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建构视域下柳腔的传承和发展①

2021-12-18康芮婷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关键词:建构主体传统

康芮婷(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3)

胶东地方戏柳腔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西部与平度交接的大沽河流域,流行于整个胶东半岛,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柳腔用四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跟着伴奏音调往上“溜”,由此形成“溜腔”(柳腔)。它是山东胶东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形态,也是这一地区身份认同和归属的文化介质。2008年,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从业者的努力下,柳腔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全球化潮流影响下,柳腔和其他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常演剧目数量减少、新创剧目少;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人才缺乏;资金不足;传承方式单一等。

目前学界对柳腔的研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非遗保护层面对柳腔的研究,比如:车万里的《青岛地方戏柳腔的生存现状及传承发展》[1],张笑的《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即墨柳腔的开发与保护》[2],黎青、宋旭的《非遗地方小剧种的活态传承研究——以青岛地方戏“柳腔”为例》[3]等;二是对柳腔的作为传统音乐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如孙赟的《即墨柳腔【花调】音乐形态研究》[4],车万里、王静怡的《胶东地方戏柳腔的间奏音乐形态》[5]等。这些成果在柳腔的形态和保护、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在非遗主体认同建构这个层面对柳腔进行分析的成果尚未出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产生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传统的文化生态被严重破坏,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的非遗品种大多都陷入了生存危机。由于戏曲作为表演类非遗对受众的依赖性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就更为明显。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使非遗品种能够更为长久地生存和活态呈现,就必须考虑使其能够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其关键是要统揽非遗保护工作的全局,着手建构非遗所在区域主体对非遗品种的文化认同,传承主体和受众对非遗有了文化认同,产生了欣赏、学习、保护和发展非遗的自觉性,非遗品种的文化生态自然就形成了,生存危机便迎刃而解了。

以往学者们在研究认同语境中的音乐问题时,由于多数情况下是学者作为客位研究者关注和描述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族群身份认同的文化事象及其规律,因此更多地着眼于音乐在塑造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6]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柳腔并非少数族群,音乐在族性呈现中的符号性功能并非我们关注的理论张力所在,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文化语境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腔,其接受和传承主体在应对全球化潮流冲击的时候所做出的危机应对事象。①认同范畴和理论在诸多学科中都有运用,理论维度丰富,身份认同只是其中话题之一。我们并不否认这一事像中蕴含的社群身份认同,但这种认同并非本研究过程中的显性因素,本文中暂不做讨论。笔者更多的是从非遗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在当代文化条件下,相关主体对非遗品种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认同的建构性。②在当前认同理论研究中,认同的建构性是普遍可见的,在一些文献的案例中族群认同也是可以建构的。所以认同很多时候就是主体在各种社会条件下,在主观层面上对某种事物的认可,受价值观影响较大。审视认同视域下非遗品种及其文化生态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建构关系,从中为非遗品种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路径,是本文立论的基本思路。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主体心理上对对象的认可和接受,而这种非遗传承主体和本地域受众主体在历时性视野对对象的认知的外显和对象化,最终呈现为各种非遗及其文化生态的动态多维文化景观。所以,非遗品种及其文化生态的动态性和建构性的来源在于主体心理的可变和建构性,因此,着力打造营造非遗品种传承和接受主体的文化认同,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就具有了策略性意义,其核心是构建相关主体积极的非遗价值观体系。以下笔者从相关主体对柳腔文化认同建构的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接受主体的认同建构

