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2021-12-17张祎筱

山西农经 2021年21期
关键词:自然界美丽农民

□张祎筱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辩证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权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对于不断完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源自于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凸显的现实,是对人类错误的生态观念所造成的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思考。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原先困扰着城市、大工业区等产业集中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开始蔓延至乡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与人民的发展紧密联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断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建设人文美、产业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1 辩证自然观助力农民问题,实现美丽乡村人文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界的优先性与人的主体性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受到自然世界的约束和限制,不可能凌驾并独立于自然界之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其次,人类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不断对自然界进行目的性的改造,最基本的是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再次,在人与自然不断进行互动交换物质、能力与信息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界成为了人化的自然界,同时也使人类社会成为自然化的人类社会,两者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前进。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矛盾越来越尖锐,恩格斯曾对此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这启示人们既不能放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无视自然界的保护与修护,也不可无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才是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1 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

乡村是农民的乡村,在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下,从而出现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思想观念较落后、农民生态观念淡薄、缺乏保护自然资源和传统乡村文化意识、缺乏长远目光、可持续性生态道德水平较低等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促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发展,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加工”解读,而不是形式化的传播,需要转变成为农民可以听懂和接受的语言,将其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典型事迹进行分析解读,对榜样人物进行奖励和宣传,切勿落于形式主义,耗费巨大反而导致农民的抵抗情绪得以生长蔓延。思维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而农民作为助力美丽乡村乡风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动力,提高了农民生态道德水平,提升了农民个人素质,主动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1.2 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农村、留守务农人群数量出现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与培育以及相应的队伍建设,不仅可以更高效地提升留守务农人员的农业生产水平,将其劳动力高效地转化为劳动产品从而实现增收,同时也可以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回流反哺乡村。对于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人口持续流失导致缺乏后续发展动力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培育职业农民,并且进行队伍建设,首要的就是培育,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特征开展特定的形式、针对性的内容与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以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从而对职业农民的乡村生态观和农业生态观进行全面、系统、长效性的培训教育,增加职业农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以实际指导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拥有一批高素质、高道德、高技能的职业农民队伍,从而成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描绘出美丽乡村人文美的现实画卷。

2 绿色发展观助力农业问题,实现美丽乡村产业美

马克思认为,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是有害的劳动。“依我说来,劳动本身——不仅在它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地说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是有害的、造孽的。”[3]农业生产劳动作为人类进行基本生活资料获取的重要方式,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一旦人对自然开始进行单向性的、不合理的物质交换,只求索取而无视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与修复能力,不仅破坏的是自然界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更加破坏了人们自身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优质外部环境。

2.1 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

相比较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速度,但是也紧跟现代化的脚步,接受着工业现代化的反哺,却也暴露出其可持续性欠缺的不足。机械化耕作、使用化学肥料、大规模单一栽培都会导致土壤退化;杀虫药剂等化学辅助类农业生产产品的不当使用使得害虫抗药性增加,而又倒逼生产者大量使用更大药性的药剂,如此往复恶性循环;终年不休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枯竭。而这样所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不仅破坏了自然修复能力,使得土地随着每年耕作生产而越发贫瘠,更加破坏了人们自身的生产力,使得人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依赖机器与化学药剂,自身的劳动属性被束缚和约束。

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道路,首先,改变原有的化学农业之路,为了在少量耕地面积上取得更高产量,而不适当地使用化肥、农药、激素,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以及威胁人类基本生产方式即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的常态化管理监督机制,防止为完成任务而搞园区,又由于疏于管理而荒废;防止搞空壳要补助,不能进行实干;防止做不切实际的项目而忽视实际效益。再次,要因地制宜发展,这都需要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对其他地区成果进行复制粘贴,发生不符合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不契合解放人民劳动力需要,不符合土地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情况。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下的可持续生态农业之路,是对于人类的自然力和土地的自然力进行更合理、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是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解决乡村化学农业问题、土地生态问题,是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2 走新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农业科学技术是人们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客观规律,以及进行人工干预的持续性认识和总结,对客观规律(即气候、土壤等外界自然条件以及农作物自身繁育的自然水平)的认识。随着直观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以及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而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人工干预的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合理科学。

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更加涉及对于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条件、成果产品所要达到的标准、生产过程的管理等相关性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内容。

农业的不断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不会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与暂时性相对滞后就可以被替代,这是人类最基础的生产方式,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现代化脚步即使走得慢或者走得不顺利,但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不仅发展了现代农业,解放了大量人力,而且也对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收效巨大。但是这并不是农业发展的最后阶段或最好形态,而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形态,仍然需要走新型道路,紧跟时代步伐,要实现转型升级,针对诸如水利、自然科学、机械化等重点问题运用更科学、更生态的方式方法予以完善和转型,从而成为助力美丽乡村产业现实实现的有力支撑。

3 生态权益观助力农村问题,实现美丽乡村生活美

人们的生态权益生来就有,伴随着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死亡的一生,不是谁赋予的,但是却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侵犯与损害,在随意乱排乱放的工厂旁边、在滚滚黑烟的烟囱下、在五颜六色的河岸上、在重金属超标的田埂间,人们的安全用水、健康呼吸、绿色饮食权益被侵害,这不仅不能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无法保障健康与安全。马克思最追求的是人的解放,绝不是生态权益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绝不是在生态权益被严重侵害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的。保障人的生态权益并保护其不受侵害便是在农村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不单单是保护环境的问题,更是契合广大人民生态权益的问题。在农村建设中要以人的生态权益为基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更要重视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不是形式化、复制式的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并且与改善人居环境齐头并进,真正做到尊重与保障人的生态权益。

3.1 增强农村污染防治

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大踏步前进,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对环境造成了较于以往更大的压力,自然环境的自身修复远不及被污染的速度,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体验。在乡村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农业活动的发展使得土地贫瘠甚至土地荒废现象产生;对于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引进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更是为乡村生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霾;乡村的土地贫瘠、水资源污染严重、空气恶化,都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也制约着乡村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要看到农村资源广泛而丰富,可利用的有效空间很大,如何有效认识其资源优势,整合并合理规划从而充分利用资源,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滥用和浪费,也可以发掘其价值属性并转化为符合市场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其次,应对农村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性加以改善,对于污染性较大、不规范的生活习惯加以规范,鼓励使用更加清洁环保的生活原料,但是要做好前期的引导与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环保生活原料的有效利用,减少农村居民的生活成本。再次,对农村生活污水、北方农村取暖采暖、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由于分散和自行排放处理而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

3.2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温饱线上挣扎的艰苦中解脱出来,开始对生态权益的重视得以显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成为可能。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重视的是农村空间结构、房屋布局的不合理现象,解决因为农村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农村旧居的坍塌与空心化、新屋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土地荒废与滥占等空间布局问题,就要用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农村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其次,要重视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建设,这是改善人居的重要举措,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环节。再次,要确保耕地土地肥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富饶而不是更贫瘠的土地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确保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企业用水的合理分配,更要对生活污水、企业污水进行合理的处理;合理引进企业,拒绝高污染的,迎接生态型的服务型企业,还乡村以清澈的蓝天[4-5]。

建设中国特色美丽乡村,解决乡村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现象,恢复绿水青山好空气的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较高形态的契合形态。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绘制一幅美丽乡村生活美的唯美画卷。

4 结束语

以辩证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权益观助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着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作用,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走新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增强农村污染防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美丽乡村,不断完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紧密联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促进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实现,建设人文美、产业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自然界美丽农民
耕牛和农民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