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三语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1-12-18杜玲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发展展望研究现状

杜玲

摘  要:近年来,三语研究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2001—202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三语研究论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三个维度对三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发现了一些问题,探究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三语研究;研究现状;研究不足;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011-04

三语指学习者除了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外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1]。因此,三语并非指学习语言的具体数目,而是一个笼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三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开始真正关注三语研究这一领域[2]。经过30多年的探索,国外三语研究迅速发展,内容涉及先前的语言知识对三语习得的影响、语用意识的产生、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语言迁移现象及对三语研究的综述等[3]。相较于国外,国内三语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较缓。本文以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依据,选取近20年(2001—2020)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以“三语”“三语者”“三语学习”“三语习得”“三语教育”“三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章101篇。逐一阅读这些文献后,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文献内容对文章进行串并和筛选,最终得到涉及三语研究的论文94篇。将所选文章导入到Zetero文献管理软件,使用Excel软件对研究课题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一、研究方法

据统计,国内核心期刊近20年发表的94篇三语研究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国内三语研究早期成果较少,2001—2008年共发表论文13篇,年均发表数量不足2篇。从2009年开始,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反映出该领域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2011—2012年达到峰值,两年间共发表论文21篇。2013—2018年论文发表数量呈减少趋势,2019—2020年发表论文数量略有增长,表明三语研究热度回升。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筛选出的94篇论文依据文秋芳、王立非的分类方法分为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性研究两类[4]。经统计分析,94篇文章中非实证性研究论文有51篇,所占比例为54.26%;实证性研究论文有43篇,所占比例为45.74%。从总量上而言,非实证性三语研究论文数量高于实证性研究论文数量。综合考量发表时间与研究方法,可得到非实证性研究论文和实证性研究论文的动态发展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不难看出,2001—2012年,非实证性研究无论是总量還是年均发表数量均高于实证性研究,而到2014年,实证性研究的数量已和非实证性研究的数量持平。2014年以后,实证性研究不论是总量还是年均发表数量均超越非实证性研究。由此可以发现,国内三语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以前,国内三语研究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表明在此期间三语研究以理论综述、理论介绍和理论阐释为主;2014年以后,实证性研究数量超过非实证性研究数量,表明我国三语研究开始向实证研究侧重,学者们倾向于运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的三语发展情况。

文秋芳、王立非在探讨实证研究归类时,将研究方法分为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混合法(问卷加访谈或问卷调查加个案研究)四类[4]。本研究根据文献内容和研究目的,在四类方法之外增加了测试法,并据此对43篇实证性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划分。43篇实证性研究中,25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5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2篇为个案研究,7篇采用混合法,4篇采用测试法。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三语研究也是如此。根据文献具体内容,笔者对文秋芳、王立非实证研究归类稍加调整[4],对43篇实证性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划分,包括英语专业本科生、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硕士、中小学生/儿童、英语教师和混合型人群。从研究对象的数量分布情况看,本科生和硕士生所占比例非常高(混合类研究对象中有3篇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研究对象),可能是因为从事三语研究的学者在高校任职居多,便于以本校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详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三、研究主题

18篇非实验研究的论文(5篇问卷调查,2篇个案研究,7篇混合法,4篇测试法)均考察我国有少数民族的地方(云南、贵州、西藏、新疆、四川、内蒙古、甘肃等)三语的发展,考察对象包括藏族、景颇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师生和儿童。18篇论文主题包括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师生三语教育态度的研究、少数民族师生语用能力研究、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和少数民族外语教育规划政策类研究。

此外,为理清25篇实验研究的主题,笔者依据Wen的分类方法[5],从理解、产出、理解产出一体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各个维度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

(一)语言理解维度的研究

三语研究中与语言理解维度相关的文章包含1篇语句层面的研究和16篇词汇层面的研究。语句研究层面,王同顺等考察了中国汉-英双语学习者和汉-英-德三语学习者在句子歧义消解任务中的从句挂靠倾向[6],发现语言类型距离和语言水平是影响句法歧义消解策略的重要因素。词汇研究层面,本研究依据黎明、李洪儒提到的心理词汇在大脑的两个表征层(语义层和词汇层)将16篇文章分为语义表征研究和词汇表征研究[7]。13篇语义表征研究均考察语义通达问题,且都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通过词汇判断、语义判断或语义归类任务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李利等(2008)[8],热比古丽·白克丽等[9],孙鑫、李伟[10],李利等(2016)[11],陈建林等和陈亚萍、汪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三语通达受二语水平的影响[12-13]。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学者,李利等(2016)[11]、和陈亚萍、汪苗利用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进行考察[13]。但张萍、卢雅睿的研究结果却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14],他们发现二语对三语语义加工影响甚微,这可能是因为二语英语与三语日语词汇不存在同形词的原因。