(一)各级政府的对于非遗的文化政策和宣传导向对本地域民众对柳腔的认同起着最大的价值观塑造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并把海洋强国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接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无论是以开阔的眼界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点审视我国海洋发展的未来,还是在新时代用海洋强国思想作为指导来树立开放、和谐和共赢的国际典范和文化自信的大国风范;无论是运用我国优秀的海洋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来引领和推动我国海洋强国的发展,还是在中西古今对比中理解和把握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海洋文化都以不断创新、开放、进取、包容的姿态丰富着海洋强国发展的智力源泉。柳腔作为胶东的海洋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其文化价值理应受到地区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五次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谈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文化成为新时代的热点,国家号召文化工作者要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让经典的传统文化超越它所生存的时代、走进当下、走向未来。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柳腔正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经典之花,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文化转变升级、人们审美追求不断多样化的重要发展时期,柳腔也势必要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1世纪初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全社会逐渐形成了重视和保护非遗的文化语境,这无疑对柳腔这个国家级非遗品种的传承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政策层面看,兼具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因素的柳腔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拥有国家在场的巨大话语优势,该区域文化部门应该趁势而上,加强国家政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民众对柳腔作为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为柳腔的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宣传部门应该重视柳腔作为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拓展柳腔在电视、电影、互联网乃至手机上的曝光率,让民众和到青岛旅游者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柳腔,充分拓展柳腔作为本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价值,使柳腔作为人文旅游资源来丰富青岛旅游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由于青岛地区是旅游胜地,又具有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环境,外地旅游者如果能有更多机会接触柳腔,对培养柳腔在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和扩大青岛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在外地的影响力是有益的。

(二)在教育领域融入和渗透柳腔及其文化,是营造柳腔在本地域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

虽然传统戏曲、音乐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老生常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之所以出现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其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这种缺位导致绝大多数人在受教育阶段对这些本地域的优秀文化遗产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认知,如果对于柳腔在内的传统文化,我们能择其精华,适当地在当地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上进行渗入,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受众主体就能够在内心逐渐建构起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起对柳腔等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有接受和欣赏这些传统艺术的能力。目前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和西方的交响乐较为熟悉,对传统的戏曲柳腔却较为陌生,这种现状使柳腔等戏曲成了“无根之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可谓步履维艰。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由于我们当代的国家整体发展方向是追求现代化,教育的基质是受西方影响而形成的,西方艺术的影响也深深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以,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是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的,如果想彻底扭转艺术教育的这种倾向,确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艺术教育,目前来看近期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使柳腔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多元的艺术教学内容中的一元,至少能够有一席之地。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柳腔的兴趣班,聘请柳腔传承人或演员到学校教学,让有这方面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培养这方面的才能。只有传统艺术的受众数量足够大,这些非遗品种才能真正获得勃勃生机。在中小学艺术课堂上融入柳腔的教育,其本质是让一代代受众对柳腔的艺术本体及其审美形成内心的认同。

另外,对一种艺术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在对其不断接触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渐熟识、习惯其艺术形态以及形成对其背后的文化的认同的。因此,要想培养对柳腔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就要对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赖以存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和柳腔具有相关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教育其实也是对接受主体在内心形成对柳腔深层次文化认同的一种必要方式,这其实也是上文提到的对非遗品种赖以存续的传统文化生态的认同建构的一种方式。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产业布局、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校团合作等做了部署,通过了相应的鼓励措施。这些政策的推行为柳腔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充足的养分,为柳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也要看到,该文件关注的核心是戏曲专门学校和专业院团的传习活动,而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还需要进一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因为很显然,只种植“花朵”,而不去通过教育积极塑造“花朵们”赖以生长的“土壤”,这样的“花朵”也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三)地方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构建柳腔文化认同的直接推动力。

首先,国家层面的政策再好,也要靠地方相关文化宣传部门的执行去落地和落实;其次,各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对本地区的非遗发展和保护情况更为熟悉,可以更好地因地制宜、因势制宜,采用地方性的手段来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地方政府各种政策的实施和引导对于塑造民众对于柳腔的积极价值观具有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传承和发展柳腔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当地政府为柳腔戏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一些发展平台,比如通过电视台录制节目、拍摄影视作品,举办柳腔音乐会和文艺汇演,参加各级各类戏曲比赛,鼓励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剧目,鼓励柳腔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鼓励柳腔戏“走出去”,等等。虽然柳腔在创新、扬弃、转化、资金、服务能力、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工作尚存一些局限性,但政府部门对柳腔发展在体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措施扩大了柳腔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地区民众对柳腔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二、传承主体的认同建构

