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21-12-17巴昭臣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复发性功能障碍椎间盘

巴昭臣

摘  要: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1)与试验组(n=51)。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与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3月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恢复正常和明显改善人数的优良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缓解疼痛效果更佳,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2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患者腰椎间盘各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而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有关。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佳,但患者治疗后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情况。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属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型微创疗法,有研究显示[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本文旨在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1)与试验组(n=51)。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4.85±6.03)岁。试验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5.19±5.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入组同意书,获得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无腰椎不稳、脊柱畸形者。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单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全麻后取俯卧位。于复发侧入路,将原椎板切除术留下的硬膜外瘢痕以神经剥离子清除。

试验组患者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方法:患者患侧屈髋,并于透视床上取屈膝健侧卧位。确定病变椎间隙的体表投影后,做好标记。行浸润麻醉后,完成椎间盘造影。于穿刺针处插入导丝,导丝尖端越过关节突后,可将穿刺针退出。于穿刺点处做皮肤切口,将软组织扩张导管插入,使用环锯去除小关节突增生的骨质。扩大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椎间孔镜,将蓝染的椎间盘髓核使用髓核钳取出。神经根暴露后,可采用射频电极消融肉芽组织、髓核碎片。查看神经根减压效果,满意后可止血、拔除工作套管。缝合切口,覆盖敷料。

1.4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患者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②功能障碍指数。采用OD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功能障碍程度。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③患者术后患者3个月的优良率。优:患者的腰椎功能得以恢复正常。良:患者的腰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差:患者的腰椎功能未改善。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突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外侧型、极外侧型、旁中央型等。有研究显示[3],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5.2%。当患者罹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常具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下肢无力等临床指征。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常应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全椎板、半椎板切除术等术式治疗。但传统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术中出血量大,不利于术后的康复[4]。同时,患者术后还具有伴发腰椎失稳的风险。而伴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减少对患者正常组织的破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是解剖工作通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微创理念。术中,不仅可将退变髓核彻底摘除,同时也可直接将椎管突出部位切除。该手术可在局麻条件下完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麻醉的风险。但在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时,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下肢麻木与痛觉过敏。有研究显示[5],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约3.5%左右。一般来说,并发症的发生,与解剖结构辨认不明确、手术操作不熟练、患者选择不当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上在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时,需确保患者具有相应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医师的经验、能力也需得到保证,才能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一结果提示,通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同时,促进其腰椎功能的恢复。该术式也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有效减少损伤神经根的概率。同时,其手术切口较小,更便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并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更佳。在行使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时,术后不会形成椎管内瘢痕组织,且不会对椎旁肌肉、韧带组织造成破坏。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也更少,减轻了病人的手术创伤,提高其康复效率,进而增强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的疼痛缓解效果更佳,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临床应用效果较高。

参考文献

[1] 吴贤良,杨智明,黄建军.经微创通道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5):26-29.

[2] 杨嘉,张大兴.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5):49-51.

[3] 杜峰,王永,张亮,等.经皮椎间孔鏡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颈腰痛杂志,2019,40(3):402-404.

[4] 万建杉,孙嵘,黄合飞,等.侧卧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3):274-275.

[5] 宋飞霏,刘磊,马超,等.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9):72-74.

猜你喜欢

复发性功能障碍椎间盘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ED治疗不能光靠补
51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有效防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摸到腰椎间盘”是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