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眼直肌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2-17岳珊珊刘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6期

岳珊珊 刘静

摘  要:目的  分析单眼直肌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眼直肌常量手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矫正效果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组患者术眼正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眼球运动正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斜视患者应用单眼直肌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眼位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并提升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而患者实施手术时对于单眼直肌超常量以及单眼直肌常量手术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其的外斜视程度进行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单眼直肌手术;知觉性外斜视;矫正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43-03

知觉性外斜视是目前眼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机制通常与患者视网膜病变、器质性病变、无晶体眼、白内障以及两眼的屈光状态不相一致等有关。患者随着病症的发展将逐渐丧失视力,并且由于眼部斜视度的差距,将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中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往往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局限于眼位约束能力低、斜视度大等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患者通常在实施手术后易发生眼位同退情况,加之部分患者出于对手术的恐惧,而不愿意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1]。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眼直肌手术在临床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所采用的单眼直肌手术可分为单眼直肌超常量和常量手术[2]。为进一步评价单眼直肌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4.68±4.26)岁;斜视度52 °~97 °,平均斜视度(72.38±6.27)°。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5.42±3.96)岁;斜视度53 °~96 °,平均斜视度(73.08±6.16)°。两组患者性比例、平均年龄、平均斜视度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入组同意书,获得威海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视力检测符合外斜视诊断标准的患者[3];②斜视度数>50°者;③患者年龄大于18周岁。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疾病;②哺乳期或者孕妇;③精神认知障碍等患者;④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实验组患者行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具体方法为:为患者实施局部麻醉、表面麻醉,打开外直肌、內直肌,依次断离球结膜、筋膜,利用吸收缝线将直肌外退并采用双套环将其固定于附着区域2 mm处,断开附着点的肌肉组织,固定于附着区域后8~10 mm的巩膜上实施结扎缝线,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眼球活动;测定直肌后退的真实距离,缝合球结膜与筋膜;使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评价患者残留斜视度;根据斜视度行眼内直肌截取手术,将直肌截取6~8 mm后固定在原肌止点;实施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调整眼位即去除多余的结膜,最后间断缝合切口;术后用敷料包裹术眼,3 d后检查创口无异常便可拆除。

对照组患者行单眼直肌常量手术。具体方法为:为患者实施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后,打开外直肌、内直肌,将节制韧带、肌间膜进行分离;直肌肌腱进行断离后将外直肌外退固定于附着区域8 mm处,并固定于浅层巩膜表层;按照患者残余斜视度将直肌截短处理,之后固定在原肌止点;实施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调整眼位即去除多余的结膜,最后间断缝合切口;术后用敷料包裹术眼,3 d后检查创口无异常便可拆除。

1.4  评价指标

①术后矫正效果。使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评价,jie结果分为正位、欠矫以及过矫,其中三棱镜度数(斜视度)-10△~10△为正位,斜视度<-10△为欠矫,斜视度>+10△为过矫。眼位正位率=正位例数/总例数×100%。②眼球运动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后眼外转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距离判定患者眼球运动情况,分为眼球正常运行、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3 mm以及轻度外转不足。术眼正位率=眼球正常运动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眼位矫正效果对比

术后,实验组患者术眼正位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眼球运动情况对比

术后,实验组患者眼球运动正常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知觉性外斜视发病群体常见于成人,其发病原因与白内障、屈光参差、视网膜病变等具有一定的关联,患者发病之后通常会逐渐丧失视力,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中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普遍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矫正,但由于通常患者病因复杂、斜视度大,术后易出现眼位回退的不良现象[4]。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单眼直肌手术成为了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的首选。临床中斜视度<50 °的患者多采用单眼两条眼肌手术的治疗方式,斜视度>50 °的患者则采用最多的就是3~4条眼肌手术[5]。目前臨床中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单眼肌超常量、常量手术,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优势[6]。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有2位患者过矫、2位患者欠矫、46位患者眼映光点正位,正位率为92.00%,对照组有4位患者过矫、6位患者欠矫、40位患者眼映光点正位,正位率为80.00%,虽然实验组患者术眼正位率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 3 mm的患者有2位,轻度外转不足的患者有4位,眼球正常运动的患者有44位,眼球运动正常率为88.00%,对照组膜颞侧缘距外眦角< 3 mm的患者有2位,轻度外转不足的患者有2位,眼球正常运动的患者有46位,眼球运动正常率为92.00%,两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揭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与单眼直肌常量手术在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方面差异性不大,超常量的眼位回退率较低,而且有很好的矫正效果,缺点是易造成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受到限制,但通过上下斜肌可以辅助进行外转,因此,这种手术方法影响比较小;单眼肌常量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外直肌后退距离较小,对于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但是对于患者的矫正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对比超常量手术的方式,矫正效果相对不理想[7]。因此,临床中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治疗方式以及服务。

综上所述,外斜视患者应用单眼直肌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眼位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并提升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而患者实施手术时对于单眼直肌超常量以及单眼直肌常量手术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其的外斜视程度进行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玉瑾,王吉翔,赵瑜,等. 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6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6, 35(9): 76-77.

[2]崔兰,牛建军,李顺利,等.单眼直肌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的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2019,4(7):24-26.

[3]美国眼科学会.眼科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62-469.

[4]苏志彩,张芳玲,刘虎,等.单眼直肌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成人患者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73-1476.

[5]侯俊志.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8):138-140.

[6]黄勇志,孙涛,林旭初,等.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J].眼科新进展,2015,35(12):1159-1162.

[7]李志刚,荣军博,许丽敏,等.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对比[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5):27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