柳腔的传承主体就是当前在柳腔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里面进行专业戏曲学习、表演的演员们,作为传承和发展柳腔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主体,他们对于柳腔的认同和实践直接决定着柳腔戏的命运。而影响这些传承主体对于柳腔认同的主要就是他们对于柳腔的价值认同,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柳腔的文化价值,二是柳腔的经济价值。

柳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青岛地区柳腔的传承主体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种传承两百多年的、包含丰富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语言特色的传统戏曲,都是充满了深厚感情的,他们作为专业群体对柳腔戏文化的认识程度也是最深入的。

而真正在客观方面制约传承主体对柳腔的价值观的就是是否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因为很显然,柳腔的文化价值再高,演员们必须有确定性的收入来保证谋生无虞。柳腔可以带来的收益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体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文化市场层面对柳腔的需求。

(一)政府层面的支持

在政府层面,笔者经过实地调研与访谈了解到,目前地方政府在柳腔的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设置了柳腔目前唯一的专业剧团——即墨柳腔艺术中心,该中心属于当地文化事业单位,剧团的演员年龄较大的都是曾经活跃于舞台的柳腔戏资深演员,年轻演员大多是初中毕业后,柳腔艺术中心招生进入院团的职工,他们入团后继续进修并承担演出工作。虽然政府对专业柳腔剧团财政补贴大幅度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及柳腔的收集、整理、保护等对资金的需求。

除此之外,柳腔在当地民间业余剧团多达二百多个,其运营性质都属于自负盈亏的民办性质团体,缺乏政府的长期资金扶持,要维持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业余剧团来说是艰难的。政府目前对业余剧团也实施了各种鼓励政策,如每年举行柳腔庄户剧团比赛,获得名次的剧团就可以得到政府所分配的一些演出,获得一定收益。较为活跃的乡村剧团还能得到政府的一些奖励,这些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业余剧团发展的信心,但是业余剧团持续向好的发展,还需要更广泛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层面的需求

政府层面对柳腔发展的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市场层面对柳腔的需求才是真正的源头活水,把对柳腔有需求的长期文化市场培育起来,才是柳腔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当前,我国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们对高质量、有特色、贴近生活的艺术品的需求正是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胶东半岛是我国社会发展优势地区,之前因为本地文化艺术的质量和吸引力不高,一度使日本、韩国文化产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当前,随着国民文化自信意识的逐渐增强,在胶东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柳腔在满足人们高质量的艺术需求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社会对柳腔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1.积极培育柳腔文化产业,形成源头活水。

