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论“千年一遇”是否有意义

2021-12-17李晨阳

飞碟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暴雨河南

李晨阳

近日,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接受记者专访,针对此前发生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議。

李泽椿院士是46年前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亲历者。那场暴雨,给李泽椿院士的预报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数十年,他参与建立并一步步升级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的预报水平。以下是他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

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气象预报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时的情况?

李泽椿

当时的预报,我觉得做得不好。我说这个话,没有贬低任何人,因为这个预报就是我们做的。我那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组工作。当时国内的天气预报还是靠天气图的方法作,所用的基础资料非常少,有的还缺乏观测。

例如,我们当时用来接收美国卫星探测图像的设备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员上班找人来维修。然而就在这一夜,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灾后,我去河南省气象台做了调研。我问当地工作人员,有没有雷达,有没有观测记录?回答是只有一台雷达,但因为郑州停电,所以没有观测记录。原本气象部门都有备用发电机,但他们又买不到汽油。你可以看到,当时的预报条件、预报手段、预报能力都是极其欠缺的。

记者

记者时隔46年,我国的天气预报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对暴雨的预报,我们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李泽椿

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高。1975年那场暴雨发生时,全国也没有几台雷达,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部雷达,光河南省就有十几部。当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几个气象站,现在则至少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

在资料来源大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早已今非昔比。但暴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样,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极端性暴雨和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记者

记者具体到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们在预报方面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李泽椿

大雨到来前一周左右,中国气象局就通过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发现河南会遭遇一次强烈的降水过程。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自7月1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市政府也从7月19日夜间开始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那有人就要问,为什么预报了暴雨,还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我觉得要强调两点:

第一,损失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预报做得越好,准备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损失的降低;第二,预报和预警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们的应急管理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我们前期的宣传教育够不够?红色预警发送后,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没有足够的警觉性,知不知道该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灾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河南暴雨,1975年的那场暴雨是冲垮了水库大坝,这一次是降水产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体地对待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就像现在提倡的“精准医疗”个体化一样,“精准防灾”,针对不同灾种个别应对。

记者

记者两次特大暴雨灾害都发生在河南,而且都与台风有关。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导致这里更容易因台风而形成超强降雨?

李泽椿

很多人都问这个,但我觉得这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应该关心的,第一是提高预报和预警的精准度;第二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制定好应对策略。

至于所谓的“河南规律”,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发表看起来不错的论文,但是否有切实的作用呢?我们要做的是,不管这样的暴雨下在中国的哪片土地上,我们都有办法提前预知、正确预警,做好应急对策和管理。还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作为一个老气象人,我深知不用说千年百年,就算是几十年前的气象灾害,我们也没有准确翔实的记录。我想我们的精力不要放在这些概念上,还是该多做些有用的、实际改进预警准确时效的工作。

记者

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李泽椿

有用的工作,我觉得要兵分两路:

其一还是深入机理做好基础研究,继续提升我们的预报水平。我们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中短期以内基本都比较准确了。但10~30天内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国际难题。这个难题要不要解决?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灾害性的极端天气随时有可能发生,这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所以另一条路就是具体研究,好好总结探讨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鼓励培养科研型的天气预报人才。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最后,大雨虽然已经停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损毁,有必要对受灾房屋进行及时的逐栋评估、修缮和加固。此外,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工作,灾后评估和相应的补救工作一定要做好。

记者

作为一名老气象人,关于近期的极端暴雨事件,您还有哪些想要强调的呢?

李泽椿

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要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国家和人民的紧急需求上。我们做任何研究,先要想是不是发展国民经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发表没法实际检验的文章。

不要老想着这个论文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是由中国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跟国外的研究没有可比性。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是有没有满足中国老百姓对预报和预警的需求。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暴雨河南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暴雨
当暴雨突临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暴雨袭击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