此外,崔占玲、张积家在考察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和陈栩茜、张积家探究粤-普-英讲话者三语之间语义两两通达的可能性时[15-16],均发现三种语言共享同一语义表征。热比古丽·白克丽等的研究也印证了第三语言与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17],不过,第三语言能否启动第一语言受第三语言水平高低的影响。刘文宇、王小珏发现语境和词频对受试者通达抑制语言有明显影响[18]。王瑞明等发现对于不熟练的三语语义通达必然经由一语[19],而经由二语通达则不是必然的,这可能与二语三语是否為同一语系及二语习得时间相关。王震发现不同任务下一语对二语都存在长时重复启动效应[20],一语对三语都不存在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3篇词汇表征研究内容各不相同。张积家、崔占玲在考察藏-汉-英三种语言间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时发现在三种语言之间切换时存在着切换代价[21]。切换代价的大小受切换语言的熟练程度影响。倪传斌、张之胤探究了不同三语习得者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影响[3],发现二语和三语的语言距离越近,后者对前者的逆向影响越大,且即使三语水平相对二语水平而言较低,也可能对二语产生逆向影响。黎明、李洪儒通过ERP手段考察了藏-汉-英三语者三语英语和母语藏语的词汇连接模式[7],发现三语和母语词汇表征直接相连,英语水平不影响词汇的连接,且适度增加母语在三语学习媒介语的比例能促进建立二者词汇表征的直接联系,从而提高三语学习效率。

(二)语言产出维度的研究

三语研究与语言产出维度相关的文章涉及书面语产出和口语产出两个方面。书面语产出研究有2篇,均从语篇层面考察母语和二语在三语产出过程中的作用。陈建林、李筱媛通过收集藏族学生的英语作文语料考察了三语英语习得受母语藏语和二语汉语的影响[22],认为母语在作文构思阶段发挥作用,而二语水平对词汇错误率有影响,二语水平越高词汇错误率越低。朱效惠则设置了对照组[23],利用邮件写作任务考察维吾尔族学生的母语和二语汉语对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试三语请求要求策略受母语和二语双重影响,二语对三语请求策略影响更大。上述两篇文章均验证了先前所习得的语言都会对三语学习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相对于书面语产出研究,口语产出研究主要从词汇层面着手,5篇研究中有3篇以图片命名或图片数字名字为任务,1篇以单词认读和字母认读为任务,1篇以口语测试(规定题目的演讲、复述影片内容)为任务。以命名为任务的研究中,崔占玲等考察了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机制,发现被试选择熟练语言的词汇时采用特定语言选择机制[24],选择熟练语言与相对熟练但不相似的词汇时采用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范琳、李绍山和范琳、张淑静均探究了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抑制加工[25-26],但他们的实验指标不同,前者以n-2语言重复代价为实验指标,后者则以转换代价不对称性为指标,因而他们得出的主要结论也不相同。韦晓保通过认读任务调查儿童三语英语阅读学习在二语汉语语音意识及读写发展中的作用[27],认为新增语言学习对双语儿童已有语音意识水平有正迁移作用。语篇方面,邓杏华探究了母语壮语和二语汉语对三语英语的口语迁移表现[28],发现壮语和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负迁移作用。

(三)理解产出一体维度的研究

三语研究在理解产出一体维度的研究仅有1篇。薛锦等为考察汉-英-阿拉伯三语者三种语言跨语言语素迁移的认知机制[29],要求被试阅读句子后造一个新词(汉语测试)、产出一个合适的单词(英语测试)和产生合适句子的语素(阿拉伯语测试)。研究发现受试第三语言阿拉伯语的派生、复合和合成三种语素意识的发展各自相对独立。对汉- 英- 阿三语者来说,阿拉伯语作为第三语言的语素习得似乎并不依赖母语或二语的语素意识。这表明母语和二语在语素层面对三语语素的发展没有产生迁移作用。

四、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根据以上对国内三语研究现状进行的分析,本研究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特征和局限性,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第一,就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而言,目前国内三语研究方法和技术相对传统,实验研究除黎明、李鸿儒运用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外[7],其余大多以行为数据为参照。相比之下,近年来二语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既有基于短语加工、篇章阅读、视译等任务的眼动研究,又有运用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手段考察二语多维度加工的研究,而对三语的研究中尚未发现运用眼动和fMRI技术。今后可借助神经语言学的方法和手段,辅助探究三语或多语的加工过程,以期深入和准确地研究三语加工的本质。

