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山南市泽当镇“泽帖尔”编织技艺的人类学调查
2021-12-17周紫东周毓华
周紫东,周毓华
(1.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2.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0062)
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直观地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藏族传统编织技艺无不蕴藏着藏族劳动人民世代累积形成的独特智慧和美学认知,承载着藏族历史发展长河的前进轨迹和文化脉络。千百万年来,偏居一隅的山南藏族据其所依居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创造了以泽当毛哔叽为代表的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民族服饰文化艺术。
随着西藏历史的不断变迁,各类现代化纺织品的不断涌现,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泽当毛哔叽(又名“泽帖尔”)编织技艺曾几近失传。2020年,泽当毛哔叽(泽帖尔)于入选西藏自治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拓展项目名录。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如何“起死回生”又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声势和规模?笔者于2014年7月第一次田野调查始,数年持续跟进回访泽当“泽帖尔”生产基地——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跟踪记录山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标兵的“泽帖尔”传承与发展,以期助力推动发扬藏族传统编织技艺。
一、人杰地灵的泽当
“泽帖尔”生产基地所在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泽当镇是西藏山南市政府所在地。“泽当”曾译为“孜塘”,藏语文中,“泽”为玩耍、嬉戏之意;“当”为平地、坝子之意。“泽当”意即玩耍嬉戏的平坝。泽当镇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551米,人口约1.52万,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约191公里,是藏南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山南市、乃东县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泽当镇背山靠水,年平均气温8℃~9℃,最热月份平均气温约15.7℃,年平均降水量302毫米。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具备发展农业的良好优势,建成供藏南各地的粮仓,因而素有“西藏粮仓”之美誉。泽当镇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同时,辖区内还有储量很大的以铬矿为主的矿产资源[1]。
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泽当为勤劳的藏族人民提供了资源充沛的物质便利条件和大量劳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山南人民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西藏古文明发源地的“雅砻文化”。泽当除了拥有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外,还有流传了千年的民族传统纯手工精羊毛哔叽纺织技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当毛哔叽编织技艺。
二、渊源流长的历史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有用绵羊毛编织邦典、哔叽、氆氇、藏被的传统习俗。“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藏衣、宽腰、大襟、肥大。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农区的服装是藏袍、普麦、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也有用毛哔叽等作料的。”[2]
流传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的泽帖尔与其他毛哔叽不同,是雪域氆氇中的极品。品质卓越的泽帖尔具有质地柔软、手感极佳、经久耐用、纹路清晰、薄厚均匀、透气良好、冬暖夏凉、无静电、清洗不变形等品质特点,是西藏历代活佛、高僧及达官贵人用来制作服饰的专用贡品面料。
