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1-12-17秦帅李文轩
秦帅 李文轩
摘要:提升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问题事关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有效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增强高校教育者网络思政教育意识;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机制;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法;营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随着党的十九大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把青年学生培育成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而要完成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不断推进自身实效性建设。
(二)教育客体思维方式的新转向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其接受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逐渐应用与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实现了更新与转向,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学生们思维观念的格式化与更新,体现出手机移动网络对学生日常生活乃至思维领域的巨大影响。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
教育载体环境的新升级与教育客体思维方式的新转向,使许多西方敌对群体与反华势力似乎找到了对付中国的可乘之机。这西方国家纷纷将意识形态斗争的舞台转向了中国互联网,由此,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了多方意识形态之争的新的战略高地,这对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醒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时刻增强阵地意识,要有大局观念,充分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要敢于应对直面意识形态之争,敢于赢得意识形态之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掌控网络阵地主动权的重大战略价值。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之困
(一)高校教育者的主动性观念不强
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者他们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所付出的辛苦与回报的对等性差,往往教师会付出很多,却难以见得回报。这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高校思政工作上,缺乏积极开展具体工作的主动性。
有的高校教育者虽然认识到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缺乏相关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往往陷入“不知从何入手”的境地。教育者不熟悉新媒体的操作方式,也不了解如何利用新媒体真正融入学生群体,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主动权。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机制不健全
目前针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培训应是一个常态化过程,但目前许多高校这种常态化培训机制并没有建立。网络思教育培训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缺乏系统性与规划性,这便不能保证定期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活动,直接造成了高校教育者无法确保学习效果,学习不连贯,进而难以符合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素质与方法要求。
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高校不能科学考核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者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标准不清晰,现实中缺乏对其规范与指导,工作开展随机性强,不利于对具体工作进行成果化与经验化提炼,影响对成功做法的示范与推广,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欠佳
一方面,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单向性较强,往往直接承接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直接将课堂教学的相关视频、音频与文本资料直接挂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与在线观看,试图借此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并未顾及作为接受者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重形式层面多于效果层面,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网上绝大多数教学资源无人问津,点击率极低,学生学习兴趣低。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单调,生动性较差。除了有一些课堂讲座视频或音频外,就是平面化的文字材料,说教性强而互动性弱,加之有些视频更新速度慢,滞后于现实发展,视频中的讲授者因受制于拍摄镜头而表现过于拘谨,这些都极大减弱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吸引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之策
(一)增强高校教育者网络思政教育意识
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高校决策层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其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其二,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鼓励一线教育者不断提升个人网络思政教育的能力,并把这种重视与鼓励落到实处,并保证配套相关技术资源。
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高校一线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要增强他们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其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要主动借助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努力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圈”,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并随时准备对学生思想上与行为上做正向引导与帮助。要使其认识到定期“充电”的必要性,努力学习网络思政教育的技能与方法,熟悉通过网络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而绝非单纯灌输与说教,进而争取到更多学生的由衷支持与理解。
(二)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机制
首先,高校要建立網络思政教育培训规划机制,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培训常态化开展,形成相应的规章与制度。其二,高校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培训考评机制,提升高校教育者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确保高校教育者切实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培训中来。其三,高校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培训的反馈机制,要及时了解教育者对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与方案,了解他们参与培训活动的满意程度,征求他们对下一步培训所设立课程与培训形式的建议,不断完善培训规章与计划。
其次,高校要及早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高校可以通过相关规章要求一线教育者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捕捉网络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苗头”,注意“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有效引导,争取掌控网络突发事件的主动权。高校要及早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反馈机制,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适时征求学校相关师生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应对以后可能再出现的类似问题。
再次,高校要探索建立网络思政教育相关奖励机制。及时认可与肯定高校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取得成效,并适当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进一步激发更多高校教育者借助新媒体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三)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法
要努力推进高校课堂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加以拓展与延伸,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同时在网上组成讨论小组开展交流讨论,教师课上改变原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与全面与客观的分析与引导,澄清其中的错误与偏颇,弥补课堂思政教育方式的单向度不足,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使网络思政教育变得更为有效。
要打破过去仅仅依靠文本与图片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单一途径,努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宣传载体,例如,原创动画、音乐、视频、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宣传艺术形式。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与认同主流舆论观点。同时,要调动高校学生创造积极性,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将主流舆论的正能量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自己,感染他人。
(四)营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政府与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领域的规范力度,应加强对网络空间规范管理的监管与执行,确保构建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网络空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要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的规范化建设,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包括学生在内的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为网络思政教育保驾护航,确保其健康发展。
作为高校与教育者应该利用好校园网、QQ、微信群等多元形式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平台建设的规范、维护与管理,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努力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给与正确引导与教育,进而达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08.
[2]杨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3]周庠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6,(7).
[4]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5]易鵬,李荣华,徐晓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