每一种地方戏的兴起,都得力于当地的音乐、歌舞及民情风俗的滋养,柳腔也不例外,胶东半岛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民俗特征、方言语音等历史因缘形成了柳腔鲜明的乡土情味和风格面貌,同时使得柳腔能够逐渐发展成为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地方戏曲。笔者认为,培育柳腔文化市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方面,要用好当前在青岛民俗中尚存的柳腔演出市场,这其中包含非遗生存的原生态和衍生态[7]。胶东半岛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勤劳的胶东人民在长期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在海洋文化与齐鲁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汇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多样化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海洋文化的内涵,体现在民俗建筑、节日风俗、民间艺术、生活礼仪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生活风俗和文化行为。比如,被称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的渔村原始祭海活动——田横祭海,这一活动以“人海相谐、兴我家邦”为主题,是具有独特内涵的青岛海洋文化节目。在轰轰烈烈的祭海活动中,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周边百姓、中外游客,境内外媒体的关注,柳腔戏参与这一隆重的典礼,借助祭海这一具有海洋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民俗活动,将柳腔戏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传播于人们的耳目心间。此外,柳腔还可以结合青岛的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胶州秧歌节、烟台的毓璜顶庙会、塔山庙会、龙口南山庙会、仙姑顶庙会、湛山寺庙会、古文化建筑、民俗文化街等丰富的民俗活动来拓展展演空间。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青岛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品牌的号召力,来开拓柳腔文化市场,积极拓展柳腔生存的新生态。[8]胶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舒适,环境优美,有着多重的海洋文化旅游优势。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800多公里,青岛、烟台、威海目前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城市。胶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旅游、历史、信仰、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资源,近年随着来奥运经济、田横岛旅游区、琅琊台度假区、郊区旅游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强力助推,胶东半岛的旅游投资项目,规模品牌、分布、住宿条件、旅游通道、交通运输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近年来的旅游人数也呈现骤涨的趋势。胶东半岛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明显的区位交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和便利的网络交通通道,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与戏剧相关的文化艺术已成为旅游业中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剧院演出的话剧、京剧、沪剧、昆剧等,还有全国各地的传统戏曲在旅游业中的开发利用,都与戏剧文化密切相关。演艺可以成为旅游中娱乐的重要部分,作为与胶东半岛旅游资源相同地理人文背景下产生的柳腔戏与胶东半岛的自然旅游风光和人文旅游项目之间有着极强的依附关系。因此,在旅游的活动或项目中加入柳腔的元素,既可以在民俗、节庆或景点巧妙安排柳腔演出,也可以开拓专门的青岛柳腔文化旅游线路;既可以开设柳腔文化旅游纪念品,使柳腔文化文物与旅游相结合,也可以通过青岛的地域特色,增加柳腔的演出场次,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拓展柳腔旅游品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产业效益的双丰收。

2.以优秀的作品激活市场需求

表演类非遗对受众有明显的依赖性,由于受众对艺术的需求是动态的、建构性的,在当前受众审美心理已经出现现代化和多元化转型的态势下,为受众创演符合其审美需求的作品是柳腔传承发展的根本。面对柳腔可演传统剧目数量锐减的现实情况,须在保护已有剧目的同时,重点关注新剧目的开发,通过自身艺术创作和思维转向来展现柳腔戏的独特性与现代性。具体说来就是从受众现代性审美思维的角度出发,坚持柳腔艺术本体核心特征的同时,大胆选择当代题材,创演新的优秀剧目。

柳腔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地域戏曲剧种,与海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文化美丽、律动、开阔、包容、坚韧的文化特质与柳腔歌颂真善美、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相统一于齐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中,因此,海洋文化主题就是可以进行新剧目创演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创作的《田横别齐》,此剧以“田横五百义士”为蓝本,讲述了田横不愿投降汉帝刘邦,又不想战乱再起伤及百姓,因此,在随汉帝使者回京的路上自杀,其追随者慷慨自刎的壮举。“百姓厌战盼和平,再起战端他是罪人……”人们内心期盼和平、和谐的强烈心声和抑扬顿挫的唱腔,使得观众纪念崇拜英雄的同时,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当前,《田横别齐》的每场演出大气美观、座无虚席,此曲把海洋文化的“和谐性”“包容性”“美好性”与柳腔歌颂真善美的核心价值相统一,地域特色元素与柳腔创作的现代理念相统一,成为柳腔现代戏的成功典范。

相信通过以上途径的不懈努力,柳腔传承主体们应该可以逐渐确立对柳腔文化市场的信心,树立正面的柳腔文化价值观和认同,激发其传承和发展柳腔的潜能和活力,为非遗工作做出新贡献。

从文化认同建构视域来观照柳腔的传承发展工作,其实质是发挥区域文化认同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的策略性的价值,以此为视角,我们可以更为敏锐地观察和思考在区域文化语境中,非遗接受主体和传承主体在面对非遗品种及其文化生态时,主体内在价值观的动态性和建构性,更好地把握其中蕴含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规律,摆脱非遗保护工作中僵化思维的束缚,从而更好地激发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效率的提升。相信我们只要客观、准确地把握柳腔非遗保护工作的规律,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柳腔接受和传承主体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就一定能让柳腔这朵“胶东之花”在山东半岛盛开得更加鲜艳。

猜你喜欢

建构主体传统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论碳审计主体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何谓“主体间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