山南泽当镇民间有着各种版本关于文成公主与“泽帖尔”的久远传说。从历史追溯踪迹,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0年,这期间,她为进一步发展唐蕃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且树立了有利于吐蕃社会生活、文化的深厚风尚。在藏族民间流传着文成公主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水磨、纺织氆氇的动人故事。”[4]一直生活在西藏山南地区雅砻河谷昌珠寺的文成公主,在30多年里,和随行人员把汉族地区先进的农技、医药、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先进文化和技艺陆续传到雪域高原,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泽帖尔”的前身藏氆氇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由吐蕃传统的纺织技术和汉族的先进纺织工艺结合派生而成的纯手工羊毛纺织产品。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间手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噶举派大司徒绛曲坚赞时期,泽当毛哗叽得到绛曲坚赞重视,组织工匠在泽当寺内对传统藏氆氇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技术改良,将经、纬两股双线改变为经线两股、纬线一股的编织手法,编织出的泽帖尔由粗变细,质地由厚变薄,穿戴体验更柔软舒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泽帖尔纺织工艺。
这种“毛哔叽”是由经线、纬线双线交叉编制的两上两下的双面斜纹纺织物,其经线密度略大于纬线密度,斜纹约成45度角,斜面纹路明显,纹道较粗。“泽”是西藏山南“泽当”的简称,“帖尔”是藏语音译“帖玛”的简称,意为毛哔叽之意。“泽帖尔”是泽当毛哔叽的简称,意为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方圆1公里)独有的纯手工精羊毛和绒毛哔叽纺织品。
三、陷入困境的民族传统技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西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现代化纺织产品不断涌现于西藏大街小巷、商店及各大卖场,“泽帖尔”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服饰因各类新潮时尚的现代化纺织服饰产品的大量贩卖导致其市场占有率不断受到挤压,逐渐失去其生存空间,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当地居民——唐卡画师巴桑在其唐卡从业中走访调查后发现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的纺织业从业者已经无人会“泽帖尔”纺织技艺,就连纺织业相对发达的山南市扎囊县、贡嘎县的纺织能手也未曾学习掌握这一传统纺织技艺。只有山南乃东县泽当镇的少数村民掌握“泽帖尔”传统纺织技能,在这少数村民中,真正精通“泽帖尔”纺织技艺的仅只有5人,且年龄最小者也已80多岁,受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影响,这几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已多年没从事过“泽帖尔”纺织。如此任由“泽帖尔”传统技艺在现代化经济浪潮下自生自灭,“泽帖尔”纺织技艺将永远成为历史记忆。“泽帖尔”这一藏族传统优秀技艺的消失,消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藏族传统民间艺术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陨落。
泽帖尔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工序极为考究。主要原材料和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1.选材
泽帖尔选材非常考究,原料选自阿里农牧区的白山羊绒及乃东、错那、措美、隆子、浪卡子、曲松6个县养殖的藏绵羊的羊背上的细毛,是羊绒中的上等品(图1)。取羊脖子后颈上的毛,这个部位的羊绒毛纤维更长,细腻柔软。据说一般情况下一只羊身上平均只能出0.8两这样的羊绒毛,织一条围巾大概要用掉20只羊的后颈羊毛。据熟练技工统计,编织一卷毛哔叽应具备的材料:绵羊脖子下的绒毛和羊背上的上等细毛约需12至13斤;捻毛线用绵羊身上整一年都没有剪过的细羊毛约需2至3斤;天然丝石竹约4至5斤。
图1 制作泽帖尔的原料——上等羊羔脖绒毛
2.洗羊毛
将原材料毛按照等级进行分类,用清澈干净的温水清洗羊毛,去除杂质。为了保证羊毛的柔顺度,洗涤时以羊毛根部在下、头部在上的方式洗涤。然后将清洗干净的羊毛将摊开晾晒在平整光滑干净的平地上。
3.梳理羊毛
清洗晾晒好后的羊毛需分成若干小份,便于梳理。梳理羊毛时需从羊毛的两头轮流抓,先用手将粘在一起的羊毛撕开,然后用特制的竹刷边抓边刷已松开的羊毛,增加羊毛的蓬松感和柔软度。梳理好的羊毛卷装入防尘袋待用。
4.捻线
根据所要编织的产品要求,用特制的木质工具手工捻制不同粗细的经线、纬线。如果捻制的是织围巾的线,则要求捻制出的成品线经线、纬线粗细相同。1斤羊绒根据围巾的品质和等级需求捻制出2000~20000米经线、纬线。因此,用于织围巾的线都是由技艺娴熟的老技工捻制。如果捻作的是织披肩的线,则1斤藏绵羊细毛约可捻制250米经线、纬线,制作披肩的线也要求经线、纬线粗细一样(图2、图3)。
5.手工编织
在开织之前,织工们需要在足够空间的平整空旷地将经纬线布好。首先将经线轴和织布轴(纬线轴)放在平地两端绑紧或者2人至3人分别站在相距约12米至13米远的距离,紧握经线的交接处并用力拉拽两边。布线时,经纬线的数量要求分别为:经线密度≧720根/厘米,纬线密度≧30根/厘米经线达到规定数量后,织工从经线筘处抓紧并把已经那好的经线捆绑于线轴上,为捆紧经线,在已经拉好经线的一些地方洒上少量清水定型。
图2 滚线
图3 捻线
能上织机编织的都是技术相当熟练的织工,泽帖尔的编织过程中需相当精细和认真,才能织出两边对称整齐、无荷叶边、无漏经线又质地柔软、纹路清晰、精美至极的产品。正是因为泽帖尔的编织技术要求精准、完美,即便是最熟练的织工,一天也只能织20~30厘米,因此,制作完成一套质地精良的纯手工藏装的布料至少需要半个月(图4)。
