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助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2021-12-17张晓蕾
中国的绿色转型将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机遇。作为绿色金融生态圈的积极参与方,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助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低碳转型,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新发展阶段下的重要使命。本文主要阐述了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路径及建议,以期探索开放创新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的绿色转型将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机遇
为支持《巴黎协定》共同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在202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双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挑战。据估算,2020年度中国碳排放总量达103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比重达30%,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7%。另外,中国计划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30年)明显短于欧盟和美国。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一承诺对于全球共同努力阻止气候变化到达无法挽回的境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日,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提供重要指导,与《行动方案》共同构成中国脱碳之路的顶层设计。《意见》中明确列出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包括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笔者研究估算,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未来1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将须下降约三分之一,这将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经济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经济带来广泛的参与国际合作的机遇。
首先,中國强大的制造业产能和规模经济,有利于其在新能源生产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盈利改善,使得能源行业发生巨变,不再依靠自然资源的天然分布。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已经占据了领先优势,可再生能源投资、装机量、发电量全球第一,专利数全球第一,形成了“全产业链压倒性优势”。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浪潮带来的产业低碳转型,将降低中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促进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附加值提升。中国将有望成为清洁能源及其制造设备的主要出口国。
其次,全球贸易链对低碳转型的关注将助推中国在能源消耗端加速调整。中国仍是碳排放净出口国,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相关的隐含二氧化碳净出口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10%。为避免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传统高碳排行业产生较大冲击,预计政府将强化产业强制性能效目标以提升能效、鼓励发展低碳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
最后,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将提供巨大的新能源及转型基建投资机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2019年,146个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相关合作协议的国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的30.8%,并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这些国家碳排放量仍将持续上升。如何运用政策和市场工具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路径,对这些国家而言不仅是现实的挑战,也可能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金额占能源行业总投资的比重由2019年的38%提升至2020年的57%,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过非可再生能源投资,成为中国海外能源产业投资的重点。笔者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蕴含重大机遇。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渣打银行研究估算2060年前中国在脱碳进程中需高达127万亿~192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平均每年投资3.2万亿~4.8万亿元。包括绿色金融在为清洁能源融资和支持低碳转型融资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位居全球之首,占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7.6%。人民币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也出现了较快增长。2016年至2021年6月,人民币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由2560.2亿元升至10443.6亿元,相关市场存量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绿色金融近年来在全球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框架构建中。笔者认为,中国巨大的绿色投融资缺口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在国家绿色金融战略的指引下,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确立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中的“五大支柱”之一,成为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在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国际金融公司支持的可持续银行网络等多边框架下进行交流合作。在双边合作方面,中欧、中英、中德、中法、中意在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和气候行动方面双边合作持续深化。在绿色金融交易方面,2020年中资主体赴海外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约合人民币500亿元,中国境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数量保持同比增长,发行主体和产品创新都更为多样。国内绿色发展基金项目获得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和境外金融机构融资,继续推动社会资本进入节能减排、环保与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国内银行积极参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相关工作并落实相关政策建议,确定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方案”。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的发布,使中欧绿色金融标准进一步趋同,进一步探索了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
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路径
由于国际市场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早,国际金融机构和银行集团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上往往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给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本地市场能力建设和产品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可通过下述路径参与并助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第一,对标境内外金融市场的绿色标准,引入国际投资者助力中国企业的绿色转型。由于标准制定原则、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上的不同,中国绿色标准在绿色项目界定上与欧美国家依然存在一定差异。国际性金融机构能够凭借对境内外金融市场上不同绿色标准的研究和比对,探索出既对标国际又贴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实践经验,从而在中资企业与国际绿色认证机构和国际市场参与者的沟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并在引入国际投资者支持中国企业的绿色转型融资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对于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融资来说,国内外适用不同的绿色项目标准和指引,其中采用的绿色项目界定方法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多不同点。外资银行熟悉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绿色贷款标准,能够灵活对接融资主体的需求,对标不同绿色标准,发放同时符合中国与国际准则的绿色融资,并紧密连接投资机构、第三方认证机构和企业等各方,为中国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的绿色融资提供专业和独到的金融支持。
第二,关注高碳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推广创新的转型融资产品。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既需要新能源的大力发展,也离不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气候目标的合理转型将需要资金和专业支持。如何将资本引导至最有机会采用低碳技术的市场和部分面对最严峻的转型融资及气候挑战的市场,将是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方面。笔者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可基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型经验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适用的转型金融工具,为高排放行业的客户提供致力于转型加速的金融咨询,并加速推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市场的合理转型,包括在中国市场上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结构的金融产品,如可持续挂钩贷款,在贷款存续期间持续评估被融资主体平均能耗效率以及公司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助力高碳排放行业提高能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对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绿色融资需求,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项目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成为绿色“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载体。这体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发展的巨大需求,也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中国大发展机遇。外资金融机构可借此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帮助企业海外投资符合国际认可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将信贷资源有条件地支持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和企业,促进凝聚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共识。中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将有效加强项目融资和财务的可持续性管理。
第四,积极参与碳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碳金融产品的运用。由于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引入碳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将更好地发现价格和进行风险管理。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也打开了银行碳金融服务的空间。外资金融机构可积极参与中国碳市场的体系建设,开发探索基于碳信用的金融产品。例如,笔者观察到本地客户主要贸易产品的价格越来越受到碳排放控制和碳信用额度价格的影响。
发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建议
首先,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例如,上海市2021年10月发布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上海发展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具有综合优势。在金融市场体系方面,上海拥有较完备的金融市场平台,为绿色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绿色信贷、债券、信托、碳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可以集聚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机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盘活绿色资产。笔者认为,上海应加速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扩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与碳交易的联动;加强绿色数据的收集、应用、认证、监控并完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建立绿色金融数据库等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境内外绿色金融合作,在绿色投融资方面丰富境内外绿色基础资产,引入国际资本,对接不断增长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
其次,畅通绿色资金跨境投资渠道。当前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绿色投资意识和绿色偏好明显,且流动性较为充裕,而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巨大,资源错配问题广泛存在。外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可积极合作推动加强沟通协作,在各国之间搭建绿色投融资渠道,为跨国绿色投资和绿色资金跨境提供政策便利。此外,可推广相关国家绿色债券国际化经验,从便利跨境资本流入本国绿色债券市场和扩大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两方面同步发力,打通多元化融资渠道,丰富绿色投融资和绿色资产类型。
最后,以“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作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相关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元化的绿色解决方案,构建绿色项目投融两端资金畅通、良性循环的绿色金融生态圈。同时,将更高标准的绿色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简称ESG)风險识别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绿色项目融资中,帮助企业对接国际标准,增强项目的环境风险韧性,增强绿色投资项目在财务和气候变化上的可持续性。
(张晓蕾为渣打银行(中国)总裁、行长兼副董事长,区域行政总裁(中国及日本)。本文编辑/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