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细胞介素-25和白细胞介素-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12-17李双林张新王洪霞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团介素荨麻疹

李双林 张新 王洪霞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临床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且伴有搔痒。慢性荨麻疹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复发率较高[1]。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3],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的IL-25与IL-17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特点以及与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慢性荨麻疹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1.1.1 纳入标准 ① 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病程≥6周,风团几乎每日发作;② 健康对照组均无慢性病、过敏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史;③ 受检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1.2 排除标准 ① 参与本研究前1周内服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激素、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等;② 存在严重器官功能损伤;③ 由药物或物理因素等引发的荨麻疹;④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⑤ 患有精神疾病。

1.1.3 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10405),所有检测均获得过受检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Spectre Max Plus384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购自美国分子仪器公司,IL-25、IL-17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 测IL-25与IL-17水平,采集所有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后,以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5 cm)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后置于离心管内,于-20 ℃条件下保存。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对样本进行检测,比较各组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外周血中IL-25与IL-17水平;② 依据欧洲变态反应协会(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全球过敏和哮喘欧洲网络(Global Allergy and Asthma European Network,GA2LEN)、欧洲皮肤科论坛(European Dermatology Forum,EDF)制定的欧洲荨麻疹指南[4]对慢性荨麻疹组患者进行评分:1 d内无风团记0分,无瘙痒情况记0分;1 d内存在<20个风团记1分,患者轻微瘙痒、心情烦躁记1分;1 d内存在20~50个风团记2分,患者瘙痒、情绪烦躁,对日常生活无较大影响记2分;1 d内存在>50个风团记3分,患者瘙痒严重难忍,影响日常生活记3分。总评分为0~6分,轻度为0~2分,中度为3~4分,重度为5~6分。根据症状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7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9例)。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慢性荨麻疹患者的IL-25与IL-17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纳入数据信息,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IL-25、IL-17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25与IL-17水平比较 慢性荨麻疹组血清IL-25与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IL-25与IL-17水平比较(±s)

表2 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IL-25与IL-17水平比较(±s)

注:IL-25为白细胞介素-25,IL-17为白细胞介素-17

组别 例数(例) IL-25(ng/L) IL-17(ng/L)慢性荨麻疹组 40 125.12±40.58 17.42±8.68健康对照组 45 90.62±14.38 8.22±2.28 t值 7.524 6.852 P值 0.000 0.000

2.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评分和IL-25、IL-17水平比较 慢性荨麻疹患者随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IL-25与IL-17水平呈上升趋势。3组患者的IL-25与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慢性荨麻疹患者IL-25、IL-17水平和症状评分比较(±s)

表3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慢性荨麻疹患者IL-25、IL-17水平和症状评分比较(±s)

注:IL-25为白细胞介素-25,IL-17为白细胞介素-17

组别 例数(例)IL-25(ng/L)IL-17(ng/L)症状评分(分)慢性荨麻疹轻度组 17 97.12±14.58 7.42± 3.11 1.12±0.25慢性荨麻疹中度组 14 112.48±10.5214.22± 8.28 3.55±1.38慢性荨麻疹重度组 9 164.85±47.5224.85±14.74 5.58±0.47 F值 28.702 14.990 97.160 P值 0.001 0.001 0.001

2.4 IL-25、IL-17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L-25、IL-17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4 5、0.782 3,P值分别为0.001 4、0.007 4)。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伴瘙痒,病程通常超过6周,大多数患者病程在几个月至几年,难以根治。虽然目前针对慢性荨麻疹的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各国制定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但仍缺少能够彻底解决复发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行探索,为找到满意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临床对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与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2,Th2)细胞亚群失衡是导致患者并发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因素[6]。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在该疾病的发生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IL-25是IL-17家族中的新成员,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与肥大细胞产生,能够有效诱导炎症级联反应,加剧过敏性炎症[7]。虽然已有研究表明IL-25与特应性皮炎和寄生虫感染的Th2反应失调有关[8],但关于其在慢性荨麻疹中作用的研究较少。而IL-17主要是由CD4+T细胞的一个独立亚群Th17细胞产生,能够促进炎症反应上调,诱导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参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9]。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组的IL-25、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荨麻疹轻度、中度、重度组的IL-25和IL-17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之间呈正相关。随着患者皮肤表面风团增多、瘙痒加重,疾病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更明显,血清中IL-25、IL-17水平也逐渐升高,表明二者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而到底何为因何为果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笔者推测,IL-25可能通过促进Th2型免疫反应而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致敏物和感染等因素可使IL-25的水平上升,继而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IL-17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其机制与IL-17可以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途径诱导IL-6和IL-8的分泌增加有关,继而通过直接趋化激活中性粒细胞,并促使其释放反应性代谢产物引起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导致慢性荨麻疹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综上所述,IL-25与IL-17均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且与患者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但目前对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风团介素荨麻疹
血清白细胞介素-37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脐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研究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