图4 在织机上编织泽帖尔
6.后期整理
编织好的泽帖尔半成品需用小火进行反复烤烘,将泽帖尔表面的线头等杂物清理干净,使产品表面变得更光滑柔顺,增加泽帖尔穿戴时的舒适感。烘烤后的泽帖尔须在30℃至40℃的温水里浸泡约5小时至6小时,然后再用冷水将杂质清洗干净。清洗好的泽帖尔由两人分别拉拽两端,另外一个人手持两根长圆木槌上下来回移动捶打以定型(图5)。定型后的泽帖尔用一根圆木棒作轴,双人合力将泽帖尔边拉边卷,裹紧成一卷(图6)。最后,用大石头压三至四天,防止产品缩水变形(图7)。
图5 拉伸敲打以定型成品
图6 紧捆在木轴上以防止缩水
图7 大石紧压裹着木轴的成品防止缩水
7.保存产品
做过防缩水变形处理后的成品需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再悬挂晾晒一段时间,让泽帖尔更自然平整,然后收纳时做好防尘、防鼠、防虫的工作。
四、力挽狂澜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一)多方协作共促传承
肩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命感的巴桑(“泽帖尔”品牌创始人、乃东县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一步着手挽救濒临灭绝的“泽帖尔”这一藏族优秀传统纺织技艺。在当时的山南行署扶持下,2008年5月1日,巴桑组织7名农民,在原山南地区行署地泽当挂牌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图8、图9)。以“传承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加全体成员收入,带动当地无业青年再就业,帮助周边农牧民走共同富裕道路”。[5]合作社花重金聘请泽当居委会村民白宗、查斯等5位80多岁且掌握“泽帖尔”传统制作技艺的老艺人为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和“核心骨干”,将这些耄耋之年老人集中一起,对这一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泽当手工传统纺织技艺汇集其传统制作工序及相关技艺。在这个回忆和重构的过程中,巴桑带领合作社7名成员系统学习“泽帖尔”羊毛选料、分梳和经线、纬线捻线技能,学习“泽帖尔”传统纺织技巧及“泽帖尔”染色秘诀及防虫、防缩水等技能。在白宗等几位资深传统艺人无私的“传、帮、带”中,在老艺人们手把手的指导下练习、试纺,根据不同的学员在制作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逐一纠正等方式,第一批学员逐渐掌握了“泽帖尔”纺织技艺的基本技能。
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市政府对“泽帖尔”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财务、物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合作社免费提供食宿招收本地及邻近区县的残疾人员、贫困农民、失业青年进入合作社,进一步为新进学员提供了更便利的生产条件和收益保障,请老艺人教授新进学员“泽帖尔”传统技艺制作方法。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泽当附近村民加入编织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濒临灭绝的“泽帖尔”传统制作技艺逐渐得以良性传承保护。
图8 “泽帖尔”编织合作社暨民族手工技能培训基地
图9 山南工业园区内的“泽帖尔”新厂房
(二)顺应时代变化创新发展
为了实现生产性保护藏族传统技艺,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并为当地民族经济建设做贡献。如何使“泽帖尔”传统技艺这一藏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开发出品种丰富的产品。“泽帖尔”品牌创立者巴桑带领合作社全体老少工作人员攻克难题,从纺织技术层面突破“泽帖尔”传统技艺原来产品单一的瓶颈。为实现“泽帖尔”产品多元化,让藏族优秀非物质文化在西藏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合作社全体员工在传统古老民间纺织技艺的基础上对“泽帖尔”纺织技艺和产品进行了三次创新和发展:
1.原材料的改良
“泽帖尔”纺织历史上传统制作时均使用纯羊毛为原材料,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团队在反复试验后将传统的纯羊毛改良为优质纯羊绒作为经纬线进行纺织。这番改良创新后,用优质纯羊绒为原材料纺织出的“泽帖尔”产品具有更好的柔软性、舒适性,顾客穿戴体验更好,产品档次亦提升到新高度。
2.纺织技艺的改进
传统纺织方法制作出的“泽帖尔”纺织品幅宽约为20厘米,幅面窄小,不利于大件产品的制作。合作社团队中的技术骨干提出增加“泽帖尔”纺织品幅宽,新思路新想法提出后,技术团队反复调试纺织机,通过多次试织不断改进织品质量,设计了更合理的幅宽,现能织出50厘米、70厘米等多种幅宽的半成品,为进一步加工缝制各类藏族民族服饰和现代高级毛料西装、大衣等产品创造了前提条件,也为“泽帖尔”后续实现产品多元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3.产品的创新
