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庭州历史人物(六)

2021-12-17齐浩滨

回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河西吐蕃

齐浩滨

孤守绝域的北庭都护李元忠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像滔天的洪水一样席卷了中原大地,惊慌失措的唐王朝从四面八方调集兵马,举全国之力应对叛乱。深陷战争泥潭的唐帝国自顾不暇,吐蕃却趁机蚕食唐朝大片疆域,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接连夺取数十州,西北地区几乎全部沦陷。河西、陇右失陷后,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成了孤悬塞外的“飞地”。

平叛之初两大都护府曾选拔一万五千余精兵,分三批开赴关内参战。北庭留守将士在李元忠等爱国将领带领下,一方面结好回鹘、沙陀顽强阻击吐蕃西侵,另一方面组织军民屯垦自救,发展经济,孤军苦守大唐领土三十余年。

李元忠,粟特族,河东(山西)人,本姓曹,字令忠,后来因功皇上赐姓改名李元忠。祖上都是很有名望的人。李元忠自小就聪明好学,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胸有大志,小时常带领一帮儿童,模仿大人排兵布阵,摇旗呐喊,以打仗为乐。刚满二十岁就从军参战,立志要驱除北方蛮夷,消灭中原叛贼,建功立业,威震边陲。

李元忠从军后,因在战斗中表现勇敢,很快就升任为杨志烈的副将。这杨志烈是伊西庭节度使、河已西副元帅(元帅由亲王遥领)。当时河西走廊已被吐蕃切断,河西地区争夺激烈,杨志烈像个消防队长一样,到处救援灭火,屡建奇功,是这一地区掌握军政实权的主将。

广德二年(764年),唐朝中期名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鹘十万兵马大举进攻关中,一路直扑长安门户奉天,京师危在旦夕。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为解京师之困,派五千精锐,攻打仆固怀恩的老巢灵武,吸引了叛军主力回来围攻凉州,凉州就是甘肃武威市。叛军和吐蕃联合几万兵马把凉州城围困得水泄不通,几个月后城内弹尽粮绝,救兵不至,孤城无援。万般无奈之下,杨志烈带着部将李元忠趁夜逃出城外,飞马直奔庭州。他们想在那里再聚集兵马救援凉州,收复失地。

当他们到达伊州(哈密)和庭州的交界处,一个叫长泉的地方时,杨志烈遭到伊西庭节度留后周逸的陷害被杀。周逸原来也是杨志烈的部下,被安排为伊西庭节度留后职务。安史之乱后受到仆固怀恩的蛊惑,勾结沙陀背叛朝廷,在长泉将杨志烈杀害。当时李元忠也被俘,亲眼看到主帅被害的血腥场面,但是,周逸并没有杀害他。

李元忠逃离长泉以后,向沙州河西军方面汇报了杨志烈被害的经过,上书要求发兵北庭除叛复仇。他认为周逸十分猖狂,投敌叛变,法理难容,希望朝廷早作决断,铲除周逸,以免后患。

永泰二年正月,李元忠率领五千精兵,征讨北庭周逸,取得全胜,周逸被逮捕斩首,头颅悬挂在高杆上示众。他们还在周逸住所内截获了他与仆固怀恩的通信,这是证明周逸为求地方自保,倒向仆固怀恩,背叛朝廷的重要证据。

在长泉事变后,李元忠由此得授伊西北庭节度使,成为代表河西势力,伊西北庭最高军政权力的控制者。其领导下的北庭也成为河西坚实的战略后方,使河西在仅剩下瓜、沙二州的情况下,依然能为唐朝坚守,阻挡了吐蕃的西进。这时候北庭和中原的联系已经非常困难了,更不可能得到中原的后勤供应,完全处于一种自治状态,不得不自力更生,一切全靠自己生产了。而当时北庭驻扎的汉兵仍保持一万三千人左右,河西兵败以后,又有很大一批军队也撤回到北庭,军需开支巨大,生活非常艰苦。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李元忠便把开展屯田,发展生产作为生存下去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

北庭屯田始于西汉,到了唐代,北庭军屯已达十一万亩,还有大量的民屯和流犯屯田,规模十分惊人。在组织管理和种植措施上,也已经非常成熟了。在此坚实基础上,李元忠带领北庭军民经过几年努力,生产的粮食棉布基本满足了军队的需要。同时为了解决北庭财政问题,安定地方社会秩序,发展繁荣经济,李元忠还铸造发行了一种粟特币。这种外圆内方的古币,正面铸汉文“开元通宝”四字,背面为粟特文,经专家解读为“唐摄都护印”。粟特币的发行极大地促进了北庭地区的商品流通,为封闭的经济环境摆脱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唐李元忠神道碑》所载,李元忠“勇于济时,急于周物,不矜不傲,俭约从下”,“虽在戎旅之间,轻裘缓带,志闲心逸”。他救困扶弱,节俭亲民,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个人品质也赢得了人心。为应对物资匮乏,他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为广大边民树立了榜样,为边民所信任和拥护。

