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和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分析
2021-12-17于占江北票市中心医院辽宁北票122100
于占江 北票市中心医院 (辽宁 北票 1221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MRI及CT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20年4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89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常规通过MRI和CT进行诊断检查,同时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RI和CT检查所得的结果和临床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确定MRI诊断和CT诊断对胫骨平台骨折及其AO分型方面的相符性。结果:(1)189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187例,最终经AO分型确诊为B型103例(B1型37例、B2型57例、B3型9例),C型84例(C1型47例、C2型31例、C3型6例)。而经过CT检出158例,B型88例(B1型31例、B2型50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39例、C2型26例、C3型5例)。经MRI检出184例,B型99例(B1型37例、B2型55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48例、C2型31例、C3型7例),MRI和病理诊断相比相符性更高(P>0.05),和CT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比较,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在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和CT诊断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预测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以及对AO分型的诊断符合率要高于CT检查,临床可结合术前MRI的诊断结果,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积极改善其预后。
在临床骨科中,胫骨平台骨折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病情比较复杂,通常还会伴发膝关节损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难度[1]。为了能快速、准确地对患者展开复位及固定手术治疗,加快其术后恢复,医护人员就应做好术前评估工作,对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的程度及类型进行充分了解。目前,临床在对骨折患者展开术前检查时,主要采取CT或MRI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CT扫描可对普通骨折的类型做出准确判断,但无法准确诊断隐匿性骨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MRI除了具备CT扫描的优点以外,还能将无骨骼伪影与软组织清楚地显示出来,进行准确分辨[2,3]。本文以189例于2014年3月~2020年4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例,就其分别应用MRI及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89例于2014年3月~2020年4月来本院接受诊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8例,女性81例;年龄21~73岁,平均(41.68±5.03)岁;骨折部位:90例左肢骨折,99例右肢骨折;骨折原因:93例交通事故受伤,55例高处坠落受伤,41例重物砸伤。所有患者术前分别接受MRI及CT检查,并且经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均为闭合性骨折,同时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膝关节及胫骨先天畸形、病理性骨折、多处骨折,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等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晓实验,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指导患者采取仰卧的体位,先进行横断面定位,然后再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其中,轴位的PDWI序列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0.4mm,TR/TE为2000ms/140ms,FOV设置为18.0;冠状位的PDWI序列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0.4mm,TR/TE为2000ms/75ms,FOV设置为19.0;矢状位的PDWI序列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4.0mm,层间距为0.5mm,TR/TE为2000ms/72ms,FOV设置为20.0;矢状位TIWI序列参数TR/TE为350ms/40ms。
CT检查:采用美国GE大宝石128层螺旋CT扫描仪,指导患者采取仰卧的体位,伸直双膝,足先进,进床的速度设置为8.70~8.75mm/rot,把焦距中心对准患者的近端,由近向远进行扫描,层厚设置为5mm。结束扫描后,把所得数据录入到AW4.3数据处理系统中,然后用MPR(多平面重建)技术展开三维重建。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诊断结果:观察并记录MRI与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并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照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AO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其中,胫骨平台骨折的AO分型标准如下:①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1型:简单劈裂骨折;B2型:简单压缩骨折;B3型:简单劈裂至压缩骨折。②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C1型:简单干骺端和关节骨折;C2型:干骺端粉碎性骨折;C3型:粉碎性骨折。
(2)诊断价值:统计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100%;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误诊率=假阳性/(假阳性+真阴性);漏诊率=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189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187例,最终经AO分型确诊为B型103例(B1型37例、B2型57例、B3型9例),C型84例(C1型47例、C2型31例、C3型6例)。而经过CT检出158例,B型88例(B1型31例、B2型50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39例、C2型26例、C3型5例)。经MRI检出184例,B型99例(B1型37例、B2型55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48例、C2型31例、C3型7例),MRI和病理诊断相比相符性更高(P>0.05),和CT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病理诊断的相符性比较[n(%)]
2.2 诊断价值
经比较,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在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和CT诊断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预测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和表3。
表2. 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病理诊断相比
表3. 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价值比较(%)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为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积极改善其预后,就应做好术前诊断工作,并对骨折进行准确分型。但是,胫骨平台骨折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4]。近些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得到显著发展,并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出了重要的诊断价值。
当前,临床主要采用X线片、CT以及MRI等影像学技术来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展开术前诊断。经调查研究得知,相比于X线片,CT与MRI的确诊率要更高,这是因为X线片在检查骨折移位及塌陷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临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而CT检查的速度快,扫描范围广,且分辨率比较高,能够将骨折的形态、碎片、骨折线以及合并伤等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5]。但是,由于受到扫描层面及容积效应的差异的影响,CT扫描可能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与CT扫描相比较,MRI扫描能够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可通过膝关节损伤信号的变化将骨折显示出来,并且还可显示出肌腱韧带、半月板以及关节软骨等部位的损伤。除此之外,针对伴发关节内密度上升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非常有必要进行MRI检查,这是因为出现膝关节骨折以后,骨髓腔与损伤的骨膜组织会渗出脂肪及血液,进而进入到关节内,通过采取MRI检查,便可对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做出准确诊断,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以本院189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例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189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187例,最终经AO分型确诊为B型103例(B1型37例、B2型57例、B3型9例),C型84例(C1型47例、C2型31例、C3型6例)。而经过CT检出158例,B型88例(B1型31例、B2型50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39例、C2型26例、C3型5例)。经MRI检出184例,B型99例(B1型37例、B2型55例、B3型7例),C型70例(C1型48例、C2型31例、C3型7例);(2)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在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和CT诊断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阳性预测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中,MRI相比于CT检查,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因此,临床应与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相结合,及时对患者展开适合的影像学检查。
总之,MRI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以及对AO分型的诊断符合率要高于CT检查,临床可结合术前MRI的诊断结果,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积极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