历史上,“泽帖尔”产品是西藏历代活佛、高僧及达官贵人制作服饰的专用贡品面料,为特层阶级服务,使用受众群体较小。进入新时代,曾经的农奴翻身做主人,人人都有权选择和享用各种自己所喜爱的物品或服饰,“泽帖尔”的受众群体大大拓宽。合作社团队积极拓宽“泽帖尔”产品种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购买需求。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现今“泽帖尔”产品种类丰富,研发生产的主要有:不同规格的披肩、质量上乘的藏装、长短不同的围巾、厚薄不一的藏毯、精美绝伦的唐卡、风格各异的藏式面具、质量考究的高档西服、制作精良的各式大衣、高低不等的藏鞋、设计独特的男女士包以及各类民族特色工艺品(图10)。其中很多产品还采用了传统的刺绣方法绣有“吉祥八宝”等各式藏族传统元素图案,集使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不仅丰富和提升了“泽帖尔”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彰显了藏族的独特审美和祈愿普世美好的质朴愿望。这些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泽帖尔”产品出品上市后得到各级政府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经常作为官方出访馈赠的珍贵特色礼品,更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内地和国外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
图10 “泽帖尔”系列产品展示
(三)步入规模化产业发展轨道,取得骄人成绩
1.持续发展,创造品牌
在政府、业界、学者及相关媒体及民间团体等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泽帖尔”从最初的举步维艰逐渐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并日益精进。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来自政府、行业及消费者等各界的肯定和褒奖。2009年,合作社提交的参赛产品在“西藏自治区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中荣获“银奖”;2010 年,泽当毛哔叽编织技艺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合作社创始人巴桑被授予泽当毛哔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7年获得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十佳传承人”称号,这项濒临灭绝的珍贵民族传统技艺在国家支持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为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藏族传统纺织技艺,树立西藏山南的品牌形象,合作社于2011年注册了“泽帖尔”(泽当)商标;2013年12月合作社负责人巴桑在合作社基础上注册成立了西藏哔叽服饰有限公司;2014年申请注册了“泽帖尔”国际商标,同年“泽帖尔”商标被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式认定为西藏自治区级著名商标;2015年“泽帖尔”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合作社提交的“泽帖尔” 纺织作品在“西藏共青团首届青年农牧民创业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2017年9月,“泽帖尔”商标荣获2017年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商标金奖”;2018年先后获得第二届西藏藏毯产业交易博览会“优秀奖”及2018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一个藏族知名文化品牌“泽帖尔”从藏源发祥地山南开始崛起。
由于“泽帖尔”的影响力,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尤权率山南分团专门前往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视察,这是对西藏民族品牌持续努力的充分肯定。
2.创造利润,助力脱贫攻坚
随着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和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前期投入日渐取得相应收益。仅从营业额和利润收益分析,“泽帖尔”这一品牌的系列产品收益颇丰,逐步奠定了藏族优秀传统技艺转化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生产力基础。2011年,泽帖尔产品及生产经营收入68万元;2012年哔叽编织手工业合作社年销售围巾1100条、披肩400条、藏装13套、唐卡28副、藏毛毯132床、藏式面具148个,年销售收入162.02万元,年纯利润54万元,年底合作社73名固定员工实行分红制,分红资金达到4.74万元,实现劳资利润共享的目标;2013年度销售额162万元,利润48万元;2013年人均月收入达到1400元(吃住免费),为今后带动更多的贫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采用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内部历年统计数据。至2018年,合作社生产经营总收入已达540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完成缴税27万元左右,且合作社员工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2)笔者2019年3月电话回访合作社创始人巴桑及财务管理获得的内部财务报表数据。,这些数字的递增趋势非常可喜。
