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自立自强谱新篇

2021-12-19冯华吴月辉喻思南谷业凯

科学导报 2021年85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冯华 吴月辉 喻思南 谷业凯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飞越深空,天问一号成功探火。今年5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

筑梦天宫,神舟飞船接续冲天。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相继实施,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还将创造我国航天员最长的太空驻留纪录,浩渺星空见证大国自信;

再创新高,“人造太阳”持续“燃烧”。5月28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以1.2亿摄氏度的温度持续“燃烧”101秒,将原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今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立足新阶段,启航新征程。今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登攀,科技创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羲和号”探日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投入科学运行……“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被中国科学家变成了实验室里的真实场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被国内外领域专家认定为“典型的‘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

一年来,我国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上持续发力,一份份捷报鼓舞人心。四川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次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學”时。

近年来,我国将基础研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首次突破6%。“十四五”时期,这一比重将有望达到8%以上。可以预见,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将有力牵引我国的原始创新,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

9月12日上午,山东荣成石岛湾,天高云淡,海风轻拂,全球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机组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状态。这是业界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的优选堆型之一,标志着我国在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世界的飞跃。

2021年,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坚定创新自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下大决心攻克和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更加有力。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当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美丽的“蝴蝶”外形令人惊艳。这样兼顾工程实用和审美的设计出自年轻的工程师团队。今天的中国航天人,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80%,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青年队”。

这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要素支撑更加有力。科研人员量质齐升,研发设备日益精良,研发经费世界第二。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我国创新条件已今非昔比,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锻长板、补短板,从核心技术到高端产业,创新、创业按下快进键,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正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端产业动能澎湃。

风驰电掣!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今年正式下线,跑出600公里时速的中国速度,标志着我国已掌握常导高速磁浮全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喜讯连连。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竣工;“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液晶面板全球产业话语权不断增强;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建成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占全球70%以上,5G终端连接数达4.5亿户……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正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凸显。

“新型纳米隔热材料的攻关研制,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江西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澳博颗粒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刘思达说,在南昌经开区的支持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尤为可喜的是,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日益发挥着技术创新生力军作用。以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为例,集聚了370万名开发者、训练了42.5万个模型,我国的人工智能“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百度飞桨”的背后,是百度公司联合清华、北航、电子四院、信通院等组建的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样的创新联合体,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27万家,较上年底增加2.4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6万家,拥有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62.3%。

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有成果,企业有需求,畅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就能实现从前沿技术到先进生产力的转化。”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助理、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轲说,今年3月,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乌镇实验室,聚焦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共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走好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成立刚满3年的西湖大学,今年已有多项专利完成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从红细胞治疗技术、蛋白質组学分析到AI(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十几家高科技公司崭露头角。

今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1至10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8.3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神州大地,科技创新处处催生强劲动能。

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寄语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今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才评价破立并举,不“唯论文”不“唯学历”,看本事看贡献。

“凭借19年扎根基层、服务生产一线的贡献,我今年评上了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56岁的花生专家崔凤高笑得很开心。由于只有大专学历,崔凤高多年评不上正高级职称。没想到,今年8月单位组织“破四唯”岗位竞聘,不看学历看贡献,常年扎根地头的“土专家”崔凤高终于如愿以偿。

今年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清理行动持续推进,不合理的评价体系逐渐被摒弃,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论英雄正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新的评价导向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专注于长周期、高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努力在国际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经费管理持续优化,科研自主权越来越大。

“以前申请项目,要先提交不同科目的财务预算,中途调整很困难。实行‘包干制后,计划书无需编制明细费用,再也不用为买多少支试管这些琐事分心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俊高兴地说。

科研经费管理持续优化。今年8月,《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印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稳步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纷纷表示,科研有了更大自主权,我们探索未知的底气更足了。

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今年以来,我国锐意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举措,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今年5月,科技部在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尝试“揭榜挂帅”,不设申报门槛,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实力的团队毛遂自荐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自上而下,更多的科研项目向青年科研人才倾斜。在“十四五”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约80%专项拟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这些“绿色通道”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必将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