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的有效性探寻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2021-12-18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 燕
什么是语言建构呢?它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鉴来的,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建构自己的语言素养。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来探寻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语言建构策略。
一、语言建构的基础:关注语文要素
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是对语文要素的精准把握,即以本为基,关注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科学安排。我们从三个层面来关注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安排。
(一)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是指我们要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发现有两处是关于“语言建构”的要求:
(1)……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阅读”目标。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分别就第二、三学段提出了关于感受语言优美的初步要求,可见“语言建构”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学习中是比较重要的。
(二)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是指我们要从纵向关注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在统编教材中关于语言的感受、体会和积累,主要安排了五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我们发现,语言学习方面的语文要素是前后勾连的。我们只有清晰地知道教学中课文的语文要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哪个位置,才能更准确地定位这一单元和这一课的教学。从整个语言学习的要素安排来看,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定位应该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语言材料,积累喜欢的语句。
(三)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我们要关注课文(课时)学习目标。我们要分析单元内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语言特点,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篇课文的语言学习目标和语言特点简单梳理如下:
课文 语言学习目标 语言特点《大自然的声音》体会描写大自然声音美妙的生动词句,并能写写美妙的声音。(1)对比式的语言表达;(2)将想象融入描写事物中;(3)有各种描写声音的词语和词组。《读不完的大书》体会描写大自然好玩东西的生动语言,并能仿写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1)大量贴切的四字词语和词组;(2)将感受融入描写事物中;(3)字里行间留下了想象空间。《父亲、树林和鸟》从对话的语言中体会父亲爱鸟,感受修饰词连用的生动语言,并积累。(1)修饰词连用的语言表达;(2)对话式的语言描写。
这些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目标和语言特点是单元教学中的“这一个”。教学“这一个”时,把它放在“这一类”中会更加有联系感,既体现“课文是个例子”的教学,又体现“例子的典型性”教学。
二、语言建构的关键:有效搭建支架
学习支架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穿越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而提供的各种辅助性帮助。课堂中有效搭建各种支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建构。
(一)进阶式的支架搭建
我们简单梳理本单元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和“交流平吧”等学习内容,发现课堂中促进学生语言建构的常用支架有以下几种:(1)交流、朗读语言的生动之处;(2)发现表达特点;(3)背诵;(4)仿写。借助这些支架设计,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来组织学习活动,关注了设计的支架与核心目标的关联,从而精准驱动。同时,这些支架设计既要从单元的序列化角度考虑,又要从每篇课文的语言学习落实角度思考,不局限于“就课论课”,不仅仅从“一课一教案”的碎片化角度考虑。从“理解生动语句和朗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对比式的发现,体会情感”这样一步步支架推进,同一单元不同课文发挥不同的教学作用,促进学生语言建构的不断形成。这种进阶式,由点及面的支架搭建,是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看问题的,瞻前顾后,连点成线,再组成面,螺旋上升。
(二)基于学情的支架搭建
教学中基于学情的支架搭建很重要。教学中,我们知晓学生对于“积累生动语言”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在以下三个学习环节上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搭建支架,设计相应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处是整体感知环节。这是学生语言建构的重要部分之一。我们用“课堂作业本”为支架,通过对课前预习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的情况了解,让课堂教学中的支架搭建更有针对性。如本单元的《读不完的大书》,课前预习让学生做“课堂作业本”第4题,了解课文大意。题目如下:
课文题目“读不完的大书”中“大书”是指(大自然1),“书中的内容”就是(世界万物2)。课文主要描写了大自然中(麻雀、老鹰、蚂蚁3)等动物和(花草、果树、竹子4)棕榈等植物这些好玩的东西。
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完成情况来看,括号2、4是个难点。课堂中就以此为支架,重点指导学生浏览第1自然段和3、4、5自然段,找到答案,并形成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顺利了解课文大意。如图1。
图1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充分经历语言建构的过程:从预习时独学的“不会”,到课堂中共学时的“学会”,学生渴求知道答案;从知道答案后的“学会”到寻找方法的“会学”,学生渴望学到阅读方法;从找到答案方法后的“会学”到“自主构建学习支架”,学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了迁移的学习效果。
第二处是阅读积累环节。在课堂实施中,用分层的支架搭建,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如背诵,可以采用填空式的逐步推进法进行背诵,或是情境式的图文式背诵,打破机械背诵的局限。
第三处是仿写运用环节。也可以设计成分层式的,如:
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还读到了什么?请大家写一写。出示要求:
★选择第二自然段中最喜欢的句子,认真抄一遍。
★★选择一个事物写,写出它的状态,写清楚。
★★★选择一个事物写,写出它的状态和自己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我们也来编一本属于我们班的“读不完的大书”吧。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写话内容,然后进行写话并修改,再在班级宣传栏中展示,评比最佳“一本书”。
这样的支架搭建是基于学情的,意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形成新的语言图式。
三、语言建构的核心:充分展开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开“学”的活动,展开学习过程,进入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才会提升高阶思维。充分、科学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语言建构的核心。
(一)重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组,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通过联想将原有经验和当下的认知活动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如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以“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个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围绕《大自然的声音》“对比式的优美语言”、《看不完的大书》“想象式的有张力语言”、《父亲、树林和鸟》“对话式的平实语言”,设计一个探究主题:找找这一单元课文中所有自己喜欢的语言,并思考原因。再对这些语言进行归类,在比对学习中悟出其不同的表达特点,总结出生动语言的表达规律,如:事物+感受,想象+感受,修饰词语的连用等。这样的主题式学习,体现了学生“学的活动”更加完整。
(二)重构学习方式
重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目标,凭借学习任务单来创设学习活动,可以更精准地展开教学。如在本单元《读不完的大书》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就借助了两张学习任务单,采用“独学、合学、展学”的方式开展,引导学生充分学习。
学习活动一:
独立学习第一自然段。
(1)会把这段话读流利;
(2)画出描写好玩东西的词组;
(3)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个词组,为什么?
学习活动二: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会把这段话读流利;
(2)画出描写动物好玩的词语;
(3)选最喜欢的一组词语写在词卡上,说理由。
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单元中都可以开展,“读—找—说”三步骤体会和积累生动语言。首先,找准发散点:提出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尽可能让学生把能想到的不同答案都说出来;最后,集中归纳:没有集中归纳,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这种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循环过程,既充分展开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