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12-17凌菱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天津300000
凌菱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 (天津 300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及分析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采取头颅核磁共振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情况。方法:本研究对象共80例(2018年9月~2020年9月),包括脑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以及阿尔兹海默病患者40例,分别归入到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组、参照组。予以两组患者都实施头颅核磁共振的检查模式,对于患者左右两侧海马体积进行记录,同时展开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是(2.56±0.18)cm3,右侧海马体积是(2.60±0.14)cm3,参照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是(1.95±0.12)cm3,右侧海马体积是(1.97±0.11)cm3,结果表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参照组患者,P<0.05。在观察两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方面,研究组为(0.19±0.02),参照组为(0.26±0.04),研究组显著的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运用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的方式,可以对于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准确检查,并且对于临床上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疾病效果理想,应用意义巨大。
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老年痴呆,而且病发原因当前并不能完全的知晓,发病率较高的群体就是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群。脑血管性痴呆属于一种痴呆的类型,由于脑血管损害所引发。发生脑血管性痴呆的几率相对小于阿尔兹海默症,同时患病以后,通常是能够针对性的治疗并缓解病情的[1,2]。但是此疾病具有更广泛的发病年龄,而且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具备比较类似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各自具有差异性的临床治疗方法[3]。鉴于此,患者出现痴呆以后,应尽快准确地明确痴呆类型,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研究进行观察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应用头颅核磁共振的效果,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选取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区间是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其中,包括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研究组)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参照组)分别40例。其中,研究组的患者中,男性例数:女性例数=22:18,年龄(77.60±2.18)岁。参照组的患者中,男性例数:女性例数=21:19,年龄(78.63±2.64)岁。通过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未见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展开相应护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实施心理疏导等。之后展开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的仪器设备是采用飞利浦3.0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仪。设置的各项参数指标包括:检查期间T1W1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是9.6ms、4.5ms,层厚、间距分别是1mm、5mm,矩阵为195×175,翻转角度10°。T2W1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是3070ms、75ms,层厚、间距分别是5mm、1mm,矩阵290×170,翻转角度为90°。以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实现重建图像,获得多方位图像(矢状位、冠状位、轴状位)。以Flair成像序列,展开无间断横断面扫描,测定轴状位脑白质疏松症面积等。
1.3 观察指标
对于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数展开精准的测量,进行组间的比较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比较左、右两侧海马体积情况
通过进行观察患者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结果,研究组的左侧海马体积明显的高于参照组,P<0.05;右侧海马体积比较显示,研究组依然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情况(±s)
表1. 两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情况(±s)
指标 研究组 参照组 t P左侧海马体积(cm3) 2.56±0.18 1.95±0.12 4.05 0.026右侧海马体积(cm3) 2.60±0.14 1.97±0.11 5.83 0.019
2.2 两组患者比较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情况
如表2所统计,在观察两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方面,研究组为(0.19±0.02),参照组为(0.26±0.04),研究组显著的小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比较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比较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情况(±s)
指标 研究组 参照组 t P颞叶沟回间距(mm) 24.94±3.28 32.91±3.40 8.91 0.022大脑左右径(mm) 133.66±5.37 131.92±5.87 12.36 0.031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 0.19±0.02 0.26±0.04 6.02 0.009
3.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当下在全球范围内,老年痴呆疾病发病率逐渐提升,而且65岁以上老人患有此疾病的几率是7%,超过85岁的老人达到了22%[4],已经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防控老年痴呆疾病,做好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老年痴呆疾病可划分成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双方症状比较相似,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发病机理、疾病治疗上[5]。所以,治疗老年痴呆疾病前,应该采取相应医疗设备、辅助手段准确的明确病理分型。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海马体、杏仁核、颞叶,会呈现出萎缩的现象,但是程度不同。而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通常不会在海马体、杏仁核、颞叶方面产生跟阿尔兹海默症相同的萎缩现象,所以,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其左右两侧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将此作为依据,进行明确诊断。
有关的研究显示,核磁共振诊断脑血管性痴呆具备较高精准度,可以对于患者核磁共振图像中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病理变化进行有效的观察。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对颅脑的很多层面上影像信息进行显示,无辐射,安全可靠,组织对比率、空间分辨率均较好。核磁共振可以对于颞叶海马的萎缩进行多方位成像评价,并显示出异常信号,在鉴别痴呆的类型中获得有力依据。另外,核磁共振具有常规的序列同时,可采取改进后的脉冲序列展开DWI、SWI等提供组织特点及功能的序列,推动观察到脑部的生化水平以及脑部细小出血灶产生的改变。其中的DWI序列,能够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进展展开预测。
综上所述,头颅核磁共振对于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可以有效地区别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为患者的尽早针对性治疗作出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