北庭周边有回鹘、沙陀和葛逻禄等部落,这些游牧民族部落也常常受到吐蕃的压榨和欺凌。李元忠利用这种矛盾,不断加强和这些游牧民族部落的联系,特别是与回鹘结成军事同盟,每次吐蕃来犯,回鹘都给予北庭极大的支持。北庭唐軍也常拿绢帛、特产等给予物质回报。李元忠借助这些部落的力量,迫使吐蕃不敢贸然发动军事侵犯。在他主政期间,北庭地方形势平稳,生产得到发展,民众生活安谧,堪称成绩斐然。

吐蕃在夺取了大唐的半壁江山以后,改变策略,将以军事进攻为主改为以和平诱降为主,妄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对李元忠更是不断散布谣言,“反复离间,妄说国难,摇动人心”,封官许愿,妄图诱骗李元忠投降。大历七年,唐代宗发诏,慰问边防将士,加封李元忠御史大夫,赐衣一袭,赐姓名李元忠,并向安西北庭守边将士表明,朝廷决不放弃西部领域。李元忠以伊西北庭节度使身份任御史大夫,提升了北庭的地位,坚定了守边将士抗蕃守土的决心。

但是唐德宗李适继位以后,放弃了对吐蕃不割地、不弃民的政策,开始向吐蕃示好求和,边疆形势发生剧变,安西、北庭和朝廷的联系完全断绝了,两地反复派遣使者,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多年后的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北庭节度使李元忠派遣的使者终于和朝廷取得了联系,朝野上下为之震动。他们谁都没想到,在那遥远的西域,还有唐朝军队在为大唐守疆护土。听完来使的汇报,连皇上都感动得热泪横流。唐德宗下诏褒奖,赞扬他们不动中原王朝一兵一卒、一草一木,历尽艰难,相互依存,保卫了大唐的千里江山,国威远扬绝域,这舍身卫国的精神堪比圣贤,自古少有。封李元忠为刑部尚书、宁塞郡王。所属将士,普遍提拔七级。表面上荣耀已极,实则徒具虚名。

但是两年以后,建中四年(783年),唐朝将领朱泚发动兵变,占领了长安。唐德宗出逃到奉天(沈阳),便和吐蕃作了一个交易,以割让西域为条件换取吐蕃出兵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发布撤军敕书,令西域将士、官吏、百姓等撤回内地,以便将安西北庭交割给吐蕃。幸运的是这条命令遭到了李泌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始终没能传到西域,没有执行。北庭将士可能也不知道差一点像草芥一样被出卖了。

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来说,这时候最要紧的还是如何保住李家王朝的帝位不倒,远在西域的那块“飞地”已经没啥用处了,早就打算放弃了。可镇守孤悬绝域的将士们没有放弃,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头发都熬白了,依然初心不改,守卫国土,坚持不懈。朝廷已经换了四个皇帝,三军将士还在边关默默地坚守着,为国家的尊严而战斗,为保卫国土而尽忠!这是大唐的荣耀,也是我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据《唐李元忠神道碑》记载,李元忠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五日薨于北庭,贞元元年(785年)安葬于西州前庭县(原高昌县,现吐鲁番市东哈拉和卓堡西南)东北平原上,墓前立有墓碑。明代胡广在其著作中有《记高昌碑》一文,记录了李元忠墓碑的内容,成为研究安史之乱后北庭与河西历史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贞元二年(786年)五月,唐朝任命杨袭古为伊西北庭节度使并追赠李元忠为司空。北庭的李元忠时代告一段落,而在此后不久的贞元六年(790年)北庭最终陷落。

注释:

①关于杨志烈被害经过和长泉被害人是谁,历史学家意见分歧很大,本文采信杨志烈被周逸杀害于长泉的说法。

主要参考资料:

1.刘子凡:北庭的李元忠时代——胡广记《唐李元忠神道碑》研究

2.陈晓伟:胡广《记高昌碑》与高昌麴氏、唐李元忠事迹丛考

3.魏迎春 郑炳林:河西陇右陷落期间的回鹘道

4.李宗俊:唐代中后期唐蕃河陇之争与疆域变迁

5.李宗俊:法藏敦煌文书P.2942相关问题再考

6.杨宝玉:凉州失陷前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事迹考

7.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河西吐蕃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婚房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吃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