进行分类后集中教学,可利用其分类的依据和规律降低文字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常见的就是按部首分类。最先提出部首这一概念的人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把9353个汉字按字体形状分类,把含有相同结构成分且意义有关联的合体字归为一类,这样9353个汉字分别被统摄在540部首之下,其中每部没字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也被称为基本字。这个字放在一类汉字的首位,并称它为部首字。在独体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部首。比如合体字打、拉、提、把都含有相同的基本字“手”。而这些合体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系。我们就称“手”为部首。如果将高频部首作为单位来讲述,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帮助学习者记住很多合体字的音、形、义。
在“余言汉字”微课中,讲解一个汉字之后,就会拓展出相同部首的其他汉字,形成汉字组,提高汉字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解“光”字时,通过观察“光”字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发现杯它的上半部分是一把熊熊燃烧着的火炬,下半部分是一个面向左边跪坐着的人。当我们循着汉字的源头去看,“光”就是一个人托着火炬,在给别人照明。
在《说文解字》中,“光”属于“火”部,所以在讲解完“光”字后,我们可以拓展出部首为“火”的其他汉字:伙、灭、灰、灾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也掌握了认识某一类汉字的方法,达到了“举一字而统众字”的效果。
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 “余言汉字”系列微课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让汉字活了起来 ,让汉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是汉字教学的新策略 。
参考文献:
[1]韦丹萍.挖掘汉字魅力开展识字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
[2]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 [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3]李冬梅.汉字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华夏教师,2018:69-70
[4]印慧.论古文字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201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