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为挽救、传承、创新、发展泽当毛哔叽编织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开辟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新路,为山南的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合作社于2017年被中共山南市委员会和山南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山南市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十佳企业”的称号。鉴于“泽帖尔”文化产业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合作社被列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先后获得5 项省部级奖励。合作社创始人巴桑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先后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称号。
十多年来,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合作社以“传承和发扬藏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在各级政府的全力扶持下,命名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泽当毛哔叽编织技艺”从合作社成立之初的7个人扩容至现在的122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当地失地农民和就业困难的残疾人转移就业压力和社会负担。
通过传承和发展“泽帖尔”文化产业,增加全体成员收入,解决当地失地贫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周边农牧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精准扶贫、扶贫攻坚等方面缓解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为山南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仅就2014年笔者一行第一次田野调查访谈该合作社时,得到的统计数据就较为可观:截止2014年6月泽帖尔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经营项目直接解决就业人数达到267人,间接从业和延伸产业各项经营项目解决就业人员总数达到342人。从2014年起,在乃东、扎襄、贡嘎县试行了农民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家里利用农闲时间生产、加工泽帖尔产品,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总户数达到80户。(3)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2015年内部统计数据。2018年,笔者一行再次回访,获得的数据是合作社在当年期间解决就业人数达43人,残疾人福利有限公司解决27名残疾人就业。还有效带动除山南外的那曲、阿里地区牧区羊毛、羊绒生产销售,带动了羊毛洗涤、分梳劳动力就业和民族服饰缝纫加工劳动力的就业。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产业,帮助贫困农民,开展送温暖、资助贫困学生、帮助患病村民,总计帮扶资金达132.4 万元。在巴桑的带领下,合作社结合时代的潮流和发展,“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参与设计,生产‘泽帖尔’品牌藏装、披肩、卡垫等丰富产品,传统面料融合时尚元素,美观实用。‘泽帖尔’从西藏走向世界、完成华丽转身的同时,也为105名农牧民年均增收3.6万元。”[6]
泽当毛哔叽传统编织技艺由尚存在世的几位耄耋之年老人手把手的传、帮、带,在合作社创始人巴桑带领下,合作社全体人精诚协作传承并发展该传统技艺,在传承发扬传统技艺创造利润的同时反哺群众的行为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合作社以“泽帖尔”为主导品牌的各类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经营基本走上规范化、正规化、规模化稳定发展轨道。
五、结语
一种传统技艺的传承,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一个民族品牌的发祥和崛起,将一个民族传统技艺转化为藏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生力军,“泽帖尔”俨然已成为山南市乃至西藏甚至中国的一张民族传统技艺特色名片。十来年的传承发展,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合作社关于“泽帖尔”的品牌定位、设计、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已渐入正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初见其效。通过对“泽帖尔”传统编织技艺的进一步传承和挖掘,有利于在现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和发扬藏族传编织织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