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中的自我增能
2021-12-18郑东辉
郑东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双减”不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减轻过重的负担,根本性的目标是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学足、学好”。要实现这样的深远目标,不能只盯着减轻了什么,而是要关注减负提质所需要的教育服务能力。也就是说,各类教育主体以“双减”为契机自我增能,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里重点谈三类主体的应有作为。
地方政府应增强质量监管与教育指导能力。中央政策的落地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创造性执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管好“雙减”的两个源头。一是高中选拔制度,优化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方式,提升中考命题质量,调控普职比例,确保不同水平的初中生进入合适的高中。二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各类学科培训,多部门联动从严治理校外培训行为,坚决查处不合规的学科培训,特别是学校工作日期间的晚上学科培训,降低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度,控制每天本已增加的2小时学习负担。其次,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对学校开展“双减”工作加强指导和监测,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后服务、教师发展项目、作业管理等,制定“双减”质量标准,进行定期评估。核算教师增加的工作量,给予必要的绩效奖励。
学校应增强课后服务能力。学校作为“双减”的责任主体,最大的压力莫过于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因为这是一项新任务,过去只要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开好课程就行,现在还要安排课后时间,还不能上新课,也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这需要学校发展三方面能力。一是课程规划能力。学校需要对“5+2”(即周一至周五每天增加2小时课后服务时间)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规划学生超长在校时间的课程方案,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使“5+2”成为一个整体。二是个性化教育能力。学校需要为课后2小时的学习提供多样的服务内容,并实施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不仅让作业不“回家”,而且能让学生有获得感。三是家校沟通能力。家校沟通的关键是改变过去单向告知学生学习结果(如考试成绩、作业表现)而缺乏解释的做法,要提供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以及改善不良表现的办法。特别是学习成绩,学校不能只给家长一个分数或名次,而要解读分数,提供建议,消解家长莫名的分数焦虑,引导家长减少不必要的校外培训投入。
教师应增强作业设计、实施与反馈能力。“双减”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在工作时间延长的背景下,如何尽职做好作业设计与评价工作。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评分离的做法,将作业纳入教学过程,发挥作业促进学习的功能。一方面,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具有选择性的分层作业,使作业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创新作业批改与反馈方式,如描述性批改、个性化讲评、小组反馈,为每个学生的作业改善提供后续学习建议,减轻学生的作业心理负担。
当三类教育主体提升了上述关键能力,合力作用于“双减”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幸福的校园生活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