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17杨秀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1期

杨秀红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破除“只会背,不会问”以及“只会问,不会答”的传统模式。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高校英语课堂,不但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尝试,更是为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能力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努力。“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一种建构式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知识的问题化和层次化。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程为例,详细阐述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明辨性思维能力;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1-0098-04

英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愈来愈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明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前者实为老生常谈,而后者则相对新颖,但究其本质,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庸》就已提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个教育主题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培养学生明辨性成为美国多所高校的校训,正如培养了8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所说:“我们给学生一种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脱离课本进行创新性的独立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一種教育,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带来一种灵活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明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多年从事高校英语教育事业的经验,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实验,我发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明辨性,同时还会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展开有目的的研读,并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之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综合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便是巧设问题,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探求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问题的巧妙设计需要恰当情境的支撑,就如同开篇之序一样,有疑而问才会激发探究答案的欲望。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学生想学,才会乐学,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所以,如何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情境便成为师者研究的首要任务。现仅以上外版的专业英语综合教程中The Monster一文为例:

首先需要研究的对象便是文章的标题,我们知道,标题的作用可简单地归结为如下六个方面: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而本文题目则正应了最后一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首先我描述了个人对Monster一词的理解,并以英国文学史的开山之作《贝奥武夫》中所塑造的半人半兽形象为例。之后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Questions 1. What is a monster in YOUR opinion,illustrate it, please.

仅此一问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情,他们很感兴趣地列举了大量存储于脑海的各种Monster的形象。紧接着再抛出如下问题:

Questions 2. Is the monster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a real one or not? You can get the answer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so get it and tell me about it as quickly a s possible.

这个问题进一步发酵了学生对文章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Questions 3. What kind of PERSON can be comparable to a monster ?

Questions 4. Do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such kind of people ? Why or why not?

通过讨论,学生们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长相奇怪,有怪癖,与大家格格不入,甚至令人生厌。那么,作者笔下的“怪物”又有那些“怪处”呢?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探知兴趣和求索愿望,不但对本文主人公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作者会如何塑造这一“怪物”以及这“怪物”和他们心里所定义的“怪物”是否一样等画满问号。有了问号,就会进行思考;有了比较,就会进行判断。有了精彩的开局,就能更精彩地继续。

在成功设定了探究情境后,如何巧妙地设定问题将全篇文章内容有机穿合在一起便是教学者深度思考的重中之重了。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全文的框架及脉络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了解,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布置阅读理解任务。下面继续以The Monster一文为例:

要求学生们速读前九个自然段,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Questions 5. Why is the man described as a monster?

Questions 6.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why or why not?

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们找到如下答案:

1. His poor appearance

2. He had skin trouble

3. He was a monster of conceit.

4. He had a mania for being in the right.

5. 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and   his doing were not of the most intense and fascinating interest to anyone with whom he came in contact.

6. He had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of a six-year-old child.

7. He was almost innocent of an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8. What money he could lay his hand on he spent like an Indian rajah.

9. He was equally unscrupulous in other ways.

10. He had a genius for making enemies.

综上十个方面的缺点,足以让人生厌,一部分学生开始认同作者对这个人物使用monster,特别是第七点,很多女同学的反应尤为激烈。之后,再提出如下问题对前九段进行明辨思考和讨论:

Questions 7. How did he react to those who did not agree with him?

Questions 8. Was he mature as an adult?

Questions 9. Was he responsible, and why?

Questions 10. 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love?

Questions 11. Why and how did he have a genius for making enemies ?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们都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笔下的这个人不但是“怪物”,而且是一个让人讨厌的“怪物”。但是都到了文章的三分之二处了,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怪物的名字,他到底是谁呢?那么,作者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怪物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他的写作目的何在?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速读文章剩余部分来寻找答案并提出如下问题:

Questions 12.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monster and who is he after all?

Questions 13.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tenth paragraph?

Questions 14. How did the author succeed in changing the readers’ opinions about the “monster”?

Questions 15. Up to now, have you been convinced by the author completely?

通過积极主动的阅读,学生们会找到答案彻底解决脑海中所存储的所有疑虑。可以说第十自然段是全文的转折点,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把作者在前九个自然段里耗费大量笔墨描述的怪物形象一下子就彻底推翻了,这就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要读完全文的欲望,对这个在前九个自然段里还是个十足的怪物,而到了这里,竟然和“怪物”一词毫不相干的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而答案就在最后的三个段落里,学生们的研读情绪高涨,迫切地寻觅答案以解决心中之疑问。和前九段相比,三个段落的确有些短,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扭转乾坤之势。作者运用了三个反问句来否定前九段的描述在读者心中所形成的负面观点,特别是最后一个反问句,为“怪物”彻底正名!如同一位伸张正义的法官在为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平反一样。原来,这个在只见其缺点的人眼中被视为“怪物”的人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又是迄今为止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音乐天才之一。基于他在短短的七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即使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也很难完成的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他没有时间做一个正常人根本就不足为怪,根本就不足道哉也!换而言之,他无暇修身养性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唯一的情人——音乐!

讨论与分析进行至此,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已了然于胸,对瓦格纳的了解更是深刻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所运用的“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那么,接下来让学生们讨论的就是对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Questions 16.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writing method used in the article?

教学过程进展到此处,基本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完成了,但还有一点不能不加以讨论的就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个被称之为“怪人”的伟大艺术家?在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就是“我们该怎样看待和评价别人”的过程。这也是作者在为读者奉献精彩篇章的同时,给读者又上了一节更为精彩的哲学课:看待人和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全文教学可用如下问题收尾

Questions 17. What are your viewpoints about Richard Wagner ?

现代心理学认为,悬而未决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这钟需求会与原有知识水平产生矛盾,从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产生求知的动力;同时认为“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也就是说,一切思维的根源都开始于问题,不管是学习动机的形成,还是学习兴趣的产生,都与所发生的情景密切相关。现代教育理论也特别强调,教学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众所周知,获得创造力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而创造力就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问题展开科学的理解和分析,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问题环境,思考环境和讨论环境,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

在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要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为学生参与探索提供能体现现实性、可探性、实践性、准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所以,大家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所设置问题内容的恰当性。以所学文章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出既能精确反映所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泾渭分明。所以,教师所提问题不但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们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从而自发地去学习,去寻求正确答案。更要注意所设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密切性。就像对瓦格纳的了解和理解,虽然身负种种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个举世伟大的音乐巨匠一样。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是优缺点并存,所以待人接物上就不能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这样会有失公允。

(二)所设置问题的难易度。问题太简单,学生无需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则失去了探究意义;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問题的设定应以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以及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依据。如果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问题解决,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这样,不但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会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三)对学生表现评价的中肯性。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延续探究之风的重要指挥棒。因为老师的点评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坚决避免在课堂上直接批评指责学生。除了对顺利解决问题的学生不吝赞誉,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不能简单放弃另找学生回答以免损伤其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而应该展开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会更好地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明辨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创造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韦钰.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上)[N].大众科技报,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