第二,研究对象虽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存在分布失衡的问题。目前国内三语研究涉及的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生及儿童,范围宽泛,但涉及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研究所占比例为72.09%,远高于以其他群体为对象的研究。另一方面,三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内少数民族师生的调查,对以汉语为母语,其余两种外语为二语和三语的被试研究较少。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用两种或多种外语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这一群体,使三语研究更加全面。第三,国内三语研究的维度有待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国内三语研究集中于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维度,理解产出一体维度的研究很少,且前两个维度的研究主要以词汇层面研究为主,仅有4篇文章涉及句法和语篇层面,因此未来对三语的研究可上升到句法和语篇层面。同时借鉴二语研究的经验,从视译、听力理解等角度探究三语研究的本质,尝试构建完善的三语研究理论框架,并对三语研究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五、结语

我国三语研究的发展以2014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之前非实证性研究占主体地位,以理论综述、理论介绍和理论阐释为主;2014年以后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导,主要利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虽然二十年来国内三语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传统、研究对象分布失衡和研究维度需进一步拓宽的问题。我国三语研究起步较晚,未来需要更多学者加入这一研究领域,共同推动三语研究朝更纵深、更宽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Fouser,R..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 Language Research,1995,31(02):387-414.

[2] 范临燕. 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研究,2019,36(03):49-54.

[3] 倪传斌,张之胤. 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6):30-34.

[4] 文秋芳,王立非. 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 外国语言文学,2004(01):39-45.

[5] Wen,Zhisheng. Theorizing and Measuring Working Memory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J]. Language Teaching, 2014,47(02):174-190.

[6] 王同顺,李海龙,张莉. 中国双语与三语学习者的句法歧义消解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4):1-9+147.

[7] 黎明,李洪儒. 藏族大学生英-藏词汇连接模式的ERP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8(06):93-99.

[8] 李利,莫雷,王瑞明. 熟练中-英双语者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J]. 心理学报,2008(05):523-530.

[9] 热比古丽·白克力,闻素霞,等. 维-汉-英三语者三种语言语义通达模型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12,35(02):287-293.

[10] 孙鑫,李伟. 不同三语学习者的语义通达机制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3):49-54.

[11] 李利,张扬,等. 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J]. 心理学报,2016,48(11):1401-1409.

[12] 陈建林,张聪霞,等. 二语水平对藏-汉-英三语者英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0(05):727-737 +801.

[13] 陈亚平,汪苗. 汉-英-德三语者不同通道的三语语义通达[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04):559-568+640.

[14] 张萍,卢雅睿. 同译效应对汉-英-日三语者心理词库语义加工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03):1-11+159.

[15] 崔占玲,张积家. 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J]. 心理科学,2009,32(03):559-562.

[16] 陈栩茜,张积家. 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63-69+157.

[17] 热比古丽·白克力,雷志明,闻素霞. 维吾尔族三语者的非熟练第三语言的概念表征特征[J]. 心理学探新,2011,31(02):150-153.

[18] 刘文宇,王小珏. 三语者同形异义词的通达机制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5(S2):68-71.

[19] 王瑞明,张洁婷,李利,等. 二语词汇在双语者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2010,33(04):853-856.

[20] 王震. 汉-英-日三语者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研究[J]. 现代外语,2016,39(01):64-73+146.

[21] 张积家,崔占玲. 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J]. 心理学报,2008(02):136-147.

[22] 陈建林,李筱媛. 藏族学生英语三语写作中母语和汉语作用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03):63-70.

[23] 朱效惠. 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中维吾尔语、汉语迁移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01):101-109+160.

[24] 崔占玲,张积家,顾维忱.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J]. 现代外语,2009,32(01):51-58+109.

[25] 范琳,李绍山. 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抑制加工——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01):58-68+160.

[26] 范琳,张淑静. 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抑制加工——基于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研究[J]. 外语学刊,2015(01):109-113.

[27] 韦晓保. 三语阅读能力对少数民族儿童汉语语音意识及读写发展的影响[J]. 解放军外國语学院学报,2018,41(05):68-75+160.

[28] 邓杏华. 壮、汉、英三语环境下的口语迁移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2):155-160.

[29] 薛锦,肖凌,崔玉静,等. 汉-英-阿拉伯三语者语素意识跨语言迁移的认知机制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04):546-558+640.

(荐稿人:屈妮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发展展望研究现状
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
爆破减振缓冲垫的发展和